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84)
2023(5949)
2022(4914)
2021(4296)
2020(3574)
2019(7758)
2018(7247)
2017(13342)
2016(7531)
2015(7870)
2014(7476)
2013(7278)
2012(6490)
2011(5823)
2010(5586)
2009(5001)
2008(4812)
2007(4015)
2006(3409)
2005(2717)
作者
(24800)
(20816)
(20743)
(19323)
(13006)
(10205)
(9126)
(8223)
(7863)
(7158)
(7079)
(6896)
(6740)
(6655)
(6445)
(6334)
(6272)
(6133)
(6012)
(5901)
(5489)
(5018)
(4828)
(4736)
(4603)
(4570)
(4490)
(4391)
(4365)
(4158)
学科
(27749)
经济(27718)
(20428)
管理(20412)
(15500)
企业(15500)
方法(13965)
数学(12796)
数学方法(12710)
(8562)
(7604)
(7197)
(7013)
贸易(7013)
(6853)
中国(6685)
业经(6629)
农业(6104)
环境(5250)
技术(5226)
(4518)
财务(4517)
财务管理(4512)
产业(4503)
地方(4488)
企业财务(4313)
(4179)
(4156)
(3801)
银行(3758)
机构
大学(107200)
学院(106920)
(42413)
经济(41786)
管理(39489)
研究(38117)
理学(35820)
理学院(35395)
管理学(34719)
管理学院(34557)
(30640)
科学(27789)
中国(25897)
农业(25025)
业大(24171)
(21307)
(20991)
研究所(19965)
农业大学(17028)
中心(16770)
(16420)
(14624)
财经(14183)
(13354)
(13321)
经济学(13243)
(13122)
(13017)
(12941)
科学院(12874)
基金
项目(83603)
科学(64888)
基金(62082)
(58463)
国家(57997)
研究(51437)
科学基金(48294)
社会(34279)
自然(34237)
基金项目(33741)
自然科(33508)
自然科学(33493)
(33406)
自然科学基金(32938)
社会科(32633)
社会科学(32623)
(28929)
资助(24066)
教育(23246)
重点(19296)
计划(18993)
(18103)
编号(17837)
(17699)
(17587)
科研(17227)
科技(17169)
创新(16999)
(16906)
(15149)
期刊
(37590)
经济(37590)
学报(28570)
(26436)
研究(24334)
科学(22510)
大学(19863)
学学(19397)
农业(17938)
中国(17427)
管理(12050)
(11550)
(9874)
业大(8875)
农业大学(7748)
(7329)
经济研究(7299)
业经(6957)
财经(6715)
科技(6594)
(6445)
金融(6445)
技术(6365)
教育(6299)
(5763)
中国农业(5558)
问题(5384)
商业(5369)
自然(5102)
林业(5047)
共检索到138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于华  陈杨明珠  黎晓峰  
【目的】探究氮素形态对甘蔗锰毒黄化的影响,为防治甘蔗锰毒黄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分析锰毒胁迫期间和锰毒发生后不同氮源对植株锰含量、吸收、分布及叶片黄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揭示氮素形态对锰毒黄化的影响。【结果】将硝态氮更换为铵态氮培养后,植株锰毒黄化的幼苗明显变绿,SPAD值显著提高;黄化的幼苗在铵态氮溶液中培养后,叶片复绿速度加快,SPAD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在高锰胁迫下,铵态氮处理的植株锰含量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加长(2、4和9 d),处理间的差异加大;高锰溶液中,铵态氮处理植株的锰吸收量、地上部及根系的锰累积量均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的根系与地上部锰积累量的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铵态氮能更有效地阻止锰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减轻幼苗叶片黄化,加速黄化叶片复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俊臣  刘芸渟  姚校娟  莫碧霞  唐新莲  
【目的】探究锰胁迫对酸性土壤氮素转化、酶活性及甘蔗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酸性土壤上甘蔗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室内开展模拟酸性土壤锰胁迫培养试验,在玻璃温室中进行甘蔗盆栽试验,测定、分析锰胁迫下土壤氮素组分含量、pH和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与甘蔗氮素吸收累积的关系。【结果】锰胁迫可使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净氨化速率显著提高(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铵态氮含量和pH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土壤蛋白酶活性与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净硝化速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在锰胁迫下,甘蔗的株高、生物量、植株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显著降低。【结论】锰胁迫能抑制酸性土壤的硝化作用,减少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同时使土壤脲酶活性降低,土壤转化酶活性升高,从而减少酸性土壤中甘蔗可利用氮素含量,使甘蔗对氮的吸收利用减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常敏敏  梁莉燕  杨曙  崔馨月  赵尊康  黎晓峰  
[目的]比较不同基因型甘蔗对锰毒黄化抗性的差异,为解决甘蔗幼苗黄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和培养试验,研究锰胁迫下幼苗的黄化、叶片叶绿素含量、植株锰铁含量及基因型差异。[结果]种植在该试验地酸性土壤上的宿根蔗幼苗,新台糖22全部黄化,而其它基因型的黄化率为33.3%~50.0%;赣56-261、F175的SPAD值显著高于粤农75-159、粤糖70-129,斑231的SPAD值也显著高于斑233。经0.5 mMMnCl_2处理的甘蔗,其茎基部再次萌发的幼苗黄化症状中,新台糖22比赣56-261、F175明显。锰处理15 d后新台糖22的生物量显著降低,但其它基因型甘蔗的生物量降低不显著。锰处理后新台糖22的锰吸收量虽然显著低于除赣56-261外的其它基因型,但锰向地上部及叶片的转移系数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锰胁迫下,赣56-261、F175的幼叶片锰含量显著低于新台糖22,而铁含量显著高于粤糖70-129、粤农75-159和新台糖22。然而,幼叶细胞壁中锰含量在不同甘蔗基因型间差异并不显著。2个斑茅基因型植株的锰含量、分布、铁素含量的差异也不显著。[结论]甘蔗对锰毒黄化抗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其中赣56-261和F175为抗性基因型,新台糖22为敏感基因型,而粤糖70-129、粤农75-159介于二者之间;此差异与锰的含量、分布及铁素营养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凌桂芝  蒋雄英  杨曙  黄渝岚  赵尊康  顾明华  黎晓峰  
通过田间试验和培养试验,研究硅对酸性土壤上甘蔗锰毒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施用偏硅酸钠后,出现甘蔗黄化病的甘蔗地土壤p H值显著升高,幼苗期及分蘖期甘蔗新叶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且各生育期甘蔗新叶中锰含量均显著降低。同时在高锰胁迫下,在培养液中添加的偏硅酸钠(1、2、4 mmol·l~(-1) Si)也显著增加甘蔗幼苗的生物产量而降低幼叶中锰含量;在高mn培养液中分别添加1、2、4 mmol·l~(-1)硅酸,各处理的甘蔗幼苗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且生物产量随着硅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及茎中锰含量均显著降低,并且幼叶中锰降低的幅度大于老叶和茎;硅处理后,幼叶中活性铁的含量显著增加。硅酸盐的施用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霆  吴建明  闫海锋  邓宇驰  Prakash Lakshmanan  丘立杭  陈荣发  范业赓  周慧文  黄柯钧  黄杏  周忠凤  
【目的】分析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甘蔗宿根黄化的大面积高效低成本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20年第1年宿根蔗地中设 6个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处理A为出苗3叶左右时叶面喷施铁肥,处理B为出苗前土施硫酸亚铁10.0 kg/667 m~(2),处理C为出苗前土施熟石灰20.0 kg/667 m~(2),处理D为出苗前根区土壤淋灌修复菌剂500.0 g/667 m~(2)(稀释3000倍),处理E为出苗前土施生物炭1.0 t/667 m~(2);处理F为出苗前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0 m~(2)],以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CK),处理后70 d统计当年(2020年)的黄化发生率和第2年宿根苗期的黄化发生率,并对比株高、分蘖率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及有效茎数和茎径等产量指标与CK的差异,比较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结果】各供试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均具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但均极显著差于其他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在2021年,各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显著(PA>F>C>D>B。【结论】叶面喷施含Fe~(2+)叶面肥对当年已发生的甘蔗宿根黄化具有显著复绿作用,能快速挽回甘蔗宿根黄化引起的产量损失,但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甘蔗宿根黄化。综合考虑防治成本及对蔗苗生长和甘蔗产量的影响,生产上以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 m~(2)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蔗前期生长和后期产量的促进作用效果较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小秋  梁永检  唐云仙  邵敏  杨丽涛  李杨瑞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stuntingdisease,RSD)病原物为革兰氏阳性菌Leifsoniaxylisubsp.xyli(Lxx).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Lxx离体培养物形态和感病蔗茎维管超微结构,并用光合仪测定感病甘蔗+1叶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改良的MSC培养基适于Lxx生长,培养的菌体形态多样,有隔膜和简体;菌体内细胞质分布不均,有电子透明物、电子稠密物及隔膜;RSD病原菌寄居在木质部导管的纹孔和导管壁上,其内粘附许多颗粒状物质;感染RSD蔗株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健康蔗株,RSD可降低甘蔗的光合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金生  周柳强  曾艳  谢如林  区惠平  朱晓晖  谭宏伟  
【目的】对华南甘蔗种植区大气氮素湿沉降量进行估算,以期为区域氮素沉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在广西南宁市赤红壤甘蔗种植区,采用雨量计连续8年(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集降雨水样,测定其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研究该地区大气湿沉降浓度及沉降量的月、季和年度变化。【结果】雨水中NO~-_3-N、NH~+_4-N、DIN和TN浓度各月的差异较大,分别为0.08~3.80、0.04~3.25、0.12~5.52和0.20~6.65 mg N L~(-1),月均浓度分别为0.73、0.67、1.40和1.89 mg N L~(-1),呈春季>冬季>夏季>秋季;NO~-_3-N、NH~+_4-N、DIN和TN沉降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53、0.51、1.04和1.45 mg N L~(-1)。雨水中NO~-_3-N、NH~+_4-N、DIN和TN浓度与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沉降量与月降雨量、月降雨频次呈显著正相关,且受降雨量的影响大于降雨频次的影响;不同形态氮沉降量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NO~-_3-N、NH~+_4-N、DIN和TN年均沉降量分别为6.55、6.32、12.86和17.95 kg N hm~(-2),TN远超过陆地生态系统的临界负荷。DIN是大气氮素湿沉降的主体,占氮素总沉降的72.50%,DIN中NO~-_3-N和NH~+_4-N分别为TN比例的36.87%和35.63%,两者的沉降量比例无明显差异。NH~+_4-N沉降量占TN沉降量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NO~-_3-N沉降量占TN沉降量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结论】华南甘蔗种植区大气氮素湿沉降量与氮沉降浓度呈现明显季节性差异,两者间呈相反趋势;雨水中各形态氮浓度与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月氮沉降量与月降雨量、月降雨频次呈显著正相关;无机氮是大气氮素湿沉降的主体,铵态氮和硝态氮沉降量占全氮沉降量比例分别呈逐年下降和升高的趋势。该区域大气氮素湿沉降高,年均沉降17.95 kg N hm~(-2),超过陆地生态系统的临界负荷,对生态环境有一定潜在的风险。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三基  陈平华  洪健  陈如凯  
利用电镜技术对感染甘蔗黄叶病毒蔗叶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表明,韧皮部伴胞及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及细胞核都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线粒体形态异常,有的肿大、内嵴模糊,严重者内嵴消失,空泡化,仅剩未被消解的残骸;叶绿体被膜破裂,严重者被膜完全消解,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片层消失,基质外流.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被膜和基质片层也遭到破坏,淀粉粒增多、膨大;细胞核形态变为不规则,局部核膜破裂,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呈降解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丽萍  刘家勇  昝逢刚  赵培方  赵俊  朱建荣  杨昆  覃伟  姚丽  夏红明  陈学宽  吴才文  
采用盆栽方法,以ROC22、云蔗06–407、云蔗05–211为试验材料,研究磷素(磷浓度分别为0.2、1 000μmOl/l,分别记为P1、P2)对3个甘蔗品种(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1处理下,云蔗06–407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茎径、冠鲜重、冠干重比P2处理分别增加了19.50%、31.63%、11.11%、42.25%、14.21%、39.99%和36.31%,ROC22、云蔗05–211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茎径、冠鲜重、冠干重均低于P2处理;在P2处理下,ROC22具有较高的磷利用效率,在P1和P2处理下,云蔗06–407的磷利用效率均较高。综合分析结果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一帆  杨林生  孟博  战健  邓燕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_2O_5·hm~(-2)、208 kg K_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_2O_5·hm~(-2)、281 kg K_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_2O_5·hm~(-2)、193 kg K_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2),优化下种量可分别增产23.6、27.9、22.1 t·hm~(-2),优化品种可分别增产26.8、42.4、15.1 t·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伟  吴才文  赵俊  赵培方  杨昆  陈学宽  姚丽  曾千春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伟  吴才文  赵俊  赵培方  杨昆  陈学宽  姚丽  曾千春  
【目的】本文研究了甘蔗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为材料,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结果】强宿根甘蔗较弱宿根甘蔗的宿根蔗蔸死亡率低,地下蔗茎的平均节间距小,新植蔗、宿根蔗的有效分蘖数多,其中宿根蔗的第二和三分蘖形成的有效分蘖数优势显著,且宿根蔗地下总芽数多,主茎下位芽形成的有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雄英  陈桂芬  尹辉  杨曙  顾明华  黎晓峰  
为探究硅肥施用对强酸性赤红壤上甘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桂糖02-208为材料,设5个硅肥(Si O2)施用水平(0,45,90,135和225 kg/hm2),测定土壤有效硅、甘蔗叶片硅含量、产量、含糖量,折算产值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用难溶性硅肥后,土壤中的有效硅和叶片中硅含量均显著增加。硅肥施用对甘蔗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与不施硅肥的对照相比,施用45~135 kg/hm2硅肥(Si O2)的甘蔗出苗数、伸长期的株高分别增加了27%~39%和9%~11%;蔗茎产量增加10%~21%,产蔗增收0.30~0.81万元/ha;含糖量增加4.5%~12.7%。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红叶  陈斌  李正跃  杨进成  杨坚  单洪芳  阮映伟  郑国良  
2009年4~8月,在云南省新平县水塘镇南秀村和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小怕浪村甘蔗种植基地,调查分析了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及捕食性瓢虫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净种田与间作田绵蚜的虫情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但净种田绵蚜虫情指数显著高于间作田(新平:F=55.43,P<0.01),表明间作田中捕食性瓢虫在甘蔗绵蚜种群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春华  区颖刚  刘庆庭  
在甘蔗收获机螺旋扶蔗器与甘蔗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建立输送段与甘蔗摩擦模型,结合甘蔗扶起试验,获得甘蔗在扶起过程中不跌落的条件。结果表明:无叶甘蔗的摩擦系数比有叶甘蔗小,甘蔗在扶起过程中跌落2~3次,扶起时间为6.5 s;有蔗叶甘蔗在扶起过程中很少跌落,扶起时间为4.5 s,螺旋扶蔗器对有叶蔗的扶起效果比无叶蔗的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