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37)
2023(9948)
2022(8257)
2021(7523)
2020(6305)
2019(13963)
2018(13638)
2017(24988)
2016(14077)
2015(15615)
2014(15425)
2013(14874)
2012(13843)
2011(12626)
2010(12516)
2009(11643)
2008(11419)
2007(10239)
2006(8971)
2005(8109)
作者
(46037)
(38510)
(38350)
(35948)
(24264)
(18594)
(17118)
(15034)
(14782)
(13535)
(13292)
(12725)
(12665)
(12335)
(12174)
(11734)
(11634)
(11468)
(11176)
(10985)
(9944)
(9507)
(9496)
(8887)
(8811)
(8493)
(8438)
(8269)
(7996)
(7959)
学科
(49846)
经济(49734)
管理(39530)
(35651)
(28185)
企业(28185)
方法(21119)
数学(18378)
数学方法(18097)
(15672)
(15208)
(15053)
中国(14654)
(14055)
业经(11314)
(10718)
(10455)
贸易(10452)
(10173)
农业(10128)
(9500)
银行(9436)
(9234)
金融(9227)
(9039)
地方(8831)
理论(8625)
(8372)
财务(8342)
财务管理(8319)
机构
大学(203907)
学院(201619)
研究(77150)
(76524)
经济(74818)
管理(70734)
理学(61101)
理学院(60298)
管理学(58906)
管理学院(58570)
中国(56341)
科学(52532)
(51292)
(44618)
(42346)
农业(41108)
业大(39942)
研究所(39059)
(36085)
中心(34103)
(31090)
财经(28125)
(28037)
北京(27924)
(26978)
农业大学(26861)
(25606)
(25292)
师范(24785)
(24027)
基金
项目(142579)
科学(109257)
基金(102813)
(96049)
国家(95272)
研究(93729)
科学基金(77809)
社会(58604)
(56049)
社会科(55263)
社会科学(55249)
基金项目(53972)
自然(53788)
自然科(52537)
自然科学(52512)
自然科学基金(51591)
(48883)
教育(42502)
资助(41758)
编号(35394)
重点(33209)
计划(30564)
(30448)
(29898)
(29567)
成果(28616)
科研(28367)
创新(27808)
科技(27553)
课题(26158)
期刊
(83266)
经济(83266)
研究(55861)
学报(48659)
(46678)
中国(44642)
科学(39081)
大学(34668)
学学(33253)
农业(30980)
(28001)
管理(25619)
教育(20590)
(17220)
金融(17220)
(16868)
技术(14709)
业大(14488)
经济研究(14182)
财经(14153)
业经(13879)
(12903)
农业大学(12236)
(12142)
问题(11039)
科技(11009)
林业(10136)
统计(8717)
(8686)
中国农业(8593)
共检索到301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蔡海涛  李玮  陈欢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群体的总茎数变化一致,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除返青期外,总茎数均以基本苗525万/hm2(以D525表示,下同)处理最大;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以D450最高,为8 823.3 kg/hm2,但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升高,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的变化与不同密度处理表现趋同,即亦呈单峰变化趋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洪立洲  王茂文  丁海荣  朱小梅  刘冲  邢锦城  赵宝泉  
以三角叶滨藜为材料,研究了播种密度及氮肥对三角叶滨藜生长、鲜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75(B1)、7.5(B2)kg.hm-2的播种量,100(N2)、200(N3)kg.hm-2的施氮量均可以显著提高三角叶滨藜的株高及鲜菜产量。7.5(B2)kg.hm-2的播种量,200(N3)kg.hm-2施氮量较有利于三角叶滨藜鲜菜总产量的增加。②100(N2)-200(N3)kg.hm-2范围内的氮肥能显著提高三角叶滨藜Vc及蛋白含量。15(B4)kg.hm-2的播种量不利于三角叶滨藜品质的积累,Vc及蛋白含量显著下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耀兰  曹承富  李华伟  乔玉强  赵竹  杜世州  
为明确晚播冬小麦合理的群体结构,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到300万~420万/hm2时,可改善晚播小麦叶片光合功能,提高灌浆期最大光合速率(P m)、初始斜率(α)和最小半饱和光强(L k);其SPAD值、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荧光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等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较优,最终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改善晚播冬小麦光合功能,提高籽粒产量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宁  翟志席  李建民  段留生  李召虎  
2007-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组合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及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LAI、旗叶Pn、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均表现为晚播高密处理的LAI最小,SPAD值则是早播处理的低。多穗型品种良星99在中播常规播量时其Pn、Fv/Fo和Fv/Fm较大,产量最高,大穗型品种洲元9369也是在中播常规播量时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各项指标占优。10月12-19日为适宜播种期范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华  姚艳荣  裴翠娟  董志强  贾秀领  马瑞昆  
为明确播前底墒、播种密度和生育期灌水对冬小麦的产量效应,于2008-2009年度,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试验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92.5 mm的干旱年型,播前土壤底墒(2 m土层内)由518 mm增至541 mm,产量提高14.7%;再进一步增至560 mm,增产甚微(0.4%)。在较低底墒基础上增加23 mm,增产1 180.9 kg/hm2,供水效率增量为51.3 kg/(hm2.mm)。低墒条件下增加密度和灌水增产较为明显,但改善播前底墒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生育期播种密度和增灌开花水的作用。因此,播前造墒是实现小麦节水高产的重要措施。在底墒较低情况下通过增加密度和灌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建军  樊廷录  党翼  赵刚  王磊  李尚中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陇东雨养农业区产量和生育指标同步提高的最佳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及运筹方式,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方法】本试验以先玉335为试材,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条件下设置了2个氮肥用量(150、225kg·hm-2),2个密度(6×104、7.5×104株/hm2)和5个氮肥追施比例及时期(底肥100%;拔节期追施100%;底肥50%、拔节期50%;底肥50%、拔节期30%、抽雄期20%;底肥50%、拔节期10%、抽雄期40%)。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在试验氮肥用量及密度范围内,相同施氮量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程翔  刘开振  薛轲尹  杨蕊  尹立俊  王小燕  
【目的】探寻江汉平原晚播小麦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减氮模式。【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播和晚播2个播期,并在2个播期下分别设置3个施氮量处理,每个施氮量下设置2个基追比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其产量构成因素穗数、千粒重均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播期推迟,开花期和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其中开花期总干物质量的变化主要归因于叶片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而穗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则与叶片、茎鞘和穗轴与颖壳有关。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植株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降低,其中晚播小麦开花期叶片含氮量增加,开花期茎鞘、成熟期茎鞘和穗轴与颖壳的含氮量减少;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成穗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②同一播期不同氮肥处理间比较,晚播条件下,可减少氮肥施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由180 kg/hm~(2)减少至150 kg/hm~(2),晚播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在2019—2020年分别降低3.33 (M_(1))、293.34 kg/hm~(2)(M_(2)),在2020—2021年分别降低158.67 M_(1))、13.50 kg/hm~(2)(M_(2)),均远低于正常播期降低幅度;究其原因晚播小麦在减氮至150 kg·hm~(-2)时,穗数和穗粒数更为稳定,而千粒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进一步减少施氮量,两个播期下产量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同一底追比例条件下,减氮,开花期茎鞘和穗含氮量显著降低,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成熟期穗轴与颖壳含氮量显著降低,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同一播期和底追比例条件下,减氮,成穗率均显著上升,M_(1)氮素利用效率显著上升,M_(2)氮素利用效率保持稳定。【结论】江汉平原地区,在氮肥运筹模式不断优化条件下,晚播小麦减氮处理产量与正常氮量产量相比降低不显著,但成穗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播期推迟20 d内,推荐氮肥运筹模式为:基追比例为底肥:冬前追肥:拔节期追肥=1:1:1,施氮量可由正常施氮量降为150 kg/hm~(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任昱鑫  刘汉成  田新会  杜文华  
通过研究氮肥施用量(0、 120、 240、 360、 480 kg·hm~(–2))和播种密度(506、 675、 843、 1 011、 1 180万基本苗·hm~(–2))对甘南地区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株高、枝条数、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小黑麦高产栽培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增加,甘农2号小黑麦的株高、枝条数和干草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营养价值也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时,无论播种密度高低,甘农2号小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15.63 t·hm~(–2))和粗蛋白含量(12.47%)最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播种密度为843万基本苗·hm~(–2)时,无论氮肥施用量高低,平均干草产量较高(15.30 t·hm~(–2));从氮肥施用量×播种密度的交互作用看,甘农2号小黑麦获得最高干草产量(22.13 t·hm~(–2))和较高粗蛋白含量(12.33%)的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播种密度为843万基本苗·hm~(–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振江  张林  任永浩  解华云  刘洪  胡立勇  
以糯小麦新品种华糯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为120×104~240×104/hm2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明显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达300×104/hm2时,籽粒产量增加不明显,面团形成时间明显缩短、评价值明显降低。氮肥施用量为75~225 kg/hm2,增施氮肥可同步提高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评价值,而当氮肥施用量达30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评价值下降,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增加,但增幅较小。本试验条件下使华糯1号高产和优质的最佳组合是基本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宁  严玛丽  邵兰军  周立非  陈泽鹏  黄浩  曾繁东  林建委  郭俊杰  王维  
为探究不同群体特征对烤烟生育期光合生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来构建不同烤烟群体,分别在烟株移栽后各生育时期完成光合生产相关指标测定及对烤后烟叶进行经济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烤烟大田期缩短,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叶面积系数(LAI)、光合势(LAD)降低,净同化率(NAR)、作物生长率(CGR)在现蕾-成熟期显著提高,16 500株/hm2种植密度下成熟期烟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降低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烟株中部干物质积累量、NAR、群体平均叶倾角(MLIA)、烟叶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和中部烟比例,但会降低LAI、LAD、CGR、消光系数(K)...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中英  陈培峰  顾俊荣  孙华  杨代凤  董明辉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前后期施氮比例6∶4和8∶2)和栽插密度(18、22.5、2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后期施氮比例6∶4产量显著高于8∶2,其增产原因为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2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栽插密度越小,穗粒数和千粒重越高,而有效穗数越低,在22.5万穴/hm2条件下产量结构较协调,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栽插密度的主要原因;3与前后期施氮比例8∶2相比,6∶4提高了抽穗后叶片SPAD值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所增加,但生育中期群体过大影响了后期干物质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金宝  秦霞  孙佩贤  胡根海  曹银萍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晚播冬小麦的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麦18"为材料,研究了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对适度晚播(10-26)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与正常播期(10-15)冬小麦相比,晚播冬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但因生育期缩短,其全株氮素积累量、籽粒含氮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所降低。晚播冬小麦中、高密度处理旗叶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且中密度处理叶片含氮量、籽粒和全株氮素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启滨  王建楠  李毅念  何瑞银  丁启朔  
【目的】为探明单粒精播种植方式种间距对小麦根系的土层分布影响,构建了基于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数据下MATLAB分割分析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RLD)定量技术,获取大田条件不同种间距单株稻茬麦RLD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和相对根长密度(NRLD)分布模型。【方法】选用宁麦13为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20和2021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单粒精播种间距1.5、3.0、4.5、6.7、9.0 cm共5个处理(JT1.5、JT3、JT4.5、JT6.7、JT9),行距20 cm。RLD分析采用根系构型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配合Pro-E软件数字重构,辅以MATLAB实现基于“空间voxel元技术”的根系生长空间3 cm~3精细分割和定量分析,跟踪各土层RLD分布动态和NRLD模型。【结果】不同处理的单株稻茬麦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小,0—9 cm土层深度内分布的稻茬麦根系达总根量95%以上,超过9 cm土层深度小麦根系急剧减小;单株小麦根系扩展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根构型以种子位作为中心点向四周拓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拓展方向性和约束性。群体稻茬麦RLD随种间距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在JT4.5最大;RLD扩展面积随种间距的增大而不断增加,最大可达22 972 mm~2。过高与过低的群体都造成不良的根构型影响,适宜的播种密度才能创建最佳的根系3D分布,实现土壤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经归一化处理后0—20 cm土层NRLD分布同时符合三次多项式和指数模型,两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极好(R~2>0.99,RMSE<0.1),但指数模型更符合随土层深度的RLD特征实际。【结论】融合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与MATLAB分割分析的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定量技术实现了单粒精播稻茬麦不同种间距的单株及群体双尺度的根长密度分布动态的定量描述,所得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小麦精确耕种、水肥精准运筹、根构型调控等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魏凤珍  王成雨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永成  陈天才  彭海浪  张旭  邹正  牛应泽  
为构建适宜油菜机收的高产群体结构,在四川成都平原区进行了迟直播油菜不同施氮量(0~360 kg/hm2N)和种植密度(15×104~45×104株/hm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或明显增加直播油菜的株高、一次分枝高度、一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一次分枝高度明显增高,一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均明显减少,株高有所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角果数、籽粒产量明显增多和提高,氮肥农学效率(ANUE,12.0~5.5 kg/kgN)、氮肥偏生产力(PFPN,27.9~9.4 kg/kg N)明显降低,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NRC,42.9%~57.8%)则呈提高趋势。较高的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