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50)
2023(6290)
2022(5187)
2021(5035)
2020(4273)
2019(9916)
2018(9624)
2017(18303)
2016(9349)
2015(11005)
2014(10587)
2013(10781)
2012(10269)
2011(9574)
2010(9486)
2009(8943)
2008(8864)
2007(7457)
2006(6598)
2005(6281)
作者
(25986)
(21727)
(21539)
(20503)
(13862)
(10270)
(10038)
(8537)
(8297)
(7506)
(7428)
(7207)
(7016)
(6907)
(6773)
(6706)
(6490)
(6260)
(6243)
(5877)
(5388)
(5319)
(5130)
(4913)
(4902)
(4869)
(4723)
(4446)
(4290)
(4225)
学科
(42714)
经济(42671)
(22366)
(21701)
贸易(21690)
管理(21588)
(21192)
方法(21180)
数学(19116)
数学方法(19041)
中国(16686)
(14401)
企业(14401)
(10853)
(10798)
银行(10797)
保险(10761)
(10630)
金融(10630)
(10571)
(10419)
关系(9525)
(9458)
(9286)
(9262)
(7740)
出口(7734)
出口贸易(7734)
业经(6794)
国际(6378)
机构
大学(140642)
学院(137029)
(75024)
经济(74148)
研究(54463)
管理(50488)
中国(48645)
理学(42233)
理学院(41805)
管理学(41426)
管理学院(41171)
(33244)
(30312)
科学(27106)
(26814)
财经(26609)
经济学(25713)
(24697)
研究所(24346)
中心(23887)
经济学院(23400)
财经大学(20271)
(20222)
北京(20203)
(19315)
(18621)
(17674)
科学院(16824)
(16680)
金融(16471)
基金
项目(86756)
科学(69139)
基金(67608)
研究(64837)
(59067)
国家(58709)
科学基金(49248)
社会(45040)
社会科(42977)
社会科学(42970)
基金项目(34151)
资助(29366)
自然(29310)
自然科(28667)
自然科学(28658)
自然科学基金(28212)
教育(27960)
(27272)
(24989)
编号(23706)
中国(22462)
(22108)
国家社会(20839)
重点(19795)
成果(19478)
教育部(19449)
(18575)
人文(18111)
社科(17625)
(17527)
期刊
(76378)
经济(76378)
研究(50160)
中国(26252)
(22688)
(21392)
金融(21392)
(18475)
国际(18413)
管理(18344)
(17876)
科学(17818)
学报(17514)
经济研究(15026)
大学(14162)
学学(13479)
财经(13412)
农业(12969)
世界(12576)
问题(11842)
(11579)
业经(9399)
技术(9245)
(8940)
贸易(8940)
(8711)
国际贸易(7535)
教育(7388)
技术经济(6836)
统计(6729)
共检索到220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力  杨阳  
本文基于"国家钻石"模型,以面临国际市场与气候变化双重风险较大的四类主要粮油作物——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为例,实证分析了气候风险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风险并未显著影响到中国粮油作物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这一"黑盒子"之中存有一些令人警觉的传导机制:一类是"正向影响+负向传导"型,即气候风险会促使粮油作物劳资比、相对价格上升,从而进一步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另一类是"负向影响+正向传导"型,即气候风险会导致相关(下游)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度下降,进而削弱其国际竞争力。这暗含着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气候风险的负向效应可能逐步释放与扩散,国际竞争力的维持存有隐忧。基于此,完善气候防...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辛良杰  
目前,中国居民膳食消费水平与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形式上表现为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多元型和由传统家庭烹饪型向现代便捷型转变。膳食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改变将影响未来中国的粮食消费量。以中国台湾居民的膳食消费发展规律判断,目前中国大陆居民的膳食消费水平距离富裕水平下的稳定状态整体差距超过50%,肉禽类差距超过一倍。而2018年中国粮食表观自给率已经下降到了85%,大豆自给率仅为15%,虚拟耕地自给率仅为72.6%。在食物消费达到富裕稳定态时,中国不仅需要进口大量的蛋白饲料,还可能需要进口相当数量的能量饲料。基本结论为:仅仅依靠中国本土的农业生产资源已难以维持全面小康水平下的本土农产品需求,发展到富裕水平短缺将会更甚,依赖国际市场是必然需求。从维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讲,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上可多考虑进口动物性产品,适当放开粮食类产品进口数量,自己生产水果、蔬菜等类的农产品。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成贵  王红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晶  王容博  徐亮  刘星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低于世界人均的水土资源实现了高于世界人均的食物消费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全球领先的贸易开放程度和外部粮源的有效利用,农产品贸易已全面融入中国粮食安全。然而,随着收入增长、国内食物需求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市场风险波动的持续加剧等都对粮食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种类高度集中、重点品种进口来源地依赖度偏高等特点会使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动荡加剧背景下出现外部粮源的利用风险明显上升的情况。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粮食安全保障思路的拓展。保障“大食物安全”,既需要依赖于国内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开发,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贸易开放水平,促进食物进口结构多元化发展,加快形成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农产品贸易格局,降低外部粮源利用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国内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大食物观下多元化农产品进口格局的构建也对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条件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需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输入防控与进口产品质量管控能力,逐步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与进口全产业链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边境措施,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外部农产品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帅  
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一些农作物国际贸易的支撑,粮食的国际贸易日渐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贸易的快速增长势必增加粮食运输网络系统中关键路线节点的压力,在粮食生产呈现日益集中化的格局下,依赖于少量的出口和周转中心对于全球粮食体系将构成根本性的威胁,甚至可能诱发全球性的粮食危机。随着我国粮食进口的增加,研究粮食国际贸易路线中"关键点的中断或阻塞风险"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对这些"关键点"进行研究,提示关注此类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永胜  张淑荣  兰德平  
本文通过对入世以来我国粮食贸易及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从总量来看我国实现了粮食自给的目标,基本达到了95%的粮食自给率,但粮食生产波动幅度依然较大,另外从粮食贸易结构来看,仍存在着"大进大出"局面,且在粮食进出口价格比上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总量与结构进行有效调节是保障粮食总量安全与结构性安全的重要途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玉娟  孙浩然  
我国粮食进口规模逐渐扩大,进口市场越来越集中,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通过分析发现,形成我国粮食进口现状的原因包括:我国粮食产需存在一定缺口,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比重大,进口粮食价格低于本土粮食价格,《农业协定》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依据结论提出要增强粮食自给能力与防范风险能力,衔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WTO的作用,坚持粮食价格支持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毛学峰  刘靖  朱信凯  
本文重点从粮食结构、粮食流通与贸易环节等方面评估国内粮食安全状况。研究发现,当前所谓"十一连增"准确的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总量实现了"十一连增",而且是相对于粮食产量一个历史低点(2003年)粮食产量水平,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提高,口粮增加有限,而且中国粮食进口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之前调剂余缺向大规模进口转变;从粮食产品结构来看,口粮,尤其稻米,面临更大贸易风险;未来粮食不安全更多表现为粮食流通与贸易问题。因此,政府在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应当更加关注粮食流通与贸易能力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帅  赵秀梅  
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粮食生产的量和自给率,还取决于可获性,包括"买得起"和"买得到"。当前中国粮食总量安全,但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生产日渐向优势区域集中,主销区的粮食消费日益依赖于主产区的粮食调运,粮食运达的及时性对于粮食安全愈发重要。粮食调运必然面临长距离运输问题,这其中尤以在粮食运输网络中起枢纽作用的关键节点的平稳有序运行最为关键。当前实现粮食调运的运输方式主要依靠铁路、水路以及铁水联运,但是这一运输网络存在运力不足、物流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风险因素,与粮食运输量的增长速度以及运输的顺畅性、及时性要求不相匹配,因此亟待通过加快铁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粮食物流方式变革和健全粮食物流应急响应机制等措施,保障粮食的稳定供给和粮食安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吉祥  
拥有国际贸易定价权的国家往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强势地位,并且很容易将强势地位转化为本国巨大的贸易利益。定价权的大小与决定基准价格的能力成正比,基准价格的形成与具体的定价机制紧密相关。在粮食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政府的调控策略应能够充分适应不同粮食品种定价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使政府的粮食市场调控策略具有充分的弹性,在粮食进出口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俊聪  王怀明  汤颖梅  
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际(地区)面板数据,通过运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与似不相关回归方程组模型,重点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农业保险政策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气象变化影响了整个粮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其中降水增多、气温上升加快了我国粮食产业向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转移,促进了北方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降水减少、干旱天气增多对南方传统粮食产区如华东、华南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2)农业保险缓解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冲击,其中农业保险承保规模扩大对粮食单产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保险灾后赔付对粮食总产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粮食价格、农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余志刚  王亚  
粮食产业中的"三量齐增"的怪象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际粮食贸易的现状、趋势以及中国利用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的现状与特征的分析,分析了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对中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有效利用当前国际粮食贸易市场来促进中国供给侧改革,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余志刚  王亚  
粮食产业中的"三量齐增"的怪象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际粮食贸易的现状、趋势以及中国利用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的现状与特征的分析,分析了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对中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有效利用当前国际粮食贸易市场来促进中国供给侧改革,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鑫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虽然多年来政府通过政策手段保障了粮食生产的连续性,但是相较于不断提升的粮食消费,我国仍面临着较大的粮食缺口。此外,虽然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占用越来越多,自然资源的荷载能力已经不足于在更长时间内提供充足的粮食增长空间。因此,通过国际贸易的相关手段,来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目前应对粮食增产乏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长期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国内生产是基础,应当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完善种粮补贴制度,保障主粮的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是补充,通过加大进口,丰富进口渠道与品种,降低对单一粮食进口市场的依赖度,来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