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9)
2023(10828)
2022(9217)
2021(8441)
2020(7346)
2019(16935)
2018(16498)
2017(31158)
2016(17639)
2015(19844)
2014(19830)
2013(19811)
2012(18407)
2011(16573)
2010(16713)
2009(15786)
2008(16131)
2007(14898)
2006(12982)
2005(11666)
作者
(56658)
(47302)
(47217)
(44638)
(29937)
(22809)
(21421)
(18759)
(17738)
(16749)
(16030)
(15638)
(15127)
(15092)
(14996)
(14994)
(14688)
(14082)
(13693)
(13680)
(12270)
(11667)
(11428)
(10954)
(10704)
(10674)
(10572)
(10350)
(9738)
(9621)
学科
(68256)
经济(68175)
管理(59189)
(53527)
(45053)
企业(45053)
方法(34289)
数学(29697)
数学方法(29437)
(22282)
(19007)
(16822)
中国(16807)
业经(15116)
(14827)
财务(14793)
财务管理(14752)
(14707)
贸易(14705)
(14445)
(14306)
企业财务(13932)
农业(12688)
地方(12032)
(11676)
银行(11618)
(11175)
(11094)
(10826)
理论(10597)
机构
大学(259751)
学院(257003)
(101190)
管理(99046)
经济(98903)
研究(89235)
理学(84122)
理学院(83084)
管理学(81625)
管理学院(81139)
中国(68505)
科学(60003)
(58008)
(56031)
(48560)
(47666)
农业(46704)
业大(46657)
研究所(44530)
中心(41678)
(40331)
财经(37180)
北京(34990)
(33744)
(31610)
(31412)
(31323)
(31089)
师范(30786)
经济学(30495)
基金
项目(172394)
科学(132761)
基金(124656)
研究(115471)
(113362)
国家(112413)
科学基金(93504)
社会(71558)
(68023)
社会科(67757)
社会科学(67729)
基金项目(66555)
自然(64860)
自然科(63341)
自然科学(63314)
自然科学基金(62232)
(58692)
教育(52886)
资助(51183)
编号(45073)
重点(39591)
(37531)
(36375)
计划(35893)
成果(35852)
(35699)
科研(34653)
创新(33482)
(31870)
科技(31692)
期刊
(109951)
经济(109951)
研究(69261)
学报(52889)
中国(51513)
(50921)
科学(44611)
(40022)
大学(37582)
管理(37021)
学学(35754)
农业(33788)
(22731)
金融(22731)
教育(21842)
(20983)
技术(20881)
财经(18619)
业经(17701)
经济研究(17689)
(15979)
(14892)
问题(14632)
业大(14010)
技术经济(13281)
科技(12536)
商业(12258)
农业大学(11967)
(11871)
理论(11760)
共检索到381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丽娟  焦小强  
【目的】氮是影响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产量的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小麦高产和优质难以协同实现。因此如何通过优化氮管理实现小麦增产和籽粒品质的协同提升是小麦可持续生产的关键。【方法】搜集了1990—2017年间发表的2 758个氮管理措施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影响的研究案例,利用整合分析的方法,评估了氮肥管理方式对小麦产量和籽粒的影响,并且结合氮流动分析方法,提出了综合氮管理措施实现小麦提质增效的方案。【结果】1990—2017年间,总体来讲,增施氮肥小麦产量提高了42%±1.2%,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9%±0.7%;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的增产效应在施用量200—250 kg N·hm~(-2)时最显著,而籽粒蛋白质的增加效应在施氮量384 kg N·hm~(-2)时最显著;小麦产量提高和籽粒蛋白质提升在基追比为1—2时效应最显著。与施氮量>300 kg N·hm~(-2)相比,将施氮量控制在200—250 kg N·hm~(-2)能有效降低氮损失,提高氮利用效率。在其他管理措施一致的条件下,与单一优化氮肥用量或基追比相比,同时优化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使氮肥的增产效应提高8%—30%,提质效应提高19%—21%。【结论】增施氮肥能够实现小麦产量提高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对施氮的增产提质效应均有显著影响,同时优化施氮量和基追比的综合氮管理措施不仅能协同实现小麦高产和优质的目标,还能降低环境排放,这为未来的小麦可持续生产管理提供了案例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登科  殷俐娜  刘溢健  杨文稼  邓西平  王仕稳  
【目的】明确氮肥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种植条件下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各条件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82篇大田试验文献,包含355个独立研究的1 169组观测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比较氮肥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年均温、不同年降水量及不同耕层有机质含量下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各分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间的关系。【结果】施氮整体上显著提高了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增长率分别为66.09%和72.38%(P10℃地区;年均温>10℃地区施氮189 kg·hm~(-2)和187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年均温≤10℃地区施氮225 kg·hm~(-2)时产量才趋于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39 kg·hm~(-2)时达到最高。施氮后在年均降水≤600 mm地区产量相对增长率(70.48%)更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则在年均降水>600 mm时更显著;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在施氮量235 kg·hm~(-2)和244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实现高产的施氮量为250 kg·hm~(-2)。施氮后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1)条件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8.24%, 86.55%)均高于>12 g·kg~(-1)条件,前者在施氮量226 kg·hm~(-2)和212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后者获得最高产量和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分别为163 kg·hm~(-2)和175 kg·hm~(-2)。【结论】在黄土高原,冬小麦在东南部和西北部获得高产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27 kg·hm~(-2)和212 kg·hm~(-2);年均温>10℃地区合理施氮量为187kg·hm~(-2),年均温≤10℃地区为239 kg·hm~(-2);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合理施氮量为250 kg·hm~(-2),年均降水量≤600mm地区为235 kg·hm~(-2);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1)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26 kg·hm~(-2),高于12 g·kg~(-1)时则为163 kg·hm~(-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亮  黄婷苗  郑险峰  顾炽明  王朝辉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实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农979"作为供试冬小麦品种,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0,87.5,175,262.5,350kg/hm2氮肥以及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用175kg/hm2氮肥6个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氮肥用量相等(175kg/hm2)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较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9万穗/hm2,1.57,2.11g和1 200kg/hm2。6个处理中,玉米秸秆还田配施262.5kg/hm2氮肥处理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玉  于振文  李延奇  王雪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kg·ha-1和240kg·ha-1条件下,各设底追肥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3个处理。【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处理N2、N5和N6均较优,其中处理N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损失率。试验还表明,随底施和追施氮量增加,二者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增加,下移层次加深;随小麦的生育进程,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不断下移。成熟期,底肥氮在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新磊  付秋萍  王全九  
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的施氮和灌水水平,研究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光合作用生理及籽粒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灌水提高叶片Fv/Fm和Pn,并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施氮明显降低千粒重,而适量灌水明显提高千粒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春生  任婕  张震  周晓楠  王志敏  张英华  
为探究冬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于2018—2019年在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120(N_1)、210(N_2)和300 kg/hm~2(N_3)3个施氮量处理,每个施氮量下设置拔节期一次性追氮(JS)和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等量分次追氮(4T)2种追氮方式,测定冬小麦产量、蛋白质组分含量、面团品质、氮素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微喷灌条件下,氮肥分施(4T)显著促进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千粒重,进而显著提高籽粒产量,N_3-4T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 951.2 kg/hm~2。在相同追氮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JS处理显著提高了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著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4T处理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高氮处理下(N_3)湿面筋含量和面团形成时间均显著下降。在相同施氮量下,相较于JS处理,4T处理可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但是4T处理显著降低了谷醇比,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低于JS处理。4T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可降低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洗和迁移的风险。综上,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分次追氮可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效提高氮肥偏生产力,降低土壤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洗的风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惠晓丽  王朝辉  罗来超  马清霞  王森  戴健  靳静静  
【目的】小麦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在低锌的石灰性土壤上,其籽粒锌含量普遍偏低,因此小麦籽粒锌营养强化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小麦氮磷与锌的吸收利用存在互作效应。利用从2004年起在中国西北旱地潜在缺锌的石灰性土壤上开展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氮磷施用下的小麦产量与锌含量的变化。【方法】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不施肥(CK)、单施氮肥(N160,施160 kg N·hm(-2))、单施磷肥(P100,施100 kg P2O5·hm(-2))和氮磷配施(N160P100,施160 kg N·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严艳鸽  张水勤  李燕婷  赵秉强  袁亮  
【目的】糖类物质具有调控氮素转化和作物生长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不同聚合度糖类物质与尿素反应对尿素氮肥利用、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通过将不同聚合度葡萄糖(葡聚糖)与15N尿素熔融制备葡聚糖改性尿素,分析葡聚糖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与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以期为葡聚糖在提高尿素氮肥利用效率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5N示踪技术,供试作物为冬小麦(济麦22),将葡萄糖(单体)、麦芽糖(2聚)、低聚麦芽糖(≈5聚)和聚葡萄糖(≈20聚)按1%添加量加入到熔融15N尿素(丰度为10.19%)中,制得葡聚糖改性尿素(葡萄糖、麦芽糖、低聚麦芽糖、聚葡萄糖改性尿素分别由GU、MU、OU和PU表示),以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和普通尿素(U)为供试肥料,运用田间土柱栽培试验研究葡聚糖改性尿素对小麦生长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和13C核磁共振(13C NMR)波谱特征探究葡萄糖聚合度及其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并揭示其与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的关系。【结果】(1)与U相比,葡聚糖改性尿素的FTIR谱图在3 343和1 601 cm-1处的伯酰胺振动强度减弱,13C NMR波谱在158—171 ppm处检测到一个新的化学位移峰,是葡聚糖的醛基与尿素的胺基发生席夫碱反应,生成含C=N物质的标志。(2)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GU、MU、OU、PU)增加了小麦产量,分别较U提高了1.9%、9.2%、10.3%和12.3%,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实现增产。(3)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的小麦籽粒总氮吸收量和肥料氮吸收量分别提高了8.7%—20.0%和6.1%—13.9%;MU、OU和PU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均高于GU。(4)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的15N利用率提高了2.0—6.1个百分点,肥料氮残留率提高了1.3—4.9个百分点,肥料氮损失率显著降低6.9—7.4个百分点。(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葡萄糖聚合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席夫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可显著拟合席夫碱含量与小麦产量和15N利用率的关系,葡萄糖聚合度5—8时,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利用率最高。【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促进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肥料氮残留量,减少尿素氮肥损失。一定范围内,随着葡聚糖聚合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吸收量逐渐增加,土壤中肥料氮残留量逐渐降低。葡萄糖聚合度为5—8,其对尿素改性增效的效果最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新磊  付秋萍  王全九  
为了探明施氮量对黄土旱塬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籽粒产量和麦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规律,以抗旱性冬小麦品种长武58为供试材料,于2006~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在陕西省长武县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麦田土壤贮水量动态、耗水规律、小麦产量和夏闲期降水补给率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麦田土壤贮水量随季节和降水明显变化,同一生育时期2.7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偏旱年每公顷施氮300kg和平水年每公顷施氮225kg均能够获得当年最大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每公顷施氮75kg和225kg均能在夏闲期获得较大的降水补给率。每公顷施氮225kg更有利于黄土旱塬区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鑫  张娟霞  刘伟刚  郑险峰  翟丙年  王朝辉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该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管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6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玉米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水平(0,84,168,252和336 kg/hm2),共计10个处理,研究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5年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呈“低氮减产,高氮增产”的规律。201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金修宽  马茂亭  赵同科  安志装  姜玲玲  
【目的】测墒补灌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小麦节水灌溉新技术。论文旨在探索测墒补灌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为该区节水、节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漫灌的方式设置测墒补灌和施氮两因素田间试验,补灌设置4个处理,于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W1)、60%(W2)、70%(W3)、80%(W4)。施氮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施纯氮180 kg·hm-2(N180)、240 kg·hm-2(N240)和300 kg·hm-2(N300)。在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屈会峰  刘吉飞  赵护兵  
【目的】研究减氮结合不同覆盖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的保水增产效应,探索旱地冬小麦在减氮结合不同覆盖模式下的高产、高效与环境友好型的栽培施肥技术。【方法】于2014-2016年在陕西省永寿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减氮结合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根系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施氮条件下,与农户减氮相比,垄覆沟播氮肥生理效率在第1年增加12%,耗水量在第2年显著增加7%;全膜穴播产量、播前贮水量和氮肥生理效率在第1年分别增加15%、15%和16%,在第2年分别增加12%、10%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会民  刘红霞  王留好  裴瑞杰  王浩  周文利  郭大勇  郭永新  
 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锰肥处理与不施钾锰肥处理相比,小麦各生育期植株氮、磷含量均降低,钾含量升高;钾锰配施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12.0%~25.5%;钾锰配施处理的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及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钾和锰相比,对小麦上述品质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锰仅对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春生  卢崇靖  孙婉  刘洋  张震  王志敏  张英华  
为探究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8—2020年以强筋品种‘藁优2018’和中筋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灌水定额为1 200m~3/hm~2,施氮总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为3∶7(B_1)、5∶5(B_2)和7∶3(B_3),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进行等量追肥和灌水,测定2个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中,B_1处理显著降低冬小麦穗数,B_3处理显著降低千粒重,B_2处理则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因而产量最高;2)B_1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显著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进而提高了加工品质;3)B_2处理显著增加花后氮素吸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例为5∶5可提高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提升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德奇  季书勤  李向东  王汉芳  吕凤荣  
采用管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调控技术对冬小麦根系和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结合田间试验的产量和品质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范围内,约占总根量的50%;在底墒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不浇越冬水,适期控水有利于根系的下扎,1水和2水处理灌浆期根系的增加主要表现在100~200 cm土层;在小麦生育期控越冬水、浇灌浆水可以提高根系活力,灌浆水的投入使100~200 cm土层根系在灌浆期仍然保持较高活力,同时提高了旗叶光合速率,保持了旗叶和倒二叶的绿叶面积,有利于小麦籽粒质量增加。因此,通过适期调控水分供应,重视拔节水和灌浆水的投入,不仅利于小麦良好群体结构的形成、促进籽粒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