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87)
2023(12956)
2022(10912)
2021(9790)
2020(8569)
2019(19298)
2018(19098)
2017(36678)
2016(20372)
2015(22438)
2014(22345)
2013(22403)
2012(20893)
2011(18666)
2010(18897)
2009(17865)
2008(18383)
2007(16702)
2006(14507)
2005(13086)
作者
(63564)
(53301)
(53141)
(50162)
(33955)
(25807)
(24074)
(20929)
(19862)
(19037)
(18108)
(17752)
(17075)
(16963)
(16751)
(16676)
(16358)
(15887)
(15427)
(15387)
(13664)
(13161)
(12952)
(12109)
(12057)
(11932)
(11844)
(11834)
(10871)
(10758)
学科
(90992)
经济(90878)
(85671)
(75286)
企业(75286)
管理(70132)
方法(42371)
数学(33802)
数学方法(33539)
(30462)
(28815)
业经(28501)
农业(21967)
(21129)
财务(21114)
财务管理(21085)
企业财务(19967)
中国(19654)
技术(18036)
(17970)
贸易(17965)
地方(17833)
(17440)
(17363)
(17056)
(16409)
(14768)
理论(14192)
(14097)
环境(12885)
机构
学院(305991)
大学(302777)
(127550)
经济(125220)
管理(119652)
理学(103580)
理学院(102419)
研究(102036)
管理学(100919)
管理学院(100352)
中国(77245)
(66710)
科学(66182)
(63240)
(57406)
(54598)
农业(53331)
业大(52689)
研究所(49827)
中心(46606)
(46500)
财经(46429)
(42110)
北京(39182)
经济学(38603)
(36512)
(35965)
(35730)
师范(35432)
经济学院(35344)
基金
项目(205359)
科学(160268)
基金(149691)
研究(141706)
(133636)
国家(132461)
科学基金(112226)
社会(90620)
社会科(85862)
社会科学(85833)
(81047)
基金项目(80361)
自然(75511)
自然科(73758)
自然科学(73730)
自然科学基金(72495)
(68380)
教育(63155)
资助(60509)
编号(55177)
重点(46594)
(45728)
(45304)
(44947)
(44643)
成果(42928)
创新(41693)
科研(40400)
计划(40106)
课题(37588)
期刊
(139996)
经济(139996)
研究(82828)
(61400)
学报(55790)
中国(52504)
科学(49251)
(47626)
管理(44867)
农业(41480)
大学(40631)
学学(39256)
(25972)
金融(25972)
业经(25219)
(25020)
技术(24896)
财经(23314)
经济研究(22002)
教育(21012)
(20078)
问题(19300)
技术经济(17589)
(16327)
商业(15381)
(15163)
科技(15088)
世界(14589)
业大(14540)
现代(14415)
共检索到4421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义波  王思明  
在搜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气象灾害影响植棉业的理论模式、以定量方法对植棉业受灾记录进行分析并估算气象灾害为害当地棉作的程度,结果表明: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为害棉作的气象灾害发生频仍,且多发生于7、8、9三个月;风雨灾害是为害民国上海地区植棉业的主要灾害,但是它们为害棉作的概率并非均等分布;气象灾害导致棉花减产的程度在八成和三成之间,以五成左右较为普遍。这种比较研究可以为理解历史问题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英英  王雅新  陈正洪  孟丹  贾文茜  曾琦  
为明确气候变化对鄂西烟草气象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基于已建立的干旱、低温冷害、连阴雨、暴雨、高温热害的危险性指标体系,利用鄂西18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开展近60年来烟草高影响气象灾害的危险性指数分析,并进行前30 a和后30 a的对比。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后30 a鄂西烟草种植区干旱、连阴雨和暴雨危险性总体有所减轻;而鄂西南干旱危险性加重,水分条件逐渐成为影响当地烟叶生产的主要因子之一。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危险性分别呈现出部分减轻和普遍加重的趋势。分区域来看,枣阳、南漳等地持续受干旱影响,低温冷害集中在高海拔地区,高温热害则分布于河谷地带。五峰、兴山是冰雹、大风的相对高发中心,需防范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鄂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影响烟叶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有所差异。从综合气象灾害危险性分布来看,除巴东北部、建始北部局地外,后30 a恩施大部分地区气象灾害综合危险性等级仍在“中等”及以上,以鹤峰最为严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军  肖风劲  穆海振  徐家良  
台风是一种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破坏性很强的天气系统。历史上台风对上海曾造成较大的影响和经济损失。利用上海气象站风、雨观测资料、上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上海社会和经济数据以及台风灾情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上海台风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并开展了上海台风灾损的年际变化和地区分布差异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台风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可以用来进行台风灾损评估。近50a来上海台风灾损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上海地区因台风影响造成的损失以沿海的崇明、南汇最严重,其次是地势低洼的青浦、金山和松江,中心城区和闵行台风灾损最低。由于历史台风灾情资料记载的不完整性和本评估未充分考虑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及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的提高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世博  张方亮  张镇涛  周丽涛  赵锦  杨晓光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鲍文  
西南地区气象灾害具有地域性、链网性、突发性和危害严重的特点。农业具有极易遭受气象灾害危害,农业资源开发粗放利用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以及农业和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使得西南地区农业面对气象灾害显得十分脆弱,气象灾害对西南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安居乐业造成严重威胁。最后提出强化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构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工程的适应性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浩  陈光燕  庄天慧  汪三贵  
解决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贫困县的46 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农户收入有明显负向影响,且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有双重抑制性,对贫困户的影响大于非贫困户。分析发现,农户的主要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对其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从政策上看,这意味着应通过免费农业技术和气象防范知识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区域性减灾防范机制,为贫困农户提供气象灾害保险和气象信息支持,调整扶贫瞄准机制和精准帮扶政策,调整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珉  
在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及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但是棉花生产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棉花作为商品率较高的农产品和纺织工业原料,小农户生产大工业使用、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结合品特性没有改变。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从事生产的小农户的种植收益必然要受到来自自然、市场以及政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燚  胡玉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日趋明显,有些情况下可能进一步加剧灾害的交织发生和相互影响,一些局部灾害若不及时控制,往往会迅速蔓延,酿成全局性危机。通过对强风造成翻船事故个案的时间序列分析,重新审视原有的气象灾害管理模式,针对暴露出的管理流程断层问题,希望通过流程再造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管理能力,以更好满足公众的安全需求,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率。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潘小军  张忠斌  蒲成毅  
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深受影响,作物产量不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本文构建1998~2012年间四川省甘蔗气象灾害风险发育与传递的改进蛛网模型和多因子计量模型,分析发现甘蔗产量依次与蔗糖价格、温度、降水量、播种面积等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上年蔗糖价格每单位百分点的增减平均会导致甘蔗产量133 490个百分点的同向增减,每单位百分点的温度升高平均可增产甘蔗58 208个百分点,降水量与种植面积尽管也呈正向影响,两者的影响力度却相比其他都小。另外,还发现甘蔗气象灾害风险发育与传递机理呈"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灾害发生→农作物产量变化→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经济社会发展风险"的规律。对提高区域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范磊  郑国清  赵全志  程永政  冯晓  
利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去除水稻趋势产量,从中提取气象产量,并与相邻气象站名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找出与气象产量相关度较高的气象灾害因子,进一步利用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水稻产量预测模型,确定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结果表明,分蘖前期平均气温、抽穗开花期平均气温、抽穗开花期日照时数、分蘖后期至抽穗开花期降水量对研究区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可分别作为低温冷害、高温热害、阴雨寡照及干旱发生的区划指标。河南省内,黄河沿岸即开封、濮阳一带属相对较易发生低温冷害地区,信阳淮河以南地区属相对较易发生高温热害地区,信阳淮河以北地区属较易发生阴雨寡照地区,黄河以北水稻种植区属相对较易发生干旱地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浩  庄天慧  蓝红星  
本文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户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灾、旱灾、风灾等气象灾害普遍加重了农户的脆弱性。对脆弱性各分解部分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户纯农业经营模式更容易导致分解部分的脆弱性,而教育、劳动人数和固定资产等提高能降低分解部分的脆弱性。这些结论说明,在气象灾害易发地带,扶贫政策应做适当调整;在扶贫对象瞄准方面,增加脆弱性维度的标准;在帮扶方面,特别加大对农户生产性投入的支持,发展多元化产业,促进兼业化经营,建立支持农户增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长效机制,增强其抵抗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吉东  傅宇  张洁  李宁  
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气象致灾因子强度、频率以及承灾体暴露性变化,使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也使其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和优先重点。气象灾害灾情的趋势分析可以为气象灾害防御、防灾减灾规划和气候变化适应等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从气象灾害损失和发生频次两个维度出发,基于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两个表征灾害影响的关键指标,以绝对值和相对值统计了近65 a(1949—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灾情的变化特征。近65 a我国气象灾害统计结果显示:1累积死亡人口超过155万人,死亡人口和百万人口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均死亡人口由20世纪50到60年代的超过10 000人逐步下降到21世纪以来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维军  巩在武  
气象灾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文章构建了气象灾害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3-2005年我国气象灾害数据评价了各年份气象灾害指数。研究表明,13年间,气象灾害程度最严重的是1998年、1996年和1994年,气象灾害程度最轻的是2000和2001年。其研究对于探讨气象灾害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常浩娟  刘卫国  
气象灾害冲击农业生产,对农业经济产生显著影响。文章对1980—201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农业经济、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利用SVAR模型构建兵团农业经济、劳动力、土地、投资和气象灾害等要素的动态结构关系,利用脉冲函数分析兵团农业经济受到要素变化冲击时的动态响应。研究表明:农业是兵团经济的基础,长期稳定增长;兵团农业气象灾害日趋严重,极端天气造成气象灾害波动性增强;旱灾逐渐减弱,风雹灾害增加,低温冻害有增加趋势;兵团农业经济显著受到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影响,劳动力和经济自身产生的长期效应明显,固定资产投资效应滞后严重,气象灾害负向效应周期长,农业对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缓解能力不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钱克金  
有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植棉业的扩大,已有研究主要从市场角度出发,较为一致地认为是农业商品化发展的结果。本文指出,农业发展不仅是生产技术提升的过程,亦是建设性"应对"环境的过程。所谓环境"应对",是适应性地利用自然和积极治理环境的统一。植棉业的扩大,得益于市场作用毋庸否认,但亦与水环境治理不足、时人只能于既定环境中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密不可分。"易稻种棉"等过度发展旱地作物的现象,不仅削弱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亦使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