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91)
2023(11789)
2022(9585)
2021(9054)
2020(7708)
2019(17407)
2018(16688)
2017(32609)
2016(17148)
2015(19294)
2014(19000)
2013(19076)
2012(17815)
2011(16140)
2010(16248)
2009(15583)
2008(14628)
2007(12686)
2006(10938)
2005(10232)
作者
(47867)
(39939)
(39612)
(38009)
(25663)
(19296)
(18317)
(15327)
(15309)
(14187)
(13801)
(13565)
(12774)
(12689)
(12631)
(12549)
(11719)
(11629)
(11414)
(11128)
(9833)
(9792)
(9504)
(9029)
(9026)
(9012)
(8833)
(8409)
(7998)
(7825)
学科
(75340)
经济(75263)
(53361)
管理(49867)
(42027)
企业(42027)
方法(39128)
数学(36126)
数学方法(35925)
中国(29221)
(29144)
金融(29144)
(27498)
银行(27486)
(26479)
(24423)
(19524)
(17865)
(17095)
财务(17069)
财务管理(17033)
(16641)
贸易(16628)
企业财务(16493)
(16338)
业经(14391)
地方(13049)
(12492)
农业(12291)
(12056)
机构
大学(246906)
学院(242754)
(114780)
经济(112808)
管理(93795)
研究(84447)
理学(80485)
理学院(79685)
管理学(78641)
管理学院(78192)
中国(77846)
(56322)
(51554)
科学(46254)
财经(45387)
(41709)
(41453)
中心(41395)
经济学(39047)
研究所(37538)
(36842)
经济学院(35575)
财经大学(34648)
北京(33255)
(33184)
业大(31764)
(31070)
金融(30565)
(30149)
农业(29005)
基金
项目(161268)
科学(129045)
基金(123902)
研究(116174)
(107548)
国家(106748)
科学基金(92306)
社会(79113)
社会科(75464)
社会科学(75448)
基金项目(64054)
自然(58321)
(57551)
自然科(57070)
自然科学(57055)
自然科学基金(56156)
资助(52746)
教育(52327)
(49876)
编号(42983)
(38376)
重点(36395)
成果(35151)
国家社会(35047)
(33881)
(33841)
教育部(33768)
人文(32072)
中国(32071)
创新(31878)
期刊
(112855)
经济(112855)
研究(77287)
中国(46497)
(45954)
金融(45954)
(43806)
学报(35873)
科学(33861)
管理(33650)
(32190)
大学(28250)
学学(26956)
财经(23687)
农业(21160)
经济研究(20532)
(20232)
技术(17927)
教育(15710)
(15486)
问题(14989)
业经(14469)
国际(14081)
世界(13581)
统计(12507)
(12279)
理论(11999)
技术经济(11886)
(11211)
财会(10623)
共检索到369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崔婕   蔡源  
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51家上市金融机构的微观数据,构建了金融机构间系统性风险传染网络,并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了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间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影响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气候风险事件下金融机构间的网络关联度更紧密,彼此间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水平显著提升。气候风险主要通过加大投资者恐慌情绪提升金融机构间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水平。相较于大型金融机构,气候风险冲击下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输出与风险输入水平更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剧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的负面冲击;《巴黎协定》的提出会缓解气候物理风险对金融机构间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气候转型风险对金融机构间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负面影响。本文为防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决策参考。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洋  佟孟华  褚翠翠  
不确定性已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基于2008—2019年中国50家上市金融机构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网络,从微观层面实证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显著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其不仅会加剧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性,而且会加重金融机构自身的脆弱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证券、房地产和金融控股四类部门风险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在经济政策不确定较快上升时期,银行、证券和房地产部门表现出显著的风险净溢入效应,而金融控股部门则表现出显著的风险净溢出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收益水平较低的个体机构以及在经济环境不景气和政策环境不稳定时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都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金融风险的防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蔡源   崔婕  
本文基于2011年一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中国35家上市银行数据,实证分析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气候与空气污染均显著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气候和环境变化主要通过信息渠道和资金渠道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和气候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均有利于缓解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不利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异质性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向荣  曹红  
以往国际监管组织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测评指标体系偏重于银行群落与机构规模特征,影响了中国金融监管及理论研究的方向。笔者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产品空间等方法构建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可视化系统性风险爆发后的风险传染路径,并通过节点出度、传染轮次、K-核分解值、LeaderranK值等指标综合评估各金融机构风险网络传染的速度、范围、深度及风险累积程度。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呈现出多层次、多通道的复杂关联,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积聚与跨群落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规模与风险传染能力并非完全线性相关,机构关联性及负面信息传播速度等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打破既有群落式监管模...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朱明皓  范颖岚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使用LASSO分位数回归构建金融系统的极端风险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染性和脆弱性指数测度金融机构的传染性风险水平。同时,本文进一步采用改进后的CoVaR指标来度量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并详细分析了风险传染如何影响不同时期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研究发现:(1)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与传染性分别取决于其不同的特征变量,并且两者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错配。一方面,规模较大或者期限错配较高的机构,其传染性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净资本较小的证券公司以及业务关联较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脆弱性。(2)相同行业以及同种类型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水平较高且跨行业、跨类型的风险传染具有不对称性。(3)在"平静"时期,传染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其系统性风险水平较高;但当危机发生时,脆弱性较高的机构接受的传染性风险大幅增加,从而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源源  张译文  
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逐步成为各国金融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金融系统性风险由此受到广泛的关注。选取2010—2014年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的Co VaR方法度量中国32家上市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定量分析中国金融行业的风险传染及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整个金融行业的关联度很强,银行体系相对证券业和保险业有更强的关联度;风险传染具有普遍性,但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传染呈现衰减特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与其自身经营风险存在较强关联,并非完全取决于资产规模大小。同时,监管部门既要专注微观审慎还应专注宏观审慎,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源源  张译文  
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逐步成为各国金融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金融系统性风险由此受到广泛的关注。选取2010—2014年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的Co VaR方法度量中国32家上市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定量分析中国金融行业的风险传染及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整个金融行业的关联度很强,银行体系相对证券业和保险业有更强的关联度;风险传染具有普遍性,但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传染呈现衰减特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与其自身经营风险存在较强关联,并非完全取决于资产规模大小。同时,监管部门既要专注微观审慎还应专注宏观审慎,根据系统性风险贡献程度而非规模大小,正确确立中国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名单,构建渐趋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柯孔林  
本文以中国上市银行2008-2017年季度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的银行体系稳定效应。研究表明,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促进了(抑制了)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强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货币政策与贷款价值比之间具有互补性,增加贷款首付比要求,有利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资本要求配合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并不能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后,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协调两方面,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清华  胡世超  毛庆  
基于中国上市金融机构2008-2016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金融机构高管薪酬风险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与高管薪酬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契约存在风险敏感性;相较于非国有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高管薪酬风险敏感性较低;以监事会人数、监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占比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代理变量,管理层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风险承担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志洋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实证研究流动性风险监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存贷比指标不仅无法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而且还会加剧商业银行放贷的冲动;二是流动性比率指标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三是对于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而言,由于样本期内许多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尚未达标,因此,其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启示:一是引导商业银行不再沿用存贷比指标监测、考评流动性风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二是将流动性风险监管与资本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本监管引导商业银行扩大流动性资产规模,夯实应对流动性风险冲击的基础,从而达到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三是在推动巴塞尔协议III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实际有效性的验证,不断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晖  王姝黛  
本文采用最新发展的弹性网络收缩技术,构建高维收益溢出与波动溢出网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全面考察了50个国家(地区)股票市场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关系,并对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表现出显著的地理溢出效应。贸易依存度与资本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间,金融风险传染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单一市场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冲击与其疫情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而海外疫情风险的持续上升将加剧本土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尽管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呈稳定发展态势和较强韧性,但需对此保持审慎乐观态度,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乃至反弹,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仍将面临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突发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视角,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防范输入性风险传染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为健全国际金融风险监控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党印  苗子清  孙晨童  
识别和化解区域层面的金融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和SIRS传染模型考察2011—2020年中国各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联关系、相对差异和传染情况发现,各省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为明显的网络形态,金融风险的省份关联愈加密切。地理位置较偏远、经济发展较慢、金融监管较宽松的省份是风险溢入的集中区域,地理位置较优越、经济发展较快、金融监管较严格的省份是风险溢出的主要区域。各省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网络中可以聚类成“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双向溢出”板块和“净溢入”板块等,各板块在风险传染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各省需提前制定预案并加强定向管控和监测,采取区域差别化的风险防控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改革和发展,以更好地防范化解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佟孟华  于建玲  朱芳燕  
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CoVaR方法度量了我国上市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考虑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对上市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本文考察了投资者情绪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未来的系统性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意味着较高的投资者情绪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这种正向影响在熊市中表现更为明显,引入投资者情绪这一指标也有助于提高模型对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孟飞  罗小伟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对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际预期损失MES测度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基于2011~2019年我国33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种方法对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2)从作用机制来看,随着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银行机构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会增强,进而加剧系统性风险;(3)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对而言,金融科技对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业务多元化程度高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程度较低。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纳鹏杰  雨田木子  纳超洪  
针对企业集团内部公司间的风险传染效应问题,本文首次研究了中国同一企业集团控股的不同上市公司之间风险是否传染、如何传染以及风险管控效应。研究发现,当集团内某一上市公司风险增加时,次年集团成员上市公司风险会上升,而且无论是财务风险还是市场风险均存在传染效应。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集团内关联交易、担保、债务是集团内公司风险传染的重要路径。最后借助集团管控的数据分析显示,集团金字塔结构导致的两权分离、高管兼任会加剧风险传染,上市公司风险治理如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会成员的财务或法律背景、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缓解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