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6)
2023(8496)
2022(7111)
2021(6654)
2020(5602)
2019(12304)
2018(12174)
2017(22626)
2016(12907)
2015(14052)
2014(14539)
2013(13898)
2012(13238)
2011(12011)
2010(12092)
2009(11288)
2008(11371)
2007(10539)
2006(9252)
2005(8263)
作者
(40666)
(34203)
(33731)
(32354)
(21995)
(16876)
(15212)
(13123)
(13051)
(12681)
(12022)
(11653)
(11493)
(11096)
(11049)
(10395)
(10332)
(10303)
(10123)
(10052)
(8747)
(8589)
(8408)
(7973)
(7867)
(7789)
(7648)
(7455)
(7338)
(7112)
学科
(48902)
经济(48836)
管理(33660)
(30321)
(24124)
企业(24124)
方法(21131)
数学(17115)
数学方法(16806)
(14848)
(13799)
中国(12912)
(12802)
地方(11882)
(11353)
业经(10432)
理论(10115)
农业(9257)
(9202)
(8662)
金融(8655)
(8607)
银行(8571)
(8246)
(7841)
贸易(7837)
(7542)
(7479)
财务(7443)
财务管理(7423)
机构
学院(186285)
大学(184797)
研究(68563)
(66295)
经济(64635)
管理(64006)
理学(54647)
理学院(53848)
管理学(52457)
管理学院(52108)
中国(49941)
科学(47149)
(40931)
(40099)
(37065)
(36065)
研究所(34083)
(33251)
业大(32099)
农业(31783)
中心(31043)
(27049)
师范(26613)
财经(26205)
(25234)
(24956)
(24461)
北京(24369)
(23666)
技术(22426)
基金
项目(127428)
科学(98844)
基金(91535)
研究(86606)
(83171)
国家(82488)
科学基金(68898)
社会(53984)
(52717)
社会科(51109)
社会科学(51095)
基金项目(48379)
自然(46830)
自然科(45754)
自然科学(45735)
自然科学基金(44919)
(43339)
教育(40033)
资助(38918)
编号(33168)
重点(29444)
(27404)
成果(27134)
(26957)
计划(25547)
(25385)
课题(24974)
科研(24849)
创新(23874)
科技(22676)
期刊
(77314)
经济(77314)
研究(50923)
学报(40453)
中国(39442)
(36308)
科学(33592)
大学(28967)
学学(27688)
(25888)
农业(24409)
管理(23581)
教育(21344)
(16544)
金融(16544)
技术(14718)
业经(13205)
财经(13121)
(12829)
经济研究(12020)
(11354)
(11214)
业大(11120)
问题(9953)
(9341)
农业大学(9224)
科技(9212)
资源(8893)
林业(8807)
统计(8760)
共检索到281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潘天扬  房树林  闫玉莲  谢小军  
为了检验不同鱼类对水体中铅(Pb)的耐受能力的差异,在控制实验室水体的温度(27.5±0.2)℃、硬度(10.0±0.5)Ca CO3mg/L、P H值(7.0±0.1)等条件下,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22.13±0.31)g、鲫(Carassius auratus)(25.36±0.36)g、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21.28±0.20)g、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21.39±0.20)g、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22.34±0.32)g和中华倒刺鲃(s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申绍祎  田辉伍  汪登强  陈大庆  刘绍平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近年来资源量不断下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896 bp)分析了长江上游红唇薄鳅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共采集了119尾样本,来自长江上游江津、四川南溪、岷江下游蕨溪等。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6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0.006 7,表明红唇薄鳅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NETWORK网络关系图和分析系统树结果显示红唇薄鳅单倍型不按地理分布聚类,但是明显分成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向峰  李君轶  杜浩  盖帅帅  方冬冬  危起伟  
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宏森   董智玲   闫卉果   龚志韬   刘嘉豪   姚维志   何文平  
为了选择出适合使用eDNA技术对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的通用引物,本研究选择10对扩增序列位于12SrRNA、16SrRNA、Cytb和COⅠ基因片段的常用引物,分别为Mifish-U、AcMDB07、Teleo、12SPv、Fish16S1、Ve16S1、PSI、G、VeCB1、FishCB,对长江上游常见的32种鱼类和3种其他水域鱼类肌肉组织提取的DNA扩增。结果显示,有6对引物均能扩增出全部35种鱼类,但引物Mifish-U的扩增效果最好。进一步使用引物Mifish-U对长江上游屏山县、涪陵区和巫山县3个采样点的水样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80种鱼类,包括本研究使用的32种长江上游鱼类,其辨别度较高。使用引物Mifish-U对室内养殖3种鱼类的水样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和鲤的生物量与序列数相关性显著,引物Mifish-U进行eDNA定量分析的潜力较大。研究表明,引物Mifish-U更适合作为eDNA研究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通用引物。本研究可为利用eDNA技术监测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提供选择提供参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骆辉煌  杨青瑞  李倩  李翀  陈炳宇  吕平毓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具有重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随着金沙江梯级开发的实施,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栖息条件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水动力等条件,提出了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表征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初步分析了保护区栖息地生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祥艳  田辉伍  蒲艳  唐锡良  严忠銮  陈大庆  刘绍平  段辛斌  
本研究于2017―2019年的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现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乾  
选取长江上游作为研究区域,以县域国土空间为基本单元,在分析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多要素空间叠置方法,开展国土空间城镇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资源承载力高值区以成都为原点,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位于嘉陵江上游、川西山原、川南和川西南河谷区、乌江中下游沿岸。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约束力高值区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以西的高原山区、盆地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带、三峡库区等地。社会经济支撑力高值区以省会城市向外扩展呈圈层状,城镇开发潜力高值区主要沿成—绵—乐经济带、成渝高速沿线和长江干流宜宾—重庆段分布。长江上游城镇空间开发适宜性整体得分不高,较适宜和适宜开发区国土面积仅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3.43%,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沿成—绵—乐沿线、成渝高速沿线、川南城市群、渝西经济带及贵阳、昆明两座省会城市周边。据此认为,长江上游城镇空间开发应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科学划定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充分发挥已有交通干线、长江黄金水道等发展轴线的联动作用,优化长江上游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邓玲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和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雷娟  梁阳阳  隋晓云  陈毅峰  
2012年3月、6月、9月和12月按季度对涪江支流老河沟的14个样点进行了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和分析。共采集鱼类11种,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形目鱼类7种,占物种数的63.64%。沿上游源头到下游的纵向梯度方向,老河沟鱼类的种类数和丰度均逐渐增加,具极显著性差异,而鱼类种类数和丰度则无季节差异性。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多维尺度分析(MDS)表明,当Bray-curtis相似度矩阵值为40.77%时,老河沟鱼类群落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3组。利用相似度百分比分析(SIMPER)确定,引起3组差异性的特定鱼类是宽鳍鱲、尖头、似()、齐口裂腹鱼、贝氏高原鳅、红尾荷马条鳅和青石爬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文宣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璐  李继龙  陈大庆  倪朝晖  李小恕  
本文基于Arcview GIS平台,对长江上游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珍稀特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理化因子、生物环境、沿江水工建筑等进行分析,发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为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致使与之高度相适应的各种鱼类资源衰退,地理分布受到影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浩林  赵亚辉  张洁  宋小晶  彭瑞明  张春光  
为探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金沙江下游现有鱼类资源可能发挥的替代生境保护作用,在对金沙江下游鱼类进行多次实地采样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梳理了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名录,并与"保护区"内的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分布于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共有194种,其中土著鱼类162种,隶属于5目15科79属;分布于"保护区"内的鱼类197种,其中土著鱼类187种,隶属于6目21科94属。进一步分析显示,既见于金沙江下游又见于"保护区"的土著鱼类129种,反映出两者在鱼类种类组成上有较大的相似性;"保护区"内未能包括的仅见于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多为金沙江下游支流或附属高原湖泊中生活的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任杰  彭期冬  林俊强  柏海霞  赵利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种重要鱼类,环境因子是鱼类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的建设运行将改变保护区的生境特征,从而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历史数据收集整理、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资料和方法,对保护区内重要鱼类的水温、水质和水文水动力等生态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要鱼类繁殖的生态需求与文献调研中给出的生态需求吻合程度较高且更接近天然情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李亚  杨万勤  李晗  倪祥银  何洁  吴福忠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灌木(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林窗中心到郁闭林下不同生境(林窗中心、林冠林窗、扩展林窗和郁闭林下)中凋落物第一年分解不同关键时期(雪被形成期、雪被覆盖期、雪被融化期和生长季节)可溶性碳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6种凋落物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在冬季含量增加而在生长季节含量降低,而可溶性无机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旭阳   曾艳梅   范娅梅   文传浩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