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64)
- 2023(8785)
- 2022(7394)
- 2021(6473)
- 2020(5633)
- 2019(12582)
- 2018(12032)
- 2017(22328)
- 2016(12822)
- 2015(13862)
- 2014(13483)
- 2013(12911)
- 2012(11849)
- 2011(10630)
- 2010(10434)
- 2009(9471)
- 2008(9243)
- 2007(7894)
- 2006(6719)
- 2005(5760)
- 学科
- 济(51081)
- 经济(51031)
- 管理(34313)
- 业(33790)
- 方法(29212)
- 数学(27175)
- 数学方法(26776)
- 企(26772)
- 企业(26772)
- 农(13111)
- 学(12490)
- 财(12114)
- 中国(11709)
- 业经(10310)
- 贸(9975)
- 贸易(9971)
- 易(9706)
- 农业(9154)
- 技术(8465)
- 环境(8294)
- 地方(8176)
- 务(7791)
- 财务(7774)
- 财务管理(7765)
- 企业财务(7429)
- 制(7295)
- 划(6840)
- 理论(6803)
- 银(6602)
- 银行(6546)
- 机构
- 大学(181969)
- 学院(181699)
- 济(70741)
- 经济(69513)
- 管理(67917)
- 研究(64403)
- 理学(60937)
- 理学院(60192)
- 管理学(58643)
- 管理学院(58364)
- 农(47768)
- 科学(46719)
- 中国(44350)
- 农业(38803)
- 业大(38781)
- 京(37242)
- 所(35423)
- 研究所(33532)
- 中心(28737)
- 财(28133)
- 农业大学(25970)
- 江(25595)
- 财经(23911)
- 院(22791)
- 北京(22331)
- 室(22010)
- 经(21984)
- 省(21905)
- 经济学(21651)
- 范(21398)
- 基金
- 项目(138564)
- 科学(108214)
- 基金(102137)
- 家(95063)
- 国家(94340)
- 研究(86943)
- 科学基金(78961)
- 省(56678)
- 自然(56483)
- 社会(55771)
- 自然科(55325)
- 自然科学(55308)
- 基金项目(54406)
- 自然科学基金(54357)
- 社会科(53063)
- 社会科学(53047)
- 划(48544)
- 资助(41857)
- 教育(40695)
- 重点(32230)
- 计划(31400)
- 编号(31205)
- 创(29704)
- 发(29335)
- 部(29157)
- 科研(28349)
- 科技(28153)
- 创新(27884)
- 业(26288)
- 大学(24377)
共检索到241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继康 谭龙涛 喻春明 朱爱国 陈平 王延周 朱涛涛 熊和平
根系是苎麻(Boehmeria nivea)吸收氮素的主要器官,开展苎麻根系对不同氮素水平的响应研究对其品种改良和农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设置了0、6、9、12和15 mmol·L(-1)氮素水平处理进行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氮效率苎麻根系性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素可显著提高苎麻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比表面积(P0.05)。增施氮肥可显著促进苎麻根系体积与活力的增长,其中氮高效基因型苎麻H2000-03根系体积在12mmol·L(-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熊淑萍 吴克远 王小纯 张捷 杜盼 吴懿鑫 马新明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根系吸收特性与地上部氮素利用的差异,明确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为氮高效小麦品种的选育和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氮效率品种筛选的基础上,以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开麦20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研究其根冠关系、根系生物量、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以及地上、地下部氮素转运分配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类品种小麦拔节期前根系特性无明显差异,拔节期之后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总吸收面...
关键词:
小麦 根系 氮素利用 氮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玉莹 安蓉 曹兰芹 伍晓明 陈碧云 高亚军
【目的】研究盆栽条件下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油菜氮素营养性状的差异,为揭示植物高效利用氮素的机理和氮高效基因型油菜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低氮(施N 0.1g/kg)和高氮(施N 0.3g/kg)条件下,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对50份不同基因型甘蓝型油菜的氮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氮高效基因型和氮低效基因型油菜,研究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油菜各器官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的氮含量、氮素累积量及各器官氮累积量占植株总氮素累积量的比例的差异。【结果】1)油菜氮利用效率与籽粒、果荚皮壳、茎叶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无论氮素供应水平高低,氮高效基因型各器官氮含量均低于氮低效基因型。2)高氮条件下,油菜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崔国贤 李宗道
根据大田微区试验初步结果 ,采用土培及液培试验进一步探寻不同苎麻基因型的吸钾能力及其与苎麻根系形态、根系生理等的关系 ,揭示苎麻钾营养基因型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 :吸钾能力强的基因型具有的特点是根量多 ,特别是细根多 ;根系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大 ;根系的吸收容量阳离子交换量 CEC较高 ;钾吸收动力学最大吸钾速率 Vmax较高 ,而米氏常数 Km相对较小
关键词:
苎麻 基因型 钾吸收 根系参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崔国贤 李宗道
苎麻不同基因型在钾吸收、累积、分配、利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苎麻不同基因型单株平均的干重变幅为10.40g—34.58g,钾含量变幅为1.670%—2.690%,吸钾量变幅为0.253g—0.741gK,钾利用效率变幅为37.18g—59.88g(DM)/gK,钾收获指数变幅为0.177—0.330
关键词:
苎麻,基因型,钾营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永国 安调过 李俊明 童依平 安忠民
通过水培培养,研究了生产上主栽的不同小麦基因型在充分供氮条件下孕穗期的根系、根系生理活性及根系与地上部干重以及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体积、根冠比、根活性及植株吸氮量不同基因型间有显著差异,根总吸收面积、根活跃吸收面积不同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植株吸氮量与地上部干重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634,经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植株吸氮量的差异和地上部干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植株根干重和根体积不同造成的。研究表明,选择根干重和根体积大的小麦品种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氮利用效率。
关键词:
小麦 孕穗期 氮素 根系 吸氮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敬锋 刘鹏 赵秉强 董树亭 张吉旺 赵明 杨吉顺 李耕
【目的】比较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夏玉米的根系时空分布特性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探讨玉米氮高效的生理机制。【方法】以氮高效玉米杂交种蠡玉13(LY13)和氮低效玉米杂交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以大田箱式土柱栽培方式,研究两个氮素水平下(0和4.29 g N/plant)玉米根系时空分布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LY13开花后具有较高的根系干重,根冠比显著高于LD981(P<0.05),土壤深层根系分布多,根系空间分布合理,后期根系活力高,根系功能期长,导致其库容量大,库调节能力强,氮素积累总量高,氮素转移率、贡献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LD981(P<0.05),施氮条件下优势...
关键词:
玉米 根系性状 氮素利用效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智勇 吕凯 罗凤 练兴明
以10份干物质生产效率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4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施氮的响应程度不同。随施氮水平的提高,不同基因型水稻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上升,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明显下降。植株氮素积累量与植株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植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土壤氮素表观平衡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差异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更加明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瑞国 王振林 李文阳 张敏 周筑南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强筋小麦8901和弱筋小麦1391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都有增加的趋势,但是过量氮肥又使它们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中氮处理(240kg/hm2)光合速率大,灌浆进程合理,产量水平高。研究发现,强筋和弱筋小麦生育后期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灌浆进程差异显著;旗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及子粒产量呈正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殷春渊 张庆 魏海燕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马群 杭杰 张胜飞
【目的】明确不同产量基因型水稻氮素营养吸收、利用差异。【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期类型中相对高产和低产的20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施氮量为225kg·hm-2水平下两种产量类型水稻的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高产水稻类型的平均产量分别比低产类型高31.62%、31.94%、39.47%、26.21%和21.82%;氮素生育期累积量和氮素利用率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高产类型明显高于低产类型;氮素阶段性积累量和阶段性吸收速率的变化为:移栽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阶段为高产类型高于低产类型;抽穗至成熟阶段...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晁晓乐 申丽霞 吕静瑶
为解决生产中氮肥过度施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选择适宜的玉米氮高效品种至关重要。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发育及氮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采用田间试验,对屯玉99(TY)、潞玉19(LY)、先玉335(XY)3个玉米品种在4个施氮水平N0、N1、N2、N3(0,80,160,240 kg/hm2)条件下的籽粒发育和氮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玉米的籽粒干质量与氮含量差异在N3水平下最大,依次表现为N3>N2>N0>N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双高效型先玉335和高氮高效型屯玉99籽粒发育速率加快,籽粒干质量和籽粒氮含量在各生长时期都有明显增加,增施氮肥可以有效提高其氮肥利...
关键词:
玉米 籽粒发育 氮含量 氮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清泉 胡日生 孙焕良 周清明 杨瑞芳 王林辉
为探明苎麻胶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基因型差异 ,以及苎麻胶质含量与原麻产量、纤维支数的关系 ,以 2 5份苎麻品种为材料 ,对原麻胶质含量及其组分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 :苎麻不同基因型间胶质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变异幅度为 2 3.94%~ 37.83% ,极差达 13.89% ,变异系数为 10 .96 % .苎麻胶质各组分中 ,以半纤维素的含量 (14.0 8% )最高 ,其余依次为水溶物 (7.90 % )、果胶质 (4 .35 % )、木质素 (1.2 4% ) ,而其变异系数则以木质素最大(31.45 % ) ,其余依次为果胶质 (14.71% )、水溶物 (10 .76 % )、...
关键词:
苎麻 基因型 胶质含量 胶质组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陶静静 王海标 朱宗瑛 谭金芳 王宜伦
为探究不同氮效率夏玉米品种间作的氮肥增产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夏玉米品种间作种植模式对其产量、氮素积累量、地上部生物量、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水平下,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8.82%和6.34%,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47.68%和30.89%;施氮240 kg/hm~2水平下,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7.19%和5.88%,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31%和22.16%;施氮450 kg/hm~2水平下,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6.53%和5.31%,吐丝期净...
关键词:
基因型 夏玉米 间作 产量 氮肥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娜 杨志远 代邹 孙永健 徐徽 何艳 严田蓉 蒋明金 郭长春 王春雨 马均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关系的规律,明确水稻高产根系形态特征,提出相应的水氮优化管理措施。【方法】2013年以氮高效品种川农优498和氮低效品种川优6203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穗肥运筹比例的裂区试验;2014年以相同试验材料进行穴苗数和促花肥、保花肥配比的裂裂区试验;2015年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分管理方式和氮肥施用模式的裂裂区试验;分别以上述3个大田试验获得的产量、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为样本,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诊断变
关键词:
氮效率 水稻 根系形态 产量 岭回归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鹏 武爱莲 王劲松 南江宽 董二伟 焦晓燕 平俊爱 白文斌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高粱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及其差异机制,研究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无机氮含量和氮同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耐低氮型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选取2个低氮敏感型高粱(冀蚜2号和TX7000B)和2个耐低氮型高粱(SX44B和TX378)为试验材料,设置高氮(0.24g·kg-1风干土)和低氮(0.04 g·kg-1风干土)2个处理,分别在挑旗期和灌浆期测定高粱叶片NO3--N、NO2--N及NH4+-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分析不同基因型高粱在2个氮处理下的氮效率相关指标及其差异。【结果】(1)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产量对低氮的响应不同,低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冀蚜2号和TX7000B的籽粒产量,与高氮处理比较分别降低13.87%和19.25%,但没有降低SX44B和TX378的籽粒产量。(2)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处理的相对籽粒氮累积量、相对植株氮累积量和相对氮收获指数不能表征各基因型高粱是否具有耐低氮特性;但相对低氮敏感型高粱,耐低氮型高粱在低氮处理下有着较高的相对氮肥偏生产力和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低氮处理下SX44B和TX378的氮肥偏生产力是高氮处理的6.19和7.49倍,而冀蚜2号和TX7000B则分别为5.17和4.85倍;低氮处理下SX44B和TX378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高氮处理的1.84和1.85倍,而冀蚜2号和TX7000B则分别为1.67和1.35倍。(3)通径分析表明,高氮处理下,植株氮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贡献相同;而在低氮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关联作用更大。(4)高粱的叶片无机氮含量不能表征高粱是否具有耐低氮特性,灌浆期叶片无机氮含量较挑旗期显著降低。(5)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处理时冀蚜2号和TX7000B叶片中NR、GS和GOGAT活性显著降低,SX44B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而TX378叶片中GS活性增加。【结论】耐低氮型高粱在低氮胁迫时有着较高的相对籽粒产量和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低氮胁迫时叶片较高的氮同化酶活性是高粱耐低氮的生理基础。发掘和利用低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叶片氮同化酶活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高粱种质资源,有助于提高耐低氮高粱品种的培育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