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2)
2023(8539)
2022(7160)
2021(6382)
2020(5387)
2019(12085)
2018(11364)
2017(21044)
2016(11743)
2015(12962)
2014(12485)
2013(12264)
2012(11432)
2011(10409)
2010(10336)
2009(9487)
2008(9239)
2007(8202)
2006(7298)
2005(6487)
作者
(39205)
(32727)
(32696)
(30682)
(20458)
(15851)
(14548)
(12814)
(12474)
(11489)
(11261)
(10894)
(10735)
(10559)
(10366)
(10083)
(9995)
(9720)
(9398)
(9386)
(8493)
(8114)
(7864)
(7558)
(7517)
(7202)
(7122)
(7081)
(6749)
(6674)
学科
(44488)
经济(44391)
管理(32952)
(31275)
(24488)
企业(24488)
方法(20449)
数学(18260)
数学方法(18035)
(13476)
(13378)
(13230)
中国(11805)
(10354)
业经(10077)
(9716)
贸易(9714)
(9482)
农业(9019)
环境(7375)
技术(7355)
(7214)
(7185)
银行(7154)
(7039)
金融(7038)
地方(6923)
(6849)
财务(6838)
(6824)
机构
大学(175289)
学院(171962)
(68795)
经济(67560)
研究(65536)
管理(61491)
理学(53944)
理学院(53249)
管理学(52154)
管理学院(51873)
中国(47330)
科学(45255)
(44750)
(37882)
农业(35988)
(35935)
业大(35460)
研究所(33351)
(30785)
中心(28710)
(25454)
财经(24420)
农业大学(23933)
(23625)
北京(23555)
(22397)
(21996)
经济学(21497)
(21011)
科学院(20892)
基金
项目(125404)
科学(96986)
基金(92626)
(86890)
国家(86206)
研究(79700)
科学基金(70948)
社会(51547)
自然(49869)
基金项目(49067)
社会科(48790)
社会科学(48777)
自然科(48705)
自然科学(48683)
(48168)
自然科学基金(47890)
(42554)
资助(37325)
教育(36066)
重点(29341)
编号(28444)
计划(27182)
(27065)
(26162)
(26159)
科研(25212)
创新(24621)
科技(24284)
(23165)
国家社会(22299)
期刊
(70416)
经济(70416)
研究(46430)
学报(42699)
(39744)
中国(34961)
科学(34607)
大学(30813)
学学(29687)
农业(26695)
(22869)
管理(21612)
(14848)
(13827)
金融(13827)
教育(13785)
业大(13047)
财经(12491)
经济研究(12374)
业经(11229)
技术(11218)
(10719)
(10698)
农业大学(10628)
问题(9625)
科技(9598)
林业(9571)
资源(8032)
(7850)
技术经济(7675)
共检索到248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振雷  李慧  刘连涛  张永江  白志英  张科  孙红春  李存东  
为探讨水分和种植密度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9-2020年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采取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W1(土壤相对含水量60%~70%)和W2(土壤相对含水量40%~50%),副区为种植密度:D6(6万株/hm~2)、D9(9万株/hm~2)和D12(12万株/hm~2),对不同水分和种植密度下棉株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D12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最高,年际间趋势一致,与W2相比,W1生殖器官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显著升高,但不同水分处理间生殖器官氮素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增加,籽棉产量随之升高,同一密度处理下,2019年W2籽棉产量相较于W1降低了13.74%,2020年W2籽棉产量仅降低了2.54%。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棉株氮素积累分配与棉花籽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表明,减少灌水量配合适当增加种植密度(9~12万株/hm~2)是当地节水高产及提高棉花氮素吸收量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魏凤珍  王成雨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天财  查菲娜  马冬云  宋晓  岳艳军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花前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均以适宜的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其中干物质运转量以茎鞘最高,氮素运转量以叶片最高;花后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两品种间表现不一致,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以最低密度的C1(300万株/hm2)处理最高,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则以较高密度的B3(225万株/hm2)处理最高;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花前两品种均以较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花后则以较高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贮藏氮素对籽粒氮素贡献率兰考矮早八花前以中间密度处理表现较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戴茂华  吴振良  刘丽英  马俊永  
旨在为冀中南棉区棉花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品种审定设置合理的品比试验提供理论依据。以衡棉4号、冀棉958和快育66为供试材料,于2012-2013年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密度试验(37 500,52 500,67 500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陆地棉株高、果枝数、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高、果枝数减少;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和衣分降低,不同时期单株蕾花铃数也降低。群体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52 500~67 500株/hm2是冀中南地区棉花适宜种植的密度范围,可作为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区域品比试验安排的参考密度。密度对棉铃纤维品质存在一定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侃  谢章书  何玉玺  杨丹  许豆豆  覃业玲  李佳芮  周成轩  朱方歌  郭歌  贺云新  刘爱玉  周仲华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侃  谢章书  何玉玺  杨丹  许豆豆  覃业玲  李佳芮  周成轩  朱方歌  郭歌  贺云新  刘爱玉  周仲华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田海燕  陈树宾  刘志刚  刘涛  
本研究从甜高粱的种植密度入手,研究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甜高粱茎秆糖分累积的规律,以选择该地区甜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石河子地区种植的3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其茎秆中总糖含量均经历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M"形变化趋势。但各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有差异,通过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品种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密度间茎秆汁液含糖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汁液含糖量(锤度)与密度的相关性也不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严红梅  段秋宇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探讨矮秆油菜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分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与高秆品种的差异,以期为矮秆油菜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盆栽条件下,选用矮秆油菜MJ01(V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2),设置2种密度(2,4株/盆)处理,研究密度对矮秆油菜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高秆油菜的差异。结果显示:加大种植密度,提高了矮秆油菜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增加了干物质、氮素在茎秆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干物质、氮素在角果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与高秆油菜相比,矮秆油菜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较低,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相对较高。矮秆油菜与高秆油菜之间的籽粒产量并无显著差异。增加种植密度,矮秆油菜氮收获指数略有升高,经济系数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则呈下降趋势。相同密度下,矮秆油菜的经济系数、氮收获指数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均大于高秆油菜,但差异均不显著。与高秆油菜相比,矮秆油菜的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较低,经济系数、氮收获指数和氮生理利用效率较高,并且在适宜种植密度下矮秆油菜也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鹏飞  陶洪斌  王存凯  孟祥盟  王璞  
以先玉335和农华101为材料,研究吉林省东部地区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玉米的产量、物质积累及灌浆特性,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存在差异。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穗数、空秆率增加,单株产量、物质积累量和穗粒数均显著下降;群体产量、总干物质和花后物质积累量跟品种有关,随着密度增大,农华101产量增高,总干物质差异不显著,花后物质积累先降低后增加,而先玉335产量降低,总干物质量和花后物质积累均增加。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茎秆和叶片干物质量降低,叶片达到最大干物质量的时间延后,物质转运量先增加后减小;种植密度对百粒质量影响主要是由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线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振  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  陈平  林涛  郭仁松  张巨松  
[目的]本文旨在探明花铃期高温胁迫持续时间对海岛棉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为海岛棉选育耐热品种及丰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岛棉品种‘新海43号’(XH 43)和‘新海49号’(XH 49)为材料,采用田间搭设塑料棚的方式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在花铃期高温胁迫3 d(H3)、6 d(H6)和9 d(H9),以大田自然状态为对照(CK),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高温胁迫对海岛棉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成铃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花铃期不同时间高温胁迫降低了海岛棉地上部干物质量,各器官干物质量均降低。但在盛花后40 d,H6和H9处理茎秆和叶片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对照;高温胁迫显著降低棉铃的干物质量,但延长了棉铃干物质积累的时间,XH 43和XH 49在高温胁迫后棉铃快速积累终止期分别延长5~14 d和1~10 d;不同时间高温胁迫使单株结铃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相比,XH 43和XH 49籽棉产量分别下降11.4%~27.3%和12.0%~44.4%。花铃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中部果枝的成铃率及双铃率,导致植株的单株结铃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XH 43和XH 49单株结铃数分别减少21.6%~28.9%和16.6%~34.7%。而H6和H9处理使上部果枝的成铃率及双铃率显著增加,上部果枝铃数增加;高温胁迫后XH 49各器官干物质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幅度均大于XH 43,表明高温胁迫对XH 49影响更大。[结论]花铃期短期高温胁迫限制了棉铃的生长发育,导致最终产量显著下降。但后期营养器官干物质量显著升高,促进生殖器官生长,从而补偿部分产量损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晓远  高志红  刘振华  
为探讨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生长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及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的方法,在苗期设置5种供氮形态(NH4+/NO3-比为0/100,25/75,50/50,75/25,100/0)和2种水分条件(非水分胁迫和水分胁迫)的组合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NH4+/NO3-比为25/75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最大,达到100/0处理的1.5和1.3倍。2种水分条件下,NH4+/NO3-为25/75处理的根长均为最大,其在非水分胁迫和水分胁迫下分别为100/0处理的6.8倍和3.3倍;非水分胁迫条件下植株不同部位氮积累量均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文学  汪进丽  张海燕  解备涛  汪宝卿  张立明  
为了确定鲁中丘陵薄地鲜食型甘薯适宜的栽插方式和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济薯26(J26)和龙薯9号(L9)为供试品种,每个品种设置直栽(S)和水平栽(H) 2种栽插方式,各栽插方式下设置不同栽插密度37 500(D1),52 500(D2),67 500株/hm~2(D3),研究了不同栽插方式和密度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密度可提高两品种生长中后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相同栽插方式下济薯26生长中期侧枝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同栽插方式下,D2处理可降低龙薯9号生长后期侧枝茎干物质分配比例,并显著提高两品种生长中期的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直栽方式下,D2和D3处理显著提高济薯26生长后期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同栽插方式下,D2和D3处理显著提高两品种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D2处理可显著提高两品种块根产量。与直栽相比,水平栽显著提高济薯26生长前期D2处理和后期D2和D3处理下、龙薯9号生长中期相同密度下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提高济薯26 D1处理下、龙薯9号各密度下的块根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两品种单株薯重和块根产量。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水平栽+D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组合。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蒋朝   吴征江   李春阳   张振洲   武文莉   刘慧霞  
为探寻其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的响应规律,为生产管理中通过种植密度和土壤含水量耦合管理来调控植物生物量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植物生产力,完善植物适应环境因素的机制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_((W1))、75%~80%_((W2))、60%~65%_((W3))、35%~40%_((W4))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不同种植密度10_((D1))、15_((D2))、20_((D3))株·盆~(-1)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P<0.05),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峰值均出现在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时。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P<0.05),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地上生物量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则呈增高趋势。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只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P<0.05),在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有最大值,为5.00 g。这一结果说明紫花苜蓿可以通过调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条件,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本研究中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种植密度为20株·盆~(-1)时紫花苜蓿的地上、地下生物总量最大,牧草产量最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金宝  秦霞  孙佩贤  胡根海  曹银萍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晚播冬小麦的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麦18"为材料,研究了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对适度晚播(10-26)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与正常播期(10-15)冬小麦相比,晚播冬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但因生育期缩短,其全株氮素积累量、籽粒含氮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所降低。晚播冬小麦中、高密度处理旗叶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且中密度处理叶片含氮量、籽粒和全株氮素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亚娟  韩霜  沙莎  何闻静  罗红兵  陈平平  易镇邪  
为完善洞庭湖区机收夏玉米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2个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湘农玉27号)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150、225、300 kg/hm~2)与种植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随施氮量增加延长2~4 d,适当早播可以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影响,种植密度、品种和种植密度互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宜随种植密度增大适当减少;郑单958在90 000株/hm~2与15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湘农玉27号在90 000株/hm~2与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两者的互作对夏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降低与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均适应密植机收,适当控制施氮量、增大种植密度,有利于夏玉米氮肥高效吸收与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