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23)
2023(12814)
2022(11325)
2021(10507)
2020(8834)
2019(20330)
2018(20229)
2017(38910)
2016(21502)
2015(24244)
2014(24161)
2013(23889)
2012(21803)
2011(19634)
2010(19477)
2009(18030)
2008(17464)
2007(15205)
2006(13265)
2005(11722)
作者
(63369)
(52649)
(52409)
(49791)
(33549)
(25416)
(23668)
(20664)
(20187)
(18864)
(18060)
(17844)
(16809)
(16530)
(16362)
(16248)
(15948)
(15613)
(15073)
(15043)
(13151)
(12936)
(12669)
(11948)
(11780)
(11702)
(11688)
(11549)
(10680)
(10485)
学科
(80889)
经济(80767)
管理(65021)
(60052)
(50908)
企业(50908)
方法(38161)
数学(32883)
数学方法(32516)
(22803)
(22281)
中国(20235)
业经(19230)
(18931)
(18809)
地方(15349)
农业(14554)
(14451)
财务(14381)
财务管理(14352)
理论(14165)
环境(13932)
(13865)
贸易(13859)
企业财务(13619)
技术(13524)
(13454)
(13358)
(13102)
(12642)
机构
大学(307860)
学院(304806)
管理(121385)
(117203)
经济(114546)
理学(105816)
理学院(104614)
管理学(102821)
管理学院(102270)
研究(101797)
中国(73134)
(65320)
科学(65054)
(55229)
(53962)
(51692)
业大(50033)
研究所(47318)
中心(45518)
(44612)
财经(44184)
农业(42877)
北京(40624)
(40116)
(39578)
师范(39140)
(36442)
(35412)
经济学(34685)
财经大学(32976)
基金
项目(214348)
科学(167945)
基金(155451)
研究(154656)
(136511)
国家(135400)
科学基金(115671)
社会(96360)
社会科(91317)
社会科学(91293)
(84602)
基金项目(83512)
自然(76565)
自然科(74721)
自然科学(74703)
自然科学基金(73359)
(71250)
教育(71039)
资助(63246)
编号(62766)
成果(51085)
重点(48058)
(47107)
(44941)
(44873)
课题(43220)
创新(41900)
科研(41267)
(41138)
教育部(40106)
期刊
(126840)
经济(126840)
研究(88054)
中国(57574)
学报(53452)
(49469)
科学(46940)
管理(43956)
(42116)
大学(40018)
学学(37802)
农业(34663)
教育(33809)
技术(25522)
(23615)
金融(23615)
财经(21389)
业经(20532)
经济研究(19339)
(18112)
(17294)
问题(16484)
图书(15673)
科技(15644)
理论(15318)
(15140)
业大(14746)
技术经济(14213)
实践(14118)
(14118)
共检索到436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庆玉  王永超  梅自力  冉毅  彭波  贺莉  王超  
抗生素在人类医学和动物养殖业中广泛应用,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危害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为实现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修复氯霉素污染水体,使用ZnCl_2对水稻秸秆进行改性并制备生物炭以提高对氯霉素的吸附性能。借助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对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能给予表征,并探讨不同热解温度、初始溶液浓度、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的条件下生物炭对氯霉素的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吸附动力学、等温线、热力学和扩散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ZnCl_2改性生物炭在1h内对氯霉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去除率达90%以上,且700℃下制备的ZnCl_2改性生物炭(Zn-BC700)效果最佳,在平衡时对100mg·L~(-1)氯霉素最大吸附容量为96.68mg·g~(-1),700℃下制备的ZnCl_2改性生物炭的BET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分别为640.175m~2·g~(-1)和0.064cm~3·g~(-1),其在电镜下呈现丰富的管状和簇状结构;FTIR表征发现Zn-BC700上形成了酚羟基和芳香环等含氧官能团; Zn-BC700的XRD光谱上呈现多种含Zn化合物的特征峰,证明Zn粒子成功负载至Zn-BC700上。吸附过程受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小,氯霉素在ZnCl_2改性生物炭上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吸附模型和Elovich等温线,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同时进行,吸附机理涉及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和电子给体受体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挪威  丁明星  刘国艳  宋巍巍  柴春彦  
为制备特异性识别能力强的琥珀酸氯霉素分子印迹膜,进一步探索利用该膜进行电化学检测琥珀酸氯霉素残留的新方法,试验通过偶联的紫外光引发聚合和相转换成膜过程,制备了HS-CAP分子印迹聚砜膜,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该膜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分子印迹膜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方法进行检测时,对琥珀酸氯霉素分子表现出了良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蝶  李文奇  张利萍  关莹  高慧  
【目的】以废报纸为原料,通过氮气(N2)保护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并探讨废报纸基生物质炭对铜离子(Cu~(2+))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方法】采用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 X射线衍射仪(XRD)和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等对生物质炭进行表征。【结果】所制备的生物质炭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高(211 m~2·g~(-1)),有利于从水中去除Cu~(2+)。生物质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热解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的芳香性、比表面积、 pH和灰分含量逐渐增加,而氢、氮和氧含量下降。同时进行批量吸附试验,分析溶液初始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不同吸附温度对生物质炭吸附容量的影响。热解温度为400、 500、 600℃的生物质炭在30℃、 pH为5.0的条件下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07、 115和138 mg·g~(-1)。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吸附过程,表明在此吸附过程中,化学吸附是限速步骤,吸附发生在吸附剂内特定的均相位点(单层吸附)。通过热力学模型计算所得ΔH~o为正值,表明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此外,生物质炭的吸附机制包括沉淀作用、离子交换、π—π作用和络合反应。【结论】本研究以废报纸为原料,所制备的生物质炭是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环境友好的、高效的Cu~(2+)吸附材料。图6表1参34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田华宇   刘焕   王国睿   郝海彦   王天赐   张文标  
【目的】为充分利用刺竹Bambusa sinospinosa材,提高其利用率,进一步探究刺竹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及使用领域,以达到提升其附加值的目的。【方法】以刺竹炭为原料,使用水蒸气活化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究温度、时间、水蒸气量对刺竹活性炭的得率及吸附性能的影响。使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刺竹活性炭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1)刺竹活性炭的最优活化工艺为:活化温度875℃、活化时间2.0 h、水蒸气量0.50 L·h~(-1)。在该工艺下制备的刺竹活性炭得率为29.07%,强度达97.68%,碘吸附值为1 235.03 mg·g~(-1),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76 mg·g~(-1),吸附性能较好。(2)红外吸收光谱表明:经活化之后峰值在3 130、3 010、1 670 cm~(-1)等处变弱,876、809、747 cm~(-1)处吸收峰消失,但主要峰依然存在;XRD分析表明:活性炭中含有石墨α轴结构;经比表面积测试和电镜观察,最优工艺活化后的刺竹活性炭孔隙发达,孔容、孔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总孔容为0.489 cm~3·g~(-1),微孔容为0.388 cm~3·g~(-1),平均孔径为23.378 nm,BET比表面积为837.005m~2·g~(-1)。【结论】使用最优活化工艺所制备的刺竹活性炭具有较好的性能,可用于吸附、除污等不同场合。图5表1参27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封萍  王欢  梅磊  张登峰  易明  王梦霞  朱学帅  
为加深学生对碳排放、碳中和在化学工程与能源利用领域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完全基于生物质资源的活性炭制备与吸附性能探究综合性实验。以生物质热解液替代常规化学品(如磷酸、氢氧化钾或氯化锌等)作为活化剂,以玉米芯或核桃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浸渍时间对活性炭吸附量影响不大,浸渍比对玉米芯基活性炭吸附量影响较大。玉米芯基活性炭和核桃壳基活性炭分别在浸渍比1∶12和1∶8时吸附量最大,对应的亚甲基蓝吸附量分别达8.67 mg/g和14.53 mg/g。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锦锋  黄彪  陈翠霞  林冠锋  陈学榕  陈燕丹  谭非  吴耿烽  
以甘蔗渣为原料,以氯化锌为活化剂,采用机械力化学方法制备具有较好吸附性能的活性炭,探讨工艺条件对活性炭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渍比为1:1、活化温度为660℃、活化时间为120min、球磨时间为15min的条件下,活性炭样品的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和比表面积分别为1178.92mg·g-1、270mg·g-1和1541.165m2·g-1。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德时  王桂枝  毕丁仁  覃雅丽  殷斌烈  
采用改进的混合酸酐法合成的免疫原氯霉素琥珀酸酯牛血清白蛋白 (CAP HS BSA) ,经红外波谱鉴定后 ,免疫 5只家兔 ,3个月后 ,产生合格氯霉素抗血清 ,用双向琼脂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 1:16。此氯霉素 (CAP)抗血清与氯霉素半琥珀酸酯和琥珀酸钠氯霉素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85 0 .0 %、80 0 .0 % ,与磺胺二甲嘧啶、磺胺 5 甲氧嘧啶、水溶性氟哌酸、青霉素、链霉素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 0 .0 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佳闻  何春霞  郭航言  明丽  
[目的]亚甲基蓝广泛用于化学指示剂、染料、生物染色剂和药物等领域并在印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机染料废水并带来巨大的环境风险,为此探讨秸秆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方法]用限氧控温法在500℃下制备5种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花生秸秆、芦苇秸秆)生物炭,用电镜显微镜扫描、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对5种秸秆生物炭微观结构、官能团、元素进行表征,并用5种秸秆生物炭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吸附性试验,对比和分析5种秸秆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结果]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芦苇秸秆具有圆孔型微孔结构;玉米秸秆和花生秸秆具有平行壁型微孔结构。5种秸秆生物炭的FTIR图谱均含有极性基团和芳香性结构。它们X射线衍射图谱的主峰值均出现在(2θ)介于20.8°~28.1°。pH以及投入量的增加会提高秸秆生物炭吸附能力。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小麦秸秆生物炭对亚甲基蓝吸附能力最大,最大理论吸附量为27.82 mg·g~(-1);水稻秸秆生物炭和芦苇秸秆生物炭的最大理论吸附量分别为27.28和22.72 mg·g~(-1);而花生秸秆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亚甲基蓝吸附能力较差。[结论]在5种秸秆生物炭中,小麦秸秆具有良好的表面特征和吸附亚甲基蓝能力,为有机污染吸附的优选材料。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侯建华  孟臻  胡继娟  杨木易  王小治  
该文采用新鲜含水的豆腐渣为原料,液氮冷冻后的冰为模板,利用微波加热快速制备功能性分级孔生物碳材料,用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铬Cr(Ⅵ)。文章探究了不同微波加热时间制备的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差异,及其对Cr(Ⅵ)吸附的影响。该项研究为吸附水中的Cr(Ⅵ)提供了一种快速、绿色的方法,具有工业化应用的潜在价值。实验过程包括环境吸附材料制备及重金属去除的一般步骤,具有综合性、简易性和新颖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冠烽  黄彪  陈学榕  廖益强  唐丽荣  曾巧玲  
以木炭和黏土为原料,采用物理法制备炭陶复合吸附材料,讨论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对其微观结构和孔径分布进行表征,提出原位活化的思路。结果表明:热处理过程中,木炭的收缩在木炭和陶土之间形成发达的孔隙;黏土在烧结之后并没堵塞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块状炭陶的吸附性能比粉状的高;炭陶在制备过程中受原位活化作用。在较优的工艺条件下,炭陶复合吸附材料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分别为127.5和543.6 mg·g-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华  王锐  王自强  刘守新  
为克服活性炭不易回收、易造成粉尘污染的问题,以聚氨酯为骨架,在聚氨酯泡沫成型过程中加入颗粒活性炭,再经炭化制得泡沫炭吸附材料。以低温液氮吸附测定泡沫炭的孔径结构、SEM观测表面形貌、TG-DTA分析聚氨酯骨架热分解过程,并以亚甲基蓝值、碘值和苯酚吸附容量评价泡沫炭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泡沫炭比表面积、吸附性能均呈升高趋势;BET比表面积最高可达655.0m2/g,碘值525.2mg/g,苯酚吸附量为0.706mmol/g;聚氨酯的存在虽然堵塞了泡沫炭的部分孔隙,但对其吸附性能影响较小;两种配方制得的泡沫炭中PU/AC-1-n性能明显优于PU/AC-2-n,而且PU/AC-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蒋新元  胡迅  李湘洲  朱媛媛  
利用不同部位的竹材如竹蔸、竹节和竹枝制备竹炭,以KOH为活化剂,在活化温度为700℃和不同质量浓度的KOH溶液下进行活化制备竹活性炭,测定吸附性能最好的竹活性炭在不同吸附时间和溶液质量浓度下对苯酚的吸附情况,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KOH溶液质量浓度为16.0g·L-1时,制备的竹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效果最好,而竹蔸、竹节和竹枝活性炭中又以竹蔸活性炭吸附性能最好;吸附时间在40min时,竹蔸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趋于平衡,在30℃时竹蔸活性炭苯酚吸附量达到83.4mg·g-1时趋向饱和。竹枝炭、竹节炭与竹篼炭的孔隙度分别为0.656,0.698和0.740,竹枝活性炭、竹节活性炭与竹篼活性炭的孔隙...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尧   刘志佳   陈瑶   何林韩   高建民  
【目的】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竹箨探索一种高效除砷活性炭材料。【方法】以竹箨为原材料,以微波加热为热源,利用高温热解自活化技术在不同的活化温度和时间下制备竹箨活性炭,通过表征竹箨活性炭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石墨化程度、表面元素和官能团,揭示活化时间和温度等对其微观结构的影响,探讨竹箨活性炭的砷吸附性能,比较不同制备方法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砷吸附容量的差异。【结果】活化温度1 050℃、活化时间30 min时,竹箨活性炭孔隙结构排列整齐致密,比表面积达到1 251.7 m~2/g,孔容为0.697 cm~3/g,微孔比表面积比率和微孔孔容比率分别为60.9%和64.0%,平均孔径为0.448 nm,主要由微孔和少量介孔组成,孔径远大于砷酸根离子(AsO_4~(3-))和亚砷酸分子(H_3AsO_3)的空间构型尺寸,有利于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反映石墨化程度的R值为1.340,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对As(Ⅲ)的最大吸附量为3.87 mg/g,对As(Ⅴ)的最大吸附量为3.17 mg/g。对比文献中不同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砷吸附容量,竹箨活性炭表现出一定优势。【结论】适当提高活化温度、延长活化时间有利于表面微孔的形成,从而提高砷吸附容量;但过高的活化温度和过长的活化时间会导致孔隙结构坍塌,减小比表面积和微孔比率,降低砷吸附容量。本研究为高效治理水体砷污染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环保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除砷性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梦祎  任祺恺  罗婧盈  王明枝  
【目的】将木材加工剩余物木粉和改性木粉作为废水中染料污染物的吸附剂,并探究其性能,为木粉高值化利用提供一种策略。【方法】以植酸(PA)为绿色改性剂接枝木粉制备了木粉基吸附剂(PA-WF),利用SEM–EDS、ATR–FTIR、XRD、BET对PA-WF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官能团、孔隙度、比表面积、结晶度和结晶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了植酸和木粉质量比、尿素和木粉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木粉接枝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接枝率木粉的亚甲基蓝染料溶液吸附容量,探究了PA-WF在不同吸附时间、亚甲基蓝染料不同初始质量浓度条件下的吸附容量变化规律。【结果】当植酸和木粉质量比2.5∶5、尿素和木粉质量比3∶50、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时,可制备接枝率为11.31%的改性木粉。SEM–EDS、ATR–FTIR、XRD和BET测试结果表明:PA成功接枝在木粉上引入磷酸基团,且增大了木粉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孔体积。吸附测试结果表明:PA-WF在接枝率为8%时吸附性能最优,吸附容量可达22.53 mg/g,比未改性木粉的吸附容量(10.50 mg/g)提高了114.57%;PA-WF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结论】采用适当条件制备植酸接枝改性木粉,经推测其吸附过程属于离子交换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利用植酸中阴离子磷酸基团,可大幅提升木粉的吸附性能,为木粉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启坤  唐文竹  
生物炭具有多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为许多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有利的条件。生物炭通过促进土壤功能微生物的生长及活性,从而间接提高作物产量,在农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秸秆生物炭对12种不同土壤功能微生物的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0.6%的生物炭后,利用MTT法测定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变化,同时在一定浓度的菌悬液中加入0.6%的生物炭,室温振荡1h后,测定生物炭对微生物的吸附率。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对不同的细菌的生长影响不同,对于部分细菌存在明显生长促进作用,其中对胶质芽孢杆菌1.217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