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94)
- 2023(3706)
- 2022(2983)
- 2021(2596)
- 2020(2129)
- 2019(4646)
- 2018(4847)
- 2017(8436)
- 2016(4942)
- 2015(5690)
- 2014(5941)
- 2013(5572)
- 2012(5213)
- 2011(4772)
- 2010(4799)
- 2009(4438)
- 2008(4249)
- 2007(4002)
- 2006(3481)
- 2005(3092)
- 学科
- 济(14942)
- 经济(14909)
- 管理(12495)
- 业(9158)
- 学(7125)
- 企(7080)
- 企业(7080)
- 制(5536)
- 农(5423)
- 中国(5304)
- 体(5119)
- 财(4431)
- 方法(4251)
- 融(4162)
- 金融(4155)
- 理论(4059)
- 银(3812)
- 银行(3791)
- 业经(3779)
- 法(3768)
- 行(3700)
- 农业(3409)
- 地方(3369)
- 教育(3364)
- 数学(3324)
- 数学方法(3224)
- 体制(2914)
- 和(2643)
- 度(2538)
- 制度(2537)
- 机构
- 学院(69971)
- 大学(69393)
- 研究(27934)
- 济(21599)
- 经济(20905)
- 中国(20837)
- 管理(20623)
- 科学(19922)
- 农(18275)
- 理学(16989)
- 理学院(16728)
- 管理学(16141)
- 管理学院(16020)
- 所(15769)
- 京(15641)
- 农业(14592)
- 研究所(14385)
- 业大(13508)
- 中心(12355)
- 江(12206)
- 财(11463)
- 省(10786)
- 技术(10781)
- 院(10693)
- 北京(9748)
- 范(9653)
- 室(9417)
- 师范(9414)
- 州(9305)
- 农业大学(9053)
- 基金
- 项目(47547)
- 科学(35205)
- 研究(32799)
- 基金(31879)
- 家(29876)
- 国家(29602)
- 科学基金(23254)
- 省(19956)
- 社会(18302)
- 社会科(17109)
- 社会科学(17105)
- 划(17019)
- 基金项目(16099)
- 自然(15626)
- 自然科(15215)
- 自然科学(15205)
- 教育(15167)
- 自然科学基金(14902)
- 编号(13481)
- 资助(13288)
- 成果(12090)
- 重点(11350)
- 课题(10822)
- 计划(10373)
- 发(10301)
- 体(10190)
- 科技(9920)
- 创(9533)
- 部(9436)
- 科研(9336)
共检索到112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英江 田秀慧 任传博 于召强 宫向红 刘慧慧 刘义豪 刘云 张秀珍 张利民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了氨基脲在栉孔扇贝闭壳肌、外套膜与鳃、消化盲囊不同组织中生物富集和消除规律的研究。在所研究的3个组织中,随海水中氨基脲浓度的增加,蓄积量逐渐增加。消化盲囊富集最高值最大,富集能力最强,而且表现出最快的平均消除速度。栉孔扇贝各组织对氨基脲的富集作用:消化盲囊>外套膜和鳃>闭壳肌;且各组织中氨基脲含量与曝污浓度呈正相关。氨基脲主要富集在栉孔扇贝的消化盲囊及外套膜和鳃中,闭壳肌中含量较少。栉孔扇贝各组织对氨基脲的消除作用:闭壳肌>外套膜和鳃>消化盲囊,但在高浓度条件下,闭壳肌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氨基脲含量才能降低至0.50μg/kg以下。采用DAS 2.0药物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海燕 李清云 邴晓菲 郭萌萌 顾海峰 翟毓秀 谭志军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宫向红 孙珊 刘小静 张秀珍 徐英江 秦华伟 李静 张华威
采用半静态动力学富集实验方法,分别以石油烃、多环芳烃及含硫芳烃、烷烃为指标,通过分析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对轻柴油(–10#柴油)、重柴油的富集与消除规律,探讨柴油污染对海湾扇贝食用安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体内石油烃、多环芳烃及含硫芳烃、烷烃含量与富集时间及水中石油烃浓度呈正相关。海湾扇贝不同组织对柴油的富集能力不同,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内脏>外套膜及鳃等其他组织>闭壳肌。海湾扇贝对柴油的富集量与柴油的种类有关,相同条件下海湾扇贝对重柴油的富集量更高且消除速率比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元庆 张秀珍 孙玉增 靳洋 刘义豪 孙珊 魏潇
2009年6-12月在烟台四十里湾某栉孔扇贝养殖区进行现场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对重金属的富集有明显的选择性,对Cd的富集系数高达25495,对铜富集系数为1453,对铅的富集系数为258。对镉的富集与其生长周期呈显著正相关,而Cu、Pb随其生长时间的增加在体内的增加趋势并不明显。栉孔扇贝各组织中重金属Cd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闭壳肌中Cd含量仅为内脏团中的1/5。研究发现,栉孔扇贝的主要饵料浮游植物对重金属Cd的富集效率远大于Pb、Cu,滤食浮游植物是栉孔扇贝富集重金属的主要途径。文中还对栉孔扇贝的人体消费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人体消费参考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樊甄姣 杨爱国 刘志鸿 戴继勋 董迎辉 任建峰
测定不同pH(7.0,7.3,7.6,8.5,9.0)环境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胞内活性氧含量(ROIs)等5种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高于正常组(pH 8.0)时,上述5种免疫指标均随pH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在pH低于正常组时情况稍复杂,4种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CP在pH 7.6时酶活性上升至峰值,随后酶活性降低;ALP、SOD和CAT活性均在pH 7.3时达峰值,随后酶活性降低;而胞内活性氧含量则随pH降低持续增加。实验结果表明,pH对栉孔扇贝免疫活性...
关键词:
pH 栉孔扇贝 免疫因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正国 苑旭洲 崔毅 陈碧鹃 李永霞 梁峻 赵学伟
利用双箱模型模拟了虾夷扇贝在混合暴露条件下富集、释放铅和镉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测定不同规格虾夷扇贝、不同组织富集、释放过程中铅和镉的含量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不同生长阶段虾夷扇贝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以及不同组织中铅和镉的富集参数。结果显示,大、小两种规格虾夷扇贝对铅的BCF分别为1671、896,对镉的BCF分别为7433、1123;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对铅、镉的BCF顺序为:大规格>小规格;相同规格虾夷扇贝BCF:镉>铅,表明虾夷扇贝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铅;铅、镉的B1/2为:大规格>小规格,说明大规格的虾夷扇贝对铅、镉的代谢排出能力...
关键词:
虾夷扇贝 铅 镉 生物富集 双箱模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正国 苑旭洲 崔毅 陈碧鹃 李永霞 梁峻 赵学伟
利用双箱模型模拟了虾夷扇贝在混合暴露条件下富集、释放铅和镉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测定不同规格虾夷扇贝、不同组织富集、释放过程中铅和镉的含量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不同生长阶段虾夷扇贝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以及不同组织中铅和镉的富集参数。结果显示,大、小两种规格虾夷扇贝对铅的BCF分别为1671、896,对镉的BCF分别为7433、1123;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对铅、镉的BCF顺序为:大规格>小规格;相同规格虾夷扇贝BCF:镉>铅,表明虾夷扇贝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铅;铅、镉的B1/2为:大规格>小规格,说明大规格的虾夷扇贝对铅、镉的代谢排出能力...
关键词:
虾夷扇贝 铅 镉 生物富集 双箱模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季相山 赵燕 丁雷 陈松林 王雪鹏 岳永生
本文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镉暴露实验中海湾扇贝不同器官组织富集、排放镉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水体中镉通过被动扩散进入海湾扇贝鳃,根据吸附等温线并结合直线拟合结果得海湾扇贝鳃对镉的单层饱和结合量为2.12μmol.g干重。鳃对镉的富集量和富集速率与水相中镉浓度成正相关关系,最高浓度组(2μmol.L-1)的镉富集量和富集速率分别为(1.5±0.52)μmol.g-1干重和(0.375±0.13)μmol.(g.d)-1。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量逐渐增加,14d(336h)后,内脏和鳃中镉富集达到平衡,但肌肉中镉富集是否达到平衡,尚需进一步研究。盐度对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
关键词:
海湾扇贝 镉 富集 排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妙峰
体外仿生消化是目前研究食品中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将体外仿生消化法应用于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以下简称扇贝)中镉(Cd)生物可给性分析的前处理工序(Cd暴露水平较高),即模拟人体消化环境,加入消化液所含有机物和无机物(含消化酶),探讨扇贝体内Cd在胃肠中的释放机制。结果显示,各体外仿生消化液单独作用于扇贝时,Cd溶出平衡时间顺序依次为:仿生唾液>胃液>胆汁>十二指肠液,而溶出量大小顺序为:胃液>胆汁≈十二指肠液>唾液,仅十二指肠液和胆汁中Cd溶出时的ln C–t呈线性相关(R~2=0.9530和R2=0.8891)。因此,Cd在唾液或胃液中溶出时的关键因子是...
关键词:
镉 体外仿生消化 生物可给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沈美芳 周璇 宋红波 吴光红 杭苏琴
在(20±2)℃的水温条件下,将异育银鲫(Carassais auratus gibebio)分别浸浴于0.2 mg/L、0.5 mg/L浓度(理论浓度)的敌百虫水溶液进行7 d富集试验,第8天起隔天换清水进行消除试验,研究了敌百虫在异育银鲫体内的富集与消除规律。结果显示:鳃组织中敌百虫富集浓度最高,且给药后2 h时就接近水体中药物浓度,7 d内一直保持在相对较平稳的浓度水平;肝胰脏、肌肉组织中敌百虫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肝胰脏组织富集浓度略高于肌肉组织。消除试验1 d后鳃组织中敌百虫浓度迅速下降,消除了91.4%,以后消除速度趋缓,至第5~7天未检出敌百虫;肝胰脏、肌肉组织中敌百虫浓度随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春娟 刘永涛 艾晓辉 杨秋红 宋雅琪 胥宁
【目的】对溴氰菊酯(DM)在团头鲂体内的富集及消除规律进行研究,为水环境中污染物残留及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8±0.5)℃水温下,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经5μg/L DM药浴后,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时间DM在血浆、肝脏、肌肉、皮肤、鳃、胆组织中的药物残留,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对DM在血浆中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构建DM在各组织中的消除曲线方程。【结果】DM在血浆中的峰值浓度(Cmax)为75.96μg/L,达峰时间(Tmax)为7.05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
关键词:
溴氰菊酯 团头鲂 富集 消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樊甄姣 杨爱国 刘志鸿
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及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酶活性的变化,并同时用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其对栉孔扇贝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在0.02 mg/L、0.05 mg/L、0.1 mg/L 3种质量浓度条件下,栉孔扇贝体内ACP和AK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随着Cu2+浓度增加,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当Cu2+质量浓度达到0.2 mg/L时这2种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趋势与C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这些数据说明Cu...
关键词:
Cu2+ 栉孔扇贝 活性氧 酶活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战爱斌 胡景杰 胡晓丽 王明玲 彭薇 李艳 李纪勤 包振民
应用微卫星富集文库—菌落原位杂交法,筛选得到了40个栉孔扇贝的微卫星标记。用固定了(AG)15和(AC)15探针的尼龙膜(Hybond N+)捕捉含有微卫星DNA的片段,经洗脱、PCR扩增和TA克隆,构建栉孔扇贝的微卫星富集文库。利用ECL试剂盒(Amersham公司)标记的(AG)15和(AC)15探针进行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微卫星富集文库,阳性克隆经测序获得微卫星DNA。富集文库中1200个重组克隆经过菌落原位杂交后,532个(44.3%)为阳性克隆。任意挑选100个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所有的克隆都至少含有一个微卫星位点。利用软件设计了65对特异性PCR引物,40对能扩增出清晰的带谱;利用48个...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邴晓菲 吴海燕 王群 李清云 郭萌萌 国佼 翟毓秀 谭志军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樊甄姣 刘志鸿 杨爱国 戴继勋 任建峰 董迎辉
研究了注射不同剂量Vc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体内5种参与免疫防御反应的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c注射剂量为20μg/g和40μg/g时,在注射后12、24和48h,两实验组栉孔扇贝体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都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降低。同时本实验发现,Vc对40μg/g实验组中各种酶的活性刺激与20μg/g实验组相比需要更长的时间。本研究表明,Vc可有效增强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且因剂量不同而有差异。
关键词:
Vc 栉孔扇贝 水解酶 抗氧化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