- 年份
- 2024(7516)
- 2023(11102)
- 2022(9936)
- 2021(9541)
- 2020(8129)
- 2019(19159)
- 2018(19277)
- 2017(37457)
- 2016(20573)
- 2015(23311)
- 2014(23305)
- 2013(22927)
- 2012(20718)
- 2011(18463)
- 2010(18518)
- 2009(16890)
- 2008(16235)
- 2007(14073)
- 2006(12112)
- 2005(10344)
- 学科
- 济(79384)
- 经济(79298)
- 管理(57405)
- 业(54319)
- 企(46294)
- 企业(46294)
- 方法(41791)
- 数学(36777)
- 数学方法(36098)
- 农(19976)
- 学(19460)
- 中国(18721)
- 财(18314)
- 业经(16859)
- 地方(15228)
- 理论(15093)
- 农业(13303)
- 贸(13128)
- 贸易(13121)
- 和(13065)
- 易(12736)
- 技术(12477)
- 制(12344)
- 务(12285)
- 环境(12240)
- 财务(12210)
- 财务管理(12188)
- 企业财务(11525)
- 划(11070)
- 教育(10457)
- 机构
- 大学(286085)
- 学院(285724)
- 管理(116858)
- 济(106079)
- 经济(103616)
- 理学(102178)
- 理学院(101083)
- 管理学(98816)
- 管理学院(98329)
- 研究(92356)
- 中国(67010)
- 科学(61603)
- 京(61595)
- 农(48100)
- 所(47055)
- 业大(46959)
- 财(46408)
- 研究所(43418)
- 中心(41585)
- 江(40305)
- 北京(39169)
- 财经(38111)
- 农业(37437)
- 范(37297)
- 师范(36954)
- 经(34631)
- 院(34335)
- 州(33197)
- 技术(31508)
- 经济学(30261)
- 基金
- 项目(203936)
- 科学(158973)
- 基金(146465)
- 研究(145620)
- 家(129250)
- 国家(128233)
- 科学基金(109474)
- 社会(87770)
- 社会科(83057)
- 社会科学(83029)
- 省(80672)
- 基金项目(77975)
- 自然(74819)
- 自然科(73066)
- 自然科学(73051)
- 自然科学基金(71666)
- 划(68467)
- 教育(67754)
- 资助(62076)
- 编号(59803)
- 成果(47390)
- 重点(45857)
- 部(43803)
- 发(42561)
- 创(42111)
- 课题(41403)
- 科研(39609)
- 创新(39180)
- 计划(38334)
- 大学(37582)
- 期刊
- 济(110832)
- 经济(110832)
- 研究(78363)
- 中国(50072)
- 学报(48818)
- 科学(44344)
- 农(42640)
- 管理(41487)
- 大学(36363)
- 学学(34327)
- 财(33871)
- 教育(33440)
- 农业(29984)
- 技术(26739)
- 融(19722)
- 金融(19722)
- 业经(19461)
- 财经(17296)
- 经济研究(17236)
- 业(16141)
- 图书(15581)
- 科技(15388)
- 林业(14758)
- 经(14545)
- 技术经济(14514)
- 问题(14400)
- 统计(13896)
- 理论(13865)
- 版(13350)
- 资源(13333)
共检索到398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沈慧 姜凤岐 杜晓军
Based on amount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is paper emphasiz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il improvement benefit evaluation model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benefit evaluation models can be simulated by taking litter biomass, mean diameter of breast high (D), mean height (H)...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 土壤改良效益 评估模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慧 姜凤岐
土壤改良效益是水土保持林最直接、最基本的一项效益 ,评价的首要步骤是建立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 .该文依据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益评价目的 ,在听取和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确定指标体系的总目标层为效益评价综合指数 ;准则层为土壤肥力、抗蚀性能和抗冲性能 ;指标层为土壤酶活性、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粒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pH值、硬度、渗透系数、分散率和团聚度 .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得到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两种结果 ,二者均可用于效益的评价计算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 土壤改良效益 指标体系 权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垣 张光远 徐凤琳 陈明亮
江汉平原黄棕壤、灰潮土及其相应水稻土上的田间试验和土壤理化分析结果表明:稻棉轮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有利于土壤环境和肥力状况的改善。与未稻棉轮作的相比,稻棉轮作的经济纯收入增加10.96%—14.50%,田间杂草和作物病害大为减少。稻棉轮作中水改旱后,土壤中非晶形铁、铝含量分别减少16.8%—8.3%,7.4%—6.6%;土壤复合体中紧结态腐殖质碳含量较多,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原土复合度、1.00—0.01 mm团聚体、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分别增加6.92%—2.47%、15.29%、5.91%—9.96%、81.48%—52%、85.19%—220.51%;土壤速效水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炜 杨芬 吴宜进 张家其 张永利
针对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中信息屏蔽和单指标评价结果不相容的问题,采用物元可拓模型,对湖北省世行水土保持项目区的6个区域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等级Ⅱ级以上的区域占整个项目区的83.3%,经济效益等级Ⅱ级以上的占50%,社会效益等级全部属于Ⅱ级以上,表明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综合效益等级为Ⅱ级以上的占整个项目区的83.3%,项目整体上实施效果较好。利川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等级为Ⅰ级,长阳和浠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具备向Ⅰ级转化的潜力,但长阳的转化潜力高于浠水。红安和麻城具有向Ⅲ级转化的潜力,夷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等级最低。物元可拓模型评价结果与传统的综合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传璧 刘永泉
在福建长河县河田地区通过采用高密度、短轮伐期、平茬作业、萌芽更新的方法营造了黑荆树水土保持林,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两年生林分郁闭度为0.9。迳流量减少7 140 m~3/ha,迳流系数由原来的0.49降低到0.06,泥沙流失量比未治理的坡面减少63 t/ha,调节了水土流失试验区的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有了明显的改善。2.5年生试验林地上部分生物量达76 t/ha,净现值达2 568元/ha,效益成本率为2.06。
关键词:
黑荆树 水土保持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强 王礼先 洪惜英
本文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入渗、土壤水分动态以及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量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整地工程的效益进了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是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进而增大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同时改善了土壤入渗性能,为土壤水分的贮存和保持创造了条件.整地工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工程土壤水分具有年内变化周期,以4、5、6月份为土壤于旱期.这期间除穴状整地外,其他各种整地工程土壤含水率比同坡向荒坡均有较明显的增加.其中,隔坡反坡梯田效果最为显著.
关键词:
整地工程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动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耀蓉 王强锋 朱彭玲 张亮 夏中梅 侯勇
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生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测定,探讨了土壤改良剂不同施用量对酸性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后,各处理土壤容重下降幅度在5.34%~27.48%之间,pH提升幅度为7.2%~22.7%,有效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施用改良剂能促进土壤细菌、放线菌的繁殖,增强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施用改良剂200 g·m-2能有效改良土壤,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和增加玉米产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纪杰 张友育 俞元春 崔晓晓 陈瑜 舒洪岚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林龄的巨尾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0.3 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婷 刘康 胡胜 包玉斌
为了解秦岭山地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InVEST土壤保持模型,从研究区、流域、县域3个尺度,对其潜在与实际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该模型量化研究区土壤保持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土壤保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秦岭山地潜在与实际土壤侵蚀量分别为45.88×108 t、1.52×108 t,五大流域和各县区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较为严重的地区为汉江流域南部紫阳县63.23t/(hm2·a)和岚皋县58.69t/(hm2·a),属强烈侵蚀。(2)全区土壤保持总量43.37×108t,其中泥沙持留量1.43×108t,单位面积土壤保...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桂兰 卜庆雨 王秀伟 谷会岩
【目的】探究黑土区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为黑土坡面养分流失防控措施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克山农场内,选择坡度、坡向、坡长和林龄基本一致的杨树水土保持林、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和耕地坡面为试验区,在3个试验区内沿顺坡向从坡顶至坡底分别布设1条距离为315、319和323 m的样线,每条样线上以坡顶为起点,距离为30 m等间距设置10个样点。每个样点分别采集0~15 cm和15~30 cm土壤样品,用于土壤物理特征、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颗粒态有机氮的测定,以耕地为对照,分析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黑土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结果】(1)水土保持林的土壤物理特征指标优于耕地。(2)杨树水土保持林土壤全氮含量(1.28~2.54 g/kg)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和耕地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土壤全氮含量(1.04~1.92 g/kg)高于耕地含量(0.62~1.63 g/kg);铵态氮、颗粒态有机氮在3个试验区土壤内分布情况和全氮一致,皆表现为杨树水土保持林含量最高,耕地含量最低。【结论】两种水土保持林0~15 cm土层土壤氮含量高于15~30 cm土层土壤氮含量,两种水土保持林的土壤氮含量高于耕地的氮含量,杨树水土保持林土壤氮含量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土壤氮含量,且杨树水土保持林对黑土区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从土壤氮保持角度来讲,在杨树和樟子松两种水土保持树种上应优先考虑杨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康宁
应用土壤物理学的方法、理论和参数,对研究地区现有的水土保持林的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分析,实验采用了玛立奥特瓶定水头供水的渗透仪法和野外实地土壤水分再分布法,其结果为该地区水土保持和森林水文效益评价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燕 张洪江 杨平 王伟
研究了重庆四面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林地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0~20、20~40和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3.09、7.51和3.21 g/kg;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4.97~14.31 kg/m2,而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7.84~17.94 kg/m2,均值为12.78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但其减少程度随水土保持林树种组成不同而异;不同水土保持林地6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华 余新晓
通过对累积入渗量的分析,发现林地土壤入渗性能最佳,荒草地次之,而农耕地最差。方差分析表明,在流域内不同地貌部位之间土壤入渗性能无明显差异,而不同地类之间差异显著,即水土保持林对提高土壤入渗能力有显著作用。多重比较分析说明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入渗性能也有明显区别;同时发现水土保持林对入渗的空间分布亦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入渗量,水土保持林地,入渗空间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华
运用土壤物理学和土壤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晋西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入渗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用Philip半解析迭代、递推的方法,求出了不同林地的Z(θ,t)函数和入渗方程。通过对理论公式计算值和实测值的比较,发现二者吻合甚好,证明所求的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的Philip解反映了研究地区土壤入渗的基本规律。同时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该研究地区的各种地类Phiiip入渗方程级数解,只取前三项即可满足精度要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欣怡 卢光辉
水土保持一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预防工作,在1951年由农复会(农委会前身)着手实施,直至今日已累积了长达50多年的经验,其实施的目标有农地水土保持、减少土壤冲蚀、增加农地生产力、山坡地保育利用与管理、坡地绿美化、集水区保育、治山防灾、土石流防治、教育宣导等多项功能。在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中“水与绿建设计划”指出将整合国家公园与国家自然森林之范围予以永续经营管理,建构全岛生态廊道,并透过长期对生态及物种之调查监测,进行生物多样性之保育。“生态廊道”即是将破碎的生态栖地采后天补偿的方式,以最不影响该栖地之方法,将数个异质性的区块加以连结,来达成物种多样性保育的功能。所以,规划有...
关键词:
廊道 水土保持 生物多样性 栖地破碎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