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60)
- 2023(10702)
- 2022(8301)
- 2021(7163)
- 2020(5716)
- 2019(12678)
- 2018(12636)
- 2017(24404)
- 2016(13217)
- 2015(14764)
- 2014(15067)
- 2013(14821)
- 2012(14201)
- 2011(12913)
- 2010(13025)
- 2009(11934)
- 2008(11555)
- 2007(10513)
- 2006(9782)
- 2005(9283)
- 学科
- 济(66784)
- 经济(66723)
- 业(35054)
- 管理(29774)
- 农(26482)
- 地方(26009)
- 中国(23366)
- 企(21848)
- 企业(21848)
- 业经(18762)
- 农业(18736)
- 方法(16437)
- 地方经济(13900)
- 数学(13516)
- 数学方法(13427)
- 产业(13408)
- 发(13325)
- 学(11668)
- 融(11265)
- 金融(11263)
- 制(11260)
- 银(10908)
- 银行(10894)
- 行(10690)
- 技术(10439)
- 环境(10381)
- 发展(10330)
- 展(10305)
- 财(10229)
- 贸(9601)
- 机构
- 学院(189815)
- 大学(185559)
- 济(82054)
- 经济(80323)
- 研究(74347)
- 管理(68043)
- 理学(56726)
- 中国(56214)
- 理学院(56020)
- 管理学(55098)
- 管理学院(54753)
- 科学(44894)
- 京(41214)
- 农(38800)
- 所(38243)
- 财(35095)
- 研究所(34471)
- 中心(34028)
- 江(33417)
- 业大(30075)
- 农业(29386)
- 范(28486)
- 师范(28230)
- 省(27615)
- 院(27313)
- 财经(26547)
- 北京(26341)
- 州(26265)
- 经济学(24937)
- 经(23851)
- 基金
- 项目(124426)
- 科学(97864)
- 研究(95117)
- 基金(86267)
- 家(75058)
- 国家(74315)
- 科学基金(62642)
- 社会(61170)
- 社会科(57844)
- 社会科学(57831)
- 省(53592)
- 基金项目(45678)
- 划(42232)
- 教育(41270)
- 编号(39442)
- 自然(36602)
- 自然科(35650)
- 自然科学(35643)
- 发(35421)
- 自然科学基金(34980)
- 资助(33229)
- 成果(32080)
- 发展(29231)
- 课题(29110)
- 重点(28837)
- 展(28722)
- 创(26117)
- 部(25885)
- 国家社会(25115)
- 创新(24439)
共检索到313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孙本刚 杨学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满银 肖瑛 陈金路
以土地增值链为视角,依据按损补偿原则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对退宅还耕节余指标省域交易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相比,县(区)政府在退宅还耕节余指标交易中损失了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理应成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体;一户一宅退出模式下,农户与村集体损失了住房保障价值、社会保障价值与宅基地发展权价值,节余指标交易的增值收益在农户、村集体与县(区)政府三者间的合理分配格局为65.42%∶3.46%∶31.12%;对于建新不拆旧的一户多宅模式,农户由于没有形成价值损失,不再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该情境下,村集体与县(区)政府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为52.65%∶47.35%。对于合法继承型的一户多宅模式,农户、村集体与县(区)政府的土地增值分配比例为47.38%∶5.27%∶47.35%。研究认为:有资格参与指标交易的贫困县(区)政府应突出对一户一宅退地农民的增值收益分配,避免"一锅粥"式的分配办法给农民利益带来的侵害,让政府、村集体与农民都能享受增减挂钩政策红利。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柳少康 王建平 叶慧香 柳慧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属山区农业县,过去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薄弱。2004、2008年,云和县分别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额度不断增加,累计向上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伦来 周莹 高翔
本文基于边际受益归宿分析方法,论证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支出同其他公共财政支出一样,其受益归宿的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兼得的。要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支出的效率,就必须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发展加工业的财政支出向富裕地区倾斜,而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财政支出向贫困地区倾斜。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的经验证实,无论是发展加工业的财政支出,还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财政支出,都明显偏向于富裕地区。这表明,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支出的受益归宿不仅缺乏公平,而且也缺乏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丽凤
通过特色产业科技"富民强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乐亭县"果菜产业技术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形成的特色产业科技"富民强县"模式,对模式的内涵、建设总体思路、建设内容、示范效果和推广前景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模式融"新型科技服务、果菜生产技术、果菜产业增值、产业链流程监管"为一体,模式的推广将有力助推县域特色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实现农民致富、产业壮大和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关键词:
特色果菜产业 富民强县 建设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宝恒
我参加这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感到,这是个使科技人员振奋和鼓舞的会议,是能够振奋民心的会议。这里,我简要地讲三点想法。第一点,这个会议向全国发出了信息:国家科委在实施火炬计划。我认为这是国家科委抓的一件国家大事。要办了这件大事,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进一步引起有条件的大企业、大的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关心和协力支持。因为我们国家,抓高技术攻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强
基于对27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并利用泊松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各相关因素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龙头企业收购价格的波动程度、户主文化程度、种植油茶的年收入水平、农户对产业合同的遵守程度、油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户主性别和耕地面积7个因素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显著的;农户年龄、家庭规模、技术服务水平、政府补贴程度、年种植成本这5个因素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影响因素 泊松回归模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鲍耿磊 胡中应
发展农业保险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之一。安徽是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发展农业保险尤其对促进安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安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认为发展农业保险是安徽农业崛起的必由之路,并提出要建立农业保险公司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必要性 对策 安徽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朱本双 梁发明
湖北省竹山县财政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培植种烟大户、专业新村,促进规模经营,推进强县富民。2012年,全县烟叶生产预计实现面积3.5万亩、产量6万担、产值6000万元、创税1600万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申茂向,尹昌斌,邱建军
“科技富民强县”是新时期构建县域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和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科技富民强县”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系,论述了依靠科技实现县“强”民“富”的内涵,指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是一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提出在实施过程中要以上下联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机制创新作为保障。
关键词:
科技 富民强县 和谐社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俊威 曹永峰
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揭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非农化转移的普遍规律,提出"二次转移"范畴,即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非农化必然经历先外出打工、回流、再参与本地非农活动这样一种曲折的上升过程;论述"二次转移"的机理、特色及优势,即"二次转移"模式的可行性、必然性、长期性、曲折性、系统性及共赢性;最后简要得出"二次转移"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二次转移 欠发达地区 弱势群体 非农转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余茂辉
安徽省霍山县农民在中荷扶贫项目的支持和参与式思路的启发下,依托本地某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为了保证某项工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无偿资金能够持续发展、山林资源能够得到保护,纷纷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共闯市场,共同发展。霍山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反映了农民在新一轮的制度变迁中,通过发展中介组织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愿望,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益的探索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绩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康静萍 汪阳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直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继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明确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发展方向。但是,在现有农村人口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实际中面对的是培育对象选择及来源短缺问题。原因主要是培育主体过于单一、农业经营收益较低、返乡农民工并未大量从事农业生产和留守劳动力优势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顺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以民为本,加大对培育主体的资金投入,围绕农民增加收入的诉求制定政策,积极拓展新型职业农民来源,为大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力支撑和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