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7)
2023(11392)
2022(10087)
2021(9608)
2020(8055)
2019(18539)
2018(18859)
2017(35699)
2016(19949)
2015(22379)
2014(22580)
2013(22002)
2012(20049)
2011(17993)
2010(17750)
2009(15918)
2008(15296)
2007(13259)
2006(11451)
2005(9819)
作者
(58427)
(48409)
(48121)
(45720)
(30632)
(23272)
(21769)
(19238)
(18608)
(17273)
(16707)
(16317)
(15492)
(15333)
(14949)
(14906)
(14809)
(14521)
(13858)
(13714)
(12258)
(11991)
(11679)
(10996)
(10893)
(10810)
(10780)
(10636)
(9765)
(9753)
学科
(71321)
经济(71231)
管理(53911)
(49961)
(40794)
企业(40794)
方法(33561)
数学(28851)
数学方法(28508)
(20391)
(20082)
中国(19304)
(18525)
业经(15822)
地方(15310)
(14218)
农业(13711)
理论(13579)
(12547)
(12379)
贸易(12373)
(11983)
环境(11641)
技术(11499)
教育(11290)
(11041)
(11028)
财务(10969)
银行(10968)
财务管理(10946)
机构
大学(273280)
学院(271730)
管理(106510)
(98840)
经济(96432)
研究(93338)
理学(92418)
理学院(91327)
管理学(89594)
管理学院(89110)
中国(67119)
科学(62377)
(59374)
(50750)
(48095)
业大(46155)
(44978)
研究所(44408)
中心(41643)
农业(40006)
(39395)
北京(37452)
(36359)
财经(36029)
师范(35928)
(34265)
(32808)
(32006)
技术(31593)
师范大学(28955)
基金
项目(194697)
科学(150603)
研究(139054)
基金(138800)
(123232)
国家(122240)
科学基金(103102)
社会(83414)
社会科(78772)
社会科学(78749)
(77197)
基金项目(74552)
自然(69754)
自然科(68056)
自然科学(68035)
自然科学基金(66759)
(65805)
教育(63794)
编号(57131)
资助(57028)
成果(46542)
重点(44033)
(41682)
(41197)
(40228)
课题(39833)
科研(37807)
创新(37532)
计划(37353)
大学(35559)
期刊
(107200)
经济(107200)
研究(76709)
中国(52309)
学报(51592)
(46223)
科学(44404)
管理(38344)
大学(37868)
学学(35686)
教育(33366)
(33134)
农业(32190)
技术(23471)
(19586)
金融(19586)
业经(18166)
财经(16620)
(16573)
经济研究(16511)
图书(16172)
科技(14861)
业大(14141)
(14035)
(13971)
问题(13931)
理论(13527)
林业(12832)
实践(12646)
(12646)
共检索到390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俊强  韩士杰  
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场所。土壤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广义上可分为转运和转化2个环节,真菌和细菌分别在这2个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降雨、氮沉降和温度等变化能够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全球变化加剧背景下,深入了解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内氮的转运和转化过程和机制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研究现状,通过应用~(15)N示踪、分子生物学测序和15N-DNA-SIP分子探针技术,研究氮转运和转化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过程的可行性,并提出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氮循环模式,强调了真菌的转运和细菌的转...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剑芬  杨玉盛  陈光水  林鹏  谢锦升  
系统评述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的方法等。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既有物理过程,又有生物化学过程,一般由淋溶、自然粉碎、代谢作用等共同完成。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出现分解速率较快和较慢2个阶段,元素迁移一般呈现淋溶-富集-释放的模式。凋落物分解主要受气候、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气候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常用实际蒸散(actualevapotranspiration简称AET)作为指标。凋落物分解速率呈明显的气候地带性,与温度、湿度等紧密相关。从全球尺度来讲,凋落物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但在同一气候带内因AET变化较小,则起了主导作用。N、P和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东来  毛子军  张玲  朱胜英  
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为: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进行定量测定及精确测定其活性成为可能;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受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及凋落物自身化学组成的影响;微生物群落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生物因素,土壤有机质、温度和湿度等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与酶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成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好军  刘贤德  张宏斌  赵维俊  
为了解不同人工林林分凋落物和土壤水分特性,给祁连山区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1984年营造的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沙棘林和灌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枯落物和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具有: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沙棘林>灌木混交林的特征;(2)5种人工林类型凋落物量和最大持水量分别具有: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沙棘林>灌木混交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灌木混交林>沙棘林的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了解雷州半岛不同品种桉树(Eucalyptus spp.)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为其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雷州半岛赤桉(E.camaldulensis)、粗皮桉(E.pellida)、托里桉(E.torelliana)、尾叶桉(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湿加松(P.elliottii×P.oaribaea)人工林为对照,对各桉树人工林生活叶、凋落物及土壤(020cm)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桉树林分有机碳和全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张丽丽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佳  周小玲  陈建华  韦铄星  田育新  张珉  蒋燚  
以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野外试验采取网袋法,系统研究了桉树人工林间作下土壤养分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旨在为维护桉树人工林的长期生产以及实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360 d后均比桉树+象草林低,比桉树+山毛豆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低。不同间作模式下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均先固持后释放;P含量变化不同,K、Ca、Mg含量均下降。桉树纯林土壤有机质降低34.8%,而桉树+象草林、桉树+山毛豆林土壤有分别增加147.3%和15.5%;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秋芳  钱新标  桂祖云  
杉木、马尾松和檫树3种林木凋落物室内混土培养的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凋落物分解造成土壤pH值下降;杉木凋落物的分解还使土壤水解氮和有效磷缺乏,而檫树和马尾松处理则能提供比对照更多的有效养分。3类凋落物分解均能显著增加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其中檫树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最强。杉木凋落物并未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但它能很好激活纤维素酶的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傅静丹  薛立  郑卫国  梁丽丽  田雪琴  谭家得  张学平  
The effects of litter removal on soil properties in a Pinus caribaea stand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with a litter reserved stan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 and mean tree height in the litter removal stand were 21% and 11%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litter reserved st...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汪凤林  张月全  陈爱玲  王珍  叶义全  曹光球  
以酸雨区不同配比的杉木、火力楠凋落物(A 1∶0、B 0∶1、C 1∶1、D 1∶2、E 2∶1)为对象,研究凋落物分解速率、凋落物及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其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解300 d时不同配比杉、火凋落物分解速率排列顺序为处理B(27.93%)>处理D(25.99%)>处理E(24.55%)>处理C(21.78%)>处理A(21.07%).不同配比杉、火凋落物酶活性均高于表层土壤酶活性.不同配比凋落物的纤维素酶活性在分解180 d时最高,在分解300 d时最低.表层土壤酶活性随分解时间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英华  杨德付  张夫道  王建修  白秀兰  王兵  
2002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凋落袋法(5、1、1/300 mm)对北京九龙山栎树(Quercus liaotungensis)纯林和混交林(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 is)=2∶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两种林型98只分解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3 564只,隶属3门10纲19目,其中膜翅目(Hym enoptera)、啮虫目(Psocoptera)、双翅目(D iptera)、弹尾目(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form es)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混交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均大于栎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雪莲   顾宇晨   王国兵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分配规律,揭示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去向,为深入探究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应用脉冲标记法标记富集~(13)C的杨树幼苗叶片;接种3种不同生态型蚯蚓,通过室内短期培养试验(室温25℃,培养120 d),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d>2 mm)、细大团聚体(2 mm≥d>0.25mm)、微团聚体(0.25 mm≥d>0.053 mm)和粉-黏团聚体(d≤0.053 mm)4个粒径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配。[结果 ]接种蚯蚓后,显著促进了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土壤δ13C值显著提高,单独接种表栖型蚯蚓提升的幅度最低,表栖型和表-内栖型共同作用提升的幅度最高;不同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δ13C值在蚯蚓的作用下均显著升高;4种土壤团聚体的δ~(13)C值,都是粉-黏团聚体的最低,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最高,接种赤子爱胜蚓对凋落物向土壤团聚体中并入作用效果低于接种皮质远盲蚓和威廉环毛蚓。[结论 ]120 d的短期培养内,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显著促进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更是显著增加了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的积累,且在表-内栖型蚯蚓和深栖型参与作用下,更显著提高了凋落物源碳向团聚体中的分配。建议可以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适当增加林木凋落物残体的施用,同时考虑不同生态型蚯蚓之间的协同和竞争作用,接种多种类型蚯蚓以改善或增强蚯蚓调节林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潜能,加速土壤中外源有机质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秀红  毕俊亮  周志翔  刘晓宇  高大雄  郭国志  周欢  
以湖北省京山县太子山林场内马尾松、柏木、杉木和麻栎四类人工纯林不同龄组林下的凋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柏木近熟林凋落物层现存量最大(15.53 t/hm2),麻栎幼龄林凋落物总现存量最小(2.39 t/hm2);麻栎林各龄组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均高于其余三类针叶林对应龄组,但是柏木近熟林的最大持水量(29.82 t/hm2)和有效拦蓄量(23.76 t/hm2)均为最大,其次为柏木中龄林、马尾松近熟林和麻栎近熟林,说明柏木中龄林和近熟林凋落物对降水的拦蓄能力最强;麻栎林各龄组0~40 cm土层滞留贮水量和吸持贮水量均高于其余三类纯林;在中龄林、近熟林内,麻栎林土壤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志超  杜阿朋  赵知渊  吴志华  陈少雄  
以广西黄冕林场10年生邓恩桉的3种不同密度1 250、1 666和2 000株/hm2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林分生长特征、凋落物贮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结果表明,2 000株/hm2密度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显著较小(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胜利  马玉红  车升国  孙文义  
在黄土丘陵区选择从耕地、草地、灌木林到乔木林样地,不同样地内设立1m×1m(乔木10m×10m)的样方,分析样方内凋落物积累量、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灌木林、乔木林凋落物积累量依次为5.3,12.1和32.4t.hm-2;但人工灌木林和乔木林的凋落物积累量分别为6.7和11.4t.hm-2,分别是天然灌木林和乔木林的1/2和1/3。随着植被的恢复,天然植被凋落物的C/N高于人工植被(刺槐林除外)。与耕地SOC(4.67g·kg-1)相比,天然灌木林地SOC提高5.9倍,人工灌木林地提高1.8倍;天然乔木林地提高8.0倍,而人工乔木林地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