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0)
- 2023(6313)
- 2022(5508)
- 2021(5051)
- 2020(4302)
- 2019(9450)
- 2018(9480)
- 2017(17672)
- 2016(10078)
- 2015(11354)
- 2014(11478)
- 2013(11060)
- 2012(10381)
- 2011(9514)
- 2010(9717)
- 2009(9369)
- 2008(9897)
- 2007(9125)
- 2006(8135)
- 2005(7660)
- 学科
- 管理(36753)
- 济(34836)
- 经济(34756)
- 业(31668)
- 企(26950)
- 企业(26950)
- 制(13803)
- 农(13690)
- 财(13488)
- 方法(13251)
- 数学(10743)
- 数学方法(10538)
- 学(9796)
- 体(9442)
- 贸(9183)
- 贸易(9177)
- 中国(9147)
- 易(9021)
- 业经(8995)
- 务(8427)
- 财务(8402)
- 财务管理(8379)
- 体制(8006)
- 企业财务(7955)
- 银(7889)
- 银行(7872)
- 行(7461)
- 融(6934)
- 金融(6932)
- 划(6703)
- 机构
- 大学(149046)
- 学院(148595)
- 济(57508)
- 经济(56154)
- 管理(52385)
- 研究(51873)
- 理学(44337)
- 理学院(43781)
- 管理学(42899)
- 管理学院(42637)
- 中国(40369)
- 科学(33148)
- 京(31798)
- 农(31291)
- 财(31026)
- 所(27876)
- 农业(24915)
- 研究所(24871)
- 业大(24820)
- 江(24393)
- 中心(23803)
- 财经(23254)
- 经(20823)
- 北京(19781)
- 州(18886)
- 省(18775)
- 院(18506)
- 范(17544)
- 经济学(17526)
- 师范(17239)
- 基金
- 项目(94717)
- 科学(73267)
- 基金(68641)
- 研究(66096)
- 家(60954)
- 国家(60460)
- 科学基金(50844)
- 社会(41252)
- 社会科(38977)
- 社会科学(38967)
- 省(37525)
- 基金项目(35610)
- 自然(33946)
- 自然科(33135)
- 自然科学(33118)
- 自然科学基金(32548)
- 划(31290)
- 教育(30681)
- 资助(28517)
- 编号(25900)
- 成果(22596)
- 制(22328)
- 重点(21948)
- 部(21044)
- 创(19727)
- 发(19466)
- 课题(18854)
- 创新(18678)
- 科研(18391)
- 计划(18050)
共检索到235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欧杰 王秋钰 黄奥迪 张昭寰 刘海泉 赵勇
水产品中属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弧菌广泛存在,会形成生物被膜导致抗生素抗性,给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了解生物被膜的形成及调控机制,有助于探索抵抗生物被膜感染的新型协同治疗手段,以降低弧菌对人类的危害。本文首先概述了影响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因素,以及两组分信号传导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 TCS),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和环二鸟苷酸(C-di-GMP)对弧菌的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以加深对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理解,帮助优化对弧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方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正彬 刘永涛 董靖 胥宁 杨秋红 徐春娟 艾晓辉
以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为检测菌种,样品经甲醇-0.1%甲酸水(体积比为3/7)超声提取,旋蒸浓缩,用杯碟法建立水产品可食性组织(草鱼、鳗鲡和对虾肌肉)中杆菌肽残留的测定方法.结果显示:杆菌肽在草鱼肌肉中最低检测限为0.25μg/g,在对虾和鳗鲡肌肉中最低检测限为0.50μg/g,均达到了我国农业部和欧盟规定的杆菌肽在肌肉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检测要求.杆菌肽在各水产品肌肉组织中1~10μg/m L范围内,药物质量浓度对数与抑菌圈直径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00),杆菌肽不同水产品肌肉组织添加质量浓度在0.5~2.5μg/g时,各组织的回收率均在70.45%~93...
关键词:
杆菌肽 杯碟法 残留 水产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煜琛 李灿 孙力军 王雅玲 徐德峰 刘颖 叶日英
【目的】评估对虾优势腐败菌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为对虾生产中生物被膜的危害评估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改良微孔板法,分别检测5种腐败菌羽状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camte、camtG、camtJ,希瓦氏菌(advenellasP)camtF和未命名菌(unknown)camtB的胞体或其乙酸乙酯提取物,与3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tcc33847、atcc17802和camt13011共培养后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并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结果】羽状变形杆菌camte、camtG、camtJ...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士豪 窦梦思 巨浩羽 曹倩倩 刘晓柳
可食性保鲜膜因原料来源安全、可降解等特点被广泛应用,添加了活性抑菌成分的可食性抑菌保鲜膜能有效缓解产品的水分流失和氧化劣变,对有害微生物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水产品在我国居民食品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捕捞后高效保鲜是影响其食用安全性的首要因素。为推动可食性抑菌保鲜膜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同时为水产品保藏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本文从成膜基质、抗菌活性成分的抑菌作用和物理阻隔三方面介绍可食性抑菌保鲜膜的抑菌机制,从湿法制膜和干法制膜两种成膜工艺及可食性抑菌保鲜膜在水产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市场现状等方面展开综述,指出可食性抑菌保鲜膜作为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在商业化应用上具有较大的潜力,然而要实现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关键词:
可食性膜 保鲜 抑菌 水产品保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华 王扬 李强 乔帼
以仿刺参"化皮"病病原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AP622为试验菌株,研究了培养材料、培养时间、培养基、葡萄糖浓度对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证实鞭毛和菌毛介导的运动性,同时比较了浮游细菌与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研究了菌株的疏水性。结果表明,菌株AP622为高疏水性和高生物被膜形成菌株,在聚氯乙烯为培养材料、含葡萄糖浓度为0.5%、LB培养基中形成的生物被膜最多,生物被膜形成周期为24 h。菌株AP622明显表现出鞭毛介导的群集性和Ⅳ型菌毛介导的颤搐等运动力。生物被膜中的菌株AP622对抗生素的抵抗力明显强于浮游细菌,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浮游细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南威 李莉莉 陈凯风 周洲平 潘鹏 关晋 徐成刚 廖明 张建民
【目的】通过揭示c-di-GMP通路基因STM2503调控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进而影响其环境应激能力的机制,以期挖掘调控鼠伤寒沙门菌压力适应性的关键因子,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TM2503缺失株,并利用质粒PBAD表达STM2503来构建相应的基因回补株。然后通过检测不同STM2503表达水平菌株中信号分子c-di-GMP的含量揭示STM2503对菌株胞内c-di-GMP水平的影响。接下来,利用细菌运动性检测、结晶紫染色等试验检测了STM2503对菌株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从基因层面揭示其对菌株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最后,通过抗生素处理、氧化应激、消毒剂应激等试验探究了STM2503对鼠伤寒沙门菌压力适应性的影响。【结果】与野生株(WT269)相比,STM2503的缺失使菌株胞内c-di-GMP含量升高了37.51%(P<0.001),且不影响菌株的正常生长。另外,STM2503的缺失提高了菌株各胞外基质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使缺失株胞外多糖、胞外DNA和胞外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0.30%(P<0.01)、33.59%(P<0.001)和27.60%(P<0.01),最终使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强了1.63倍(P<0.01)。并且,269ΔSTM2503通过降低鞭毛合成相关基因fliA与flhC的表达使其在6 h的运动直径较野生株相比下降了17.22%(P<0.01)。这些变化最终导致269ΔSTM2503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阿莫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1—3倍,且在氧胁迫和SDS消毒剂胁迫下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能力。【结论】STM2503参与信号分子c-di-GMP的降解,并通过抑制胞外基质的合成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通过上调鞭毛合成基因的表达增强菌株的运动性,进而降低菌株的耐药性和环境压力适应能力,本研究为鼠伤寒沙门菌关键防控靶点的挖掘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关丽君 薛云 丁文文 赵战勤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细胞表面具有一层黏液样的荚膜多糖,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和毒力因子,在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细菌粘附于宿主表面,增强细菌的毒力。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结构与脊椎动物的糖胺聚糖(GAG)相似,都由重复的二糖单元聚合形成线性多糖链,这是该菌在感染宿主过程中进行分子伪装、抵抗吞噬和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免疫学物质基础。近年来,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系统阐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表达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荚膜的血清分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结构、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与功能、荚膜多糖的分子合成机制、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机制,共5个方面。依据荚膜抗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分为A、B、D、E、F共5种荚膜血清型。A型荚膜GAG成分是透明质酸、D型是肝素、F型是软骨素,分别由其相应的二糖单元[β-葡糖醛酸/β-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α-乙酰葡糖胺]、[β-葡糖醛酸/β-乙酰半乳糖胺]重复构成;B型荚膜多糖是由阿拉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以某种结构形式聚合而成,E型荚膜多糖的成分与化学结构尚不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B型、D型、E型和F型荚膜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分为3个不同的功能区,R1、R2和R3;R1区负责转运荚膜多糖,R2区负责单糖的活化和荚膜多糖的组装,R3区负责荚膜多糖的修饰(磷脂替换);根据R2区结构和基因数量的不同又可将5种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分为两类:A型、D型、F型为I类,R2区含有4个基因;B型和E型为II类,R2区含有9个基因,且利用R2区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可以通过PCR方法快速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GAG在细胞质中生成,由R1区编码蛋白所形成的ABC转运体输出至细胞表面,末端糖脂通过分子间氢键与细胞壁紧密结合,形成菌体表面的粘液状荚膜;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GAG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位于R2区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决定了活化单糖的种类和组装后荚膜多糖的类型。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中,R1和R2区形成一个操纵子,转录方向一致,而R3转录方向与其相反,两者的启动子区域均位于R2和R3区域之间的DNA序列上;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转录过程受Fis蛋白正向调控,翻译过程主要受Hfq蛋白正向调节。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齐家伟 董旭日 柴旭锋 韩乔 张昭寰 檀玲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为了探究食品工厂环境下更为真实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污染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的食品加工器械振动模式(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研究了不同振动模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培养72 h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振动模式对被膜生物量、被膜结构以及被膜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振动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被膜形成量明显减少;3种振动模式下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被膜生成量最少;同种振动方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大于玻璃表面;增加水平旋转转速,被膜生成量减少;振动导致被膜总生物量减少,多孔性和均一性增加,生物被膜结构趋于简单,被膜比较分散。振动导致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器械振动对被膜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模拟的三种振动模式中选择垂直翻转式振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与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振动会导致细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蛋白的减少,影响被膜的孔径、均一性等结构特性,被膜结构变得松散,被膜生成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实际生产环境中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生物被膜 副溶血性弧菌 振动 结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汪秋宽 T Matsuura C Y Feng
介绍 1种新型粘土无机膜 ,膜平均孔径 2 3~ 2 6nm。与其他无机膜相比 ,该膜制作工艺简单。实验证明 ,该膜对高温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对溶剂和化学物质具较强的耐腐蚀作用 ,且蛋白质分离浓缩效率较高 ,非常适用于水产品加工厂的废水处理及蛋白质回收
关键词:
粘土无机膜 水产品加工 废水处理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马艳 黄建生 林杰
近年来,我国出口生加工养殖水产品被检测出沙门氏菌呈阳性的通报屡屡发生,仅2011-2012年间,出口生加工水产品因沙门氏菌被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国外通报就达十多批,约五百多吨,造成产品退货或销毁处理,直接经济损失几千万美元。由于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污染致病菌,对消费者健康影响极大,而企业一旦被进口国通报,除了经济上的赔偿或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利 苏伟 刘建涛 胡火根 戴银根
Biogenic amines are basic nitrogenous compounds with low-molecule-mass,and occur universally in animals,plants and femented foods.Biogenic amines possess the function of physiology and toxicity.Biogenic amines are formed by decarboxylation of their precursor amino acids,as a result of the action of ...
关键词:
水产品 生物胺 生理活性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刘辰麒 王锡昌 丁卓平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分离检测水产品中的多组分生物胺。这些生物胺包括:色胺,章鱼胺,2-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5-羟色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高氯酸溶液提取,丹酰氯衍生,再用氨水去除尸胺干扰峰。C18反相色谱柱,用醋酸胺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 in,柱温40℃;254 nm下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是79.59%~111.10%;相对标准偏差为2.6%~15.8%;方法检测限(信噪比S/N=3):腐胺、亚精胺0.8μg/g;尸胺、组胺、酪胺、精胺1μg/g;章鱼胺、5-羟色胺2μg/g;2-苯乙胺3μg/g;色胺5μg/g。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生物胺 丹酰氯 梯度洗脱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温崇庆 薛明 张金燕 黄瑜 周世宁
通过双层平板法以不同细菌为宿主测定了8个厂家蛭弧菌类生物制剂的噬斑含量及噬斑分离物的宿主裂解范围;以3对靶向不同类群蛭弧菌类生物的特异引物对各产品及其噬斑分离物进行了PCR检测;对两株代表性蛭弧菌分离物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通过构建蛭弧菌科进化树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地位。结果表明,被检测的8个蛭弧菌类生物制剂中有6个质量明显不合格,仅两个样品被蛭弧菌科特异引物检测为阳性,被双层平板法证实有噬斑出现。其中一个样品JSF中存在两种形态和宿主范围不同的噬斑分离物,且不同宿主菌计数结果存在明显差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两种噬斑分离物JSF1和JSF2,分别属于蛭弧菌科的类群1(...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伟妮 周丽 邢婧 战文斌
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结合超速离心纯化的方法提取了溶藻弧菌SR1、鱼肠道弧菌HQ010223-1和鳗弧菌S010610-1共3株水产动物致病弧菌及其他11株水产动物主要弧菌和4株非弧菌属细菌的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s),通过SDS-PAGE分析其外膜蛋白的组成结构。结果表明,3株致病弧菌分别有12、6和6条外膜蛋白带,且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2~48kD和66~106kD之间。同时,分析其他11株水产动物主要弧菌和4株非弧菌属细菌共15株细菌外膜蛋白的SDS-PAGE图谱发现,11株弧菌的外膜蛋白图谱比较相似,而与非弧菌属细菌爱德华氏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汴生 黄雅婷 阮征
本文综述了传统生食水产品加工方法的生物性危害,和7种非热杀菌技术对水产品的杀菌作用和对其品质的影响,为非热杀菌技术在即生食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其中超高压杀菌技术、辐照杀菌技术、高密度CO_(2)杀菌技术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但其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因水产品种类、工艺参数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超高压杀菌技术和高密度CO_(2)杀菌技术在高处理强度下会使鱼类、虾类等出现肉质透明度降低、硬度增加的现象,辐照杀菌技术在高处理强度下则会使水产品产生异味。而稳定态二氧化氯、臭氧杀菌技术、酸性电解水和生物保鲜剂具有良好的减菌、抑菌效果,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较小,可用于延长水产品货架期,维持品质。
关键词:
非热杀菌 生食水产品 安全 感官品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