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
2023(1061)
2022(926)
2021(786)
2020(656)
2019(1437)
2018(1398)
2017(2548)
2016(1520)
2015(1770)
2014(1837)
2013(1715)
2012(1709)
2011(1544)
2010(1535)
2009(1375)
2008(1319)
2007(1211)
2006(1021)
2005(841)
作者
(5737)
(4797)
(4720)
(4492)
(2904)
(2383)
(2120)
(1949)
(1827)
(1676)
(1650)
(1616)
(1507)
(1497)
(1485)
(1458)
(1425)
(1421)
(1415)
(1324)
(1309)
(1232)
(1213)
(1146)
(1059)
(1021)
(1018)
(1017)
(1015)
(988)
学科
(6517)
经济(6512)
管理(3186)
方法(3120)
数学(2843)
数学方法(2786)
(2771)
(2719)
(1992)
企业(1992)
(1550)
中国(1545)
环境(1526)
地方(1303)
农业(1175)
(1129)
(1123)
生态(1115)
资源(1099)
业经(1046)
(960)
(957)
气候(932)
(783)
(771)
贸易(771)
(755)
金融(755)
理论(741)
(734)
机构
学院(22903)
大学(22880)
研究(10574)
科学(8390)
(8211)
经济(8023)
中国(7765)
管理(7493)
理学(6548)
理学院(6385)
(6345)
管理学(6179)
管理学院(6138)
研究所(6049)
(5965)
(5889)
农业(4874)
业大(4859)
中心(4425)
(4078)
(3913)
科学院(3899)
北京(3735)
实验(3647)
(3631)
实验室(3538)
(3508)
(3483)
师范(3458)
(3420)
基金
项目(18204)
科学(14080)
基金(13107)
(12728)
国家(12653)
研究(10896)
科学基金(10161)
自然(7518)
自然科(7327)
自然科学(7326)
自然科学基金(7164)
(6910)
基金项目(6853)
(6534)
社会(6471)
社会科(6118)
社会科学(6117)
资助(5640)
重点(4766)
教育(4519)
计划(4433)
科技(4212)
(4068)
编号(3841)
(3704)
科研(3667)
(3382)
专项(3376)
创新(3262)
中国(3191)
期刊
(7895)
经济(7895)
学报(5840)
研究(5659)
科学(5282)
(4635)
中国(4562)
大学(3649)
学学(3511)
资源(3245)
农业(3222)
统计(2614)
(2237)
(2210)
管理(2200)
决策(2124)
(2045)
技术(1604)
业大(1574)
林业(1558)
自然(1519)
教育(1490)
经济研究(1474)
科技(1305)
(1297)
金融(1297)
(1247)
农业大学(1195)
(1173)
中国农业(1157)
共检索到33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家华  郑艳  王建武  谢欣露  
本文提出将"气候容量"概念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并论述了与此相关的气候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等概念。气候容量是针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概念,从根本上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是气候容量问题,即一个地区特定气候资源所能够承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强度和规模。气候容量包括天然容量和衍生容量,天然容量包括温度、光照、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因子,衍生容量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气候灾害风险等要素。气候容量可以借助工程、技术、制度等适应措施进行改善和转移,但是必须遵循经济理性、生态完整性、风险防护、公平分配等原则。对气候容量及其阈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9月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组织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曾晓安、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代表哈米德·谢里夫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内外的代表共约150人参加会议。2013年1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作为我国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利芳  任学慧  
选取大连市1960年-2009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orlet小波分析探讨了近50a大连市气候变化特征,表明50a来年均气温显著上升,其中冬、春季的增幅最大,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过程。在此背景下,根据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原理,选取社会、经济、农业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大连市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2000年-2009年气候系统与评价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然后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判定大连气候变化的适应度。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大连市气候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评价...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谢立勇  郭明顺  刘恩财  张雯  
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尤为重要和紧迫。文章分析了我国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行动与具体措施,并进行了相关评述。提出了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向与措施,包括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用示范,增强公众意识等几个方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燕华  钱凤魁  王文涛  葛全胜  马翠梅  张九天  何霄嘉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适应则更为现实和迫切,而适应技术的正确选择与表述是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本研究以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领域为对象,在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危害及其适应技术响应基础上,初步总结归纳出11项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主要包括预警、工程研发、动态监测、评估、灾害防控、适应空间、适应长效性、模型分析、重大工程、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及社会影响与宣传等类型的技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框架,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进行初步归类;最后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型适应技术选择的基本操作步骤。研究结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景博  冯相昭  
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减缓和适应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类主要措施,在气候变化减缓行动难以很快奏效的情形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更为紧迫的选择。一个有效的适应行动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而公众和决策层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适应行动机制的形成基础。本文以银川阅海湿地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研究案例,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两个层次进行讨论,比较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及其对适应措施的评价和需求,以期对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认知基础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社会公众和决策层,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基础均已基本形成,但公众的认知基础要弱于决策层,并且在认知的准确程度上低于决策层;公众和决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娜  
严峻的气候形势要求我们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必须着力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纲领。在这两大战略的指引下,目前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气候适应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气候监测预警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试点建设,我国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我国其他城市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参考。当前,我国气候适应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包括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不强、政策协同力度不强、市场化工具开发不足等。未来,我国应正视这些问题,弥补短板,推动我国气候适应工作迈上新台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陆霁  吴水荣  
林业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的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尤其重要。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方面。尽管2001年IPCC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就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但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仍相对落后于减缓。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适应气候变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空间或土地利用管理以及改善林区生计消除贫困的角度,系统分析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并对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娜  
严峻的气候形势要求我们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必须着力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基本纲领。在这两大战略的指引下,目前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气候适应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气候监测预警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试点建设,我国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我国其他城市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参考。当前,我国气候适应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包括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不强、政策协同力度不强、市场化工具开发不足等。未来,我国应正视这些问题,弥补短板,推动我国气候适应工作迈上新台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鹏  邹立尧  荆国栋  
针对气候变化专项,从绩效评估角度进行项目分类依据的研究,设计与绩效评估相匹配的气候变化专项投入产出表,筛选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依据气候变化专项研究类项目的项目特征,从项目执行的有效性、项目成本的经济性和项目产出的效益性三个维度,建立以科技投入产出比为核心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的量化、指标的赋权和评分计算方法。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关系和评估指标的权重,建立气候变化专项科研绩效评估计算模型。通过对2005—2013年153个气候变化专项的评估,测试评估指标和评估的方法,结果证实指标体系合理有效,评估结果可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耀宗  张勃  刘艳艳  张多勇  王东  
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国际社会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已经开展了积极的磋商与合作,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偏差和国家利益的博弈,目前气候谈判还没有达成各方满意一致的协议,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困难做了分析,对未来中国气候外交坚持的原则、任务、策略做了进一步有益的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孝纯  
全球气温升高,多数科学家认为是工业化以来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结果,联合国气候大会制订了《京都协议书》及《巴厘岛路线图》,目前中国已成为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为此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本文对中国今后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水电、核电、太阳能、风电进行了论述和预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邢彩盈  张京红  刘少军  张明洁  
基于1965—2012年海南5市(县)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构建一个新旅游气候指标,用以定量评估海南各地区的旅游气候资源,并考察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近48 a来各市县理想旅游条件频率以波动下降趋势为主;全年三亚限制旅游的主导因子是风,其余地区是体感温度;除了五指山理想条件频率呈单峰型季节分布外,其余地区为双峰型。2冬季到初春气候变暖对三亚影响不大,但将明显改善其他地区旅游气候条件;除五指山外,气候变暖将使其他地区夏季、初秋旅游条件处于劣势。全年来看气候变暖对海口、三亚与昌江的旅游舒适度弊大于利。3三亚、琼海及昌江夏季、初秋若湿度加大,将有利于提高旅游舒适度,这与降水频次有关;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艳  
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即:通过人口、土地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本文从"城市发展如何考虑气候变化与风险管理需求"这一核心问题出发,探讨了气候风险、气候风险管理及适应型城市的概念和内容,指出在中国城市化提升阶段,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基于国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实践与经验,提出将适应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城市规划,提出构建适应型城市的几个要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秀琴  王亚华  
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最重要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兴研究方向,目前的重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综合管理方式与集成研究,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机制,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均衡性管理,公众参与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政策制定,对减缓措施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适应气候变化的定性分析方法(多尺度适应综合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适应性管理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伴随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策略,未来应在分析中国各流域水资源不确定性问题的基础上,建立气候变化情景下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