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2)
2023(10711)
2022(9548)
2021(9004)
2020(7533)
2019(17379)
2018(17384)
2017(33332)
2016(18300)
2015(20564)
2014(20398)
2013(20156)
2012(18400)
2011(16464)
2010(16174)
2009(14400)
2008(13808)
2007(11649)
2006(9962)
2005(8396)
作者
(53713)
(44527)
(44501)
(42248)
(28408)
(21544)
(20044)
(17632)
(16965)
(15633)
(15562)
(15054)
(14129)
(14020)
(13823)
(13716)
(13525)
(13318)
(12694)
(12668)
(11237)
(10925)
(10805)
(10087)
(10017)
(10010)
(9854)
(9730)
(8895)
(8821)
学科
(67295)
经济(67225)
管理(48846)
(45212)
(37734)
企业(37734)
方法(33032)
数学(28731)
数学方法(28389)
(18827)
中国(17241)
(17110)
(15672)
业经(14828)
地方(14545)
环境(12338)
(11799)
(11582)
贸易(11576)
农业(11559)
理论(11491)
(11270)
(11176)
技术(10649)
(10332)
银行(10286)
(10209)
财务(10150)
财务管理(10135)
(9974)
机构
大学(253566)
学院(251157)
管理(100553)
(91876)
经济(89656)
理学(88085)
理学院(87026)
研究(85715)
管理学(85279)
管理学院(84853)
中国(61700)
科学(58517)
(54734)
(43948)
(43770)
业大(41616)
研究所(40829)
(40628)
中心(38346)
(35323)
农业(34619)
(34395)
北京(34354)
师范(34040)
财经(33546)
(32158)
(30642)
(28967)
师范大学(27894)
技术(27282)
基金
项目(184976)
科学(144559)
基金(134144)
研究(130056)
(118989)
国家(118077)
科学基金(100762)
社会(79354)
社会科(75174)
社会科学(75154)
基金项目(73020)
(72427)
自然(69204)
自然科(67557)
自然科学(67539)
自然科学基金(66309)
(61797)
教育(58850)
资助(54898)
编号(52343)
重点(41659)
成果(41222)
(39709)
(38939)
(37998)
科研(36324)
课题(35894)
创新(35438)
计划(35421)
大学(33602)
期刊
(95061)
经济(95061)
研究(70130)
学报(45775)
中国(43133)
科学(41461)
(38270)
管理(34615)
大学(33273)
学学(31524)
(28146)
农业(27102)
教育(26081)
技术(20379)
(17519)
金融(17519)
业经(15547)
财经(14898)
经济研究(14660)
图书(14275)
(14102)
科技(13649)
资源(12961)
理论(12636)
(12497)
问题(12447)
林业(12201)
(12044)
业大(12012)
实践(11914)
共检索到349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瑞  
以广东某氯碱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土壤和地下水共22个样品。结果表明:(1)氯碱场地土壤中特征污染物主要为六六六、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六氯苯、苯等,主要分布于堆场、四氯化碳车间、漂水车间等。(2)煤场与锅炉区土壤的铅、镍含量分别为697 mg/kg、231 mg/kg。(3)四氯化碳车间的四氯化碳含量超出标准的207倍;三氯甲烷超出标准760倍;六氯苯含量超出标准62倍;六六六含量超出标准4.78倍。漂水车间2.5 m、3 m、5 m、7 m、8 m、9 m六个不同的剖面均检出了苯,超出标准10倍~20倍。(4)从6个地下水样品来看,部分污染物的含量超过了《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国华  林玉茹  胡振鹏  王仕刚  
根据入湖污染负荷监测、调查资料和不同水文条件下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鄱阳湖氮磷营养物质分布、转移和削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总磷、总氮是影响鄱阳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入湖污染负荷与入湖径流水量紧密正相关。(2)鄱阳湖换水周期短,水流更换频繁,氮磷污染物在湖区不会充分混合;氮磷超标水域随着水体流动,逐步向下游转移、扩散;湖水位处于消落状态,通江水道部分水域氮磷浓度超标。(3)湖相状态水环境比河相好,湖相状态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总氮和总磷同时超标。(4)鄱阳湖水环境勉强维持Ⅲ类标准,如果出现损害环境的人类活动,脆弱的水环境将会恶化。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常春英  肖荣波  章生健  董敏刚  邓一荣  
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迫切需求,使得城市中心大量"斑块式"的工业企业搬迁场地再开发利用尤为迫切。污染场地的再开发利用可以缓解城市转型发展的用地需求,改善城市面貌,保障人居环境健康。目前,我国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尚不完善,已开展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过程中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文章从规范文件、开发前监管、调查与评估、修复治理等方面研究和总结了我国城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的现状,并借鉴国外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先进经验,结合我们在污染场地再开发实践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对污染场地再开发环境管理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为城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基于国家环保部公布的2014和2015年AQI及六种分项污染物日报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测度以及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地理集聚和空间自相关特征,同时利用核密度方法估计了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空间分布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及地理集聚特征;2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结构,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不可忽视;3样本考察期内城市大气污染有下降趋势,城市空气质量发展趋势向好。以上结论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建立并最终实现空气质量协同改善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孝飞  邓绍坡  龙涛  黄耀  
[目的]研究农药污染场地修复施工过程中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变化,揭示其主要影响因子和变化规律,为农药类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大气二次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农药化工类退役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为依托,基于对场地土壤污染和修复施工工程的综合分析,在整个施工期间,对场地大气进行采样检测,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场地大气中气态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场地大气中主要气态污染物包括苯乙烯、甲苯、乙苯、二氟二氯甲烷、氯仿、1,4-二氯苯、1,3-二氯苯、氯代甲苯、环己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雪  余辉  燕姝雯  陈雷  
为把握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河网区域水体的N、P污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8月在该区域内的武进港-直湖港水系、洮滆水系、丹扁孟河(丹金溧漕运河、扁担河及孟津河)以及宜溧河水系的河网,监测了39个河流断面的水质。研究表明,4水系TN平均浓度分别为3.88、2.83、2.91及1.93 mg/L,DTN占TN比重分别为91.80%、78.43%、70.01%及84.44%,河网氮输出均以DTN为主。在DTN中NO3--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67.47%、52.75%、77.48%及42.81%,NH4+-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16.33%、33.16%、11.27%及43.51%。TP平均浓度分别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涵  吴树彪  吕涛  李春燕  董仁杰  庞昌乐  
探讨回流及不同回流方式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分布及去除效果的影响。对无回流、回流至进水处、回流至湿地前半部分3种回流方式进行试验研究,并对2种回流比(1∶1和10∶1)条件下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回流比为1∶1的条件下,无回流与有回流的人工湿地的NH4+-N、PO34--P的去除率分别约为10%和40%,采用不同回流方式的人工湿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总有机碳(TOC)的去除,回流至湿地前半部分的湿地较无回流湿地(44%)的去除率提高约17%。回流比为10∶1的条件下,采用回流方式的人工湿地的NH4+-N、PO34--P、TOC的去除率分别较无回流湿地提高了约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波  刘畅  陈同斌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总结1989年以来相关文献,探讨了广西土壤和沉积物中砷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3 045个和477个土壤和沉积物有效样点的统计分析表明,广西砷污染土壤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尤其是刁江及金城江流域;矿业活动显著影响土壤砷积累,从其均值看:工矿区非农用土壤(140.5 mg/kg)>工矿区农用土壤(80.68 mg/kg)>非工矿区农用土壤(19.11 mg/kg)>城区土壤(18.35 mg/kg),重度砷污染农用地样本均来自南丹;工矿区河流沉积物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波  刘畅  陈同斌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总结1989年以来相关文献,探讨了广西土壤和沉积物中砷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3 045个和477个土壤和沉积物有效样点的统计分析表明,广西砷污染土壤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尤其是刁江及金城江流域;矿业活动显著影响土壤砷积累,从其均值看:工矿区非农用土壤(140.5 mg/kg)>工矿区农用土壤(80.68 mg/kg)>非工矿区农用土壤(19.11 mg/kg)>城区土壤(18.35 mg/kg),重度砷污染农用地样本均来自南丹;工矿区河流沉积物砷含量(283.5 mg/kg)远高于非工矿区,主要受影响区分布在刁江及大环江流域。为了控制环境风险,建议开展主要水系沉积物砷污染详查,加强南丹及周边区域污染防控和污染土壤修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文斌  吴伟平  邝嫦娥  
文章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样本,选取6个反映工业污染情况的主要指标,利用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环境污染分布状况进行深入研究,绘制中国工业污染空间分布格局图,分析各区域间工业污染的差异,并且提出环境污染治理的可行性对策建议,进而为推行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玉红  
工业污染是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十几年,随着大城市"去工业化"和污染企业"退城搬迁",中国工业企业在城乡空间重新布局。本文采用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大部分小微企业和三分之一大中型企业位于农村地域;污染密集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域;农村企业集聚与分散并存,工业集聚区企业与分散企业体量相当。然而,中国环境保护力量与污染企业分布存在着空间错位:城镇地域污染企业少但政府和社会环保力量集中,农村地域工业集聚区污染企业多但环境监管弱。应针对中国工业污染源在城乡间的实际分布格局,将工业污染防治重点向农村各类工业集聚区转移;地方政府应对污染企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春明  霍亚馨  谷君  
基于中国31个二位数制造业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层聚类分析将二位数制造业分为重度污染制造业、中度污染制造业和轻度污染制造业,继而对不同污染程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空间集聚程度以及产业转移的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程度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区域性差异;中度污染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最高且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重度、中度污染程度制造业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轻度污染制造业发展势头正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党丽娜  杨勇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分析表层土壤中5种重金属(Pb、Zn、Cu、Cr和As)元素的含量水平及累积状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武汉市主城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危害等级,同时运用Arc GSI空间插值并绘制出5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内Pb、Zn、Cu、Cr、As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湖北省背景值,各元素的超标率分别为38.9%、62.2%、85.5%、83.3%、98.9%,As、Zn、Cu、Cr的累积较为明显;Zn变异系数最大,表现出强变异,Cu、Cr、As为弱变异,空间分布均一.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表明,各元素的污染指数...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晨龙  王堃  左朋莱  梁全明  高佳佳  童亚莉  韩悦  张晓曦  
在北京市选取了6家典型化学实验室,通过采样探针和不锈钢罐收集,GC-MS-FTIR和FID仪器分析,获得周期性污染物排放浓度数据,定量分析了这类实验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并估算其排放量和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具有物种分布广、单一成分浓度低等特征,其中VOCs的排放受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影响较大。此外,化学实验室的污染物排放周期性较强,实验过程使用的原材料是影响最终污染物排放浓度的主要因素,从OFP值和排放总量可以看出,实验室的排放应作为未来环境管控的重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保留  罗宏  薛婕  
通过近十余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及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从年际变化特征、行业分布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三个角度,对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随时间推移基本呈下降趋势,污染物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行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且行业集中度均超过60%;污染物排放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其中河北、内蒙古、河南、山西为重要控制地区。对"十五"以来的三个"五年计划"期内的污染控制政策效果分析表明,大气污染物政策目标基本实现,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控制。而为了进一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还需针对污染物基本的排放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参考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