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20)
- 2023(7494)
- 2022(6220)
- 2021(5455)
- 2020(4508)
- 2019(9826)
- 2018(9401)
- 2017(17500)
- 2016(9880)
- 2015(10653)
- 2014(10332)
- 2013(10146)
- 2012(9439)
- 2011(8589)
- 2010(8252)
- 2009(7320)
- 2008(6935)
- 2007(6014)
- 2006(5214)
- 2005(4527)
- 学科
- 济(35832)
- 经济(35755)
- 管理(30105)
- 业(25318)
- 企(19626)
- 企业(19626)
- 方法(15860)
- 数学(14355)
- 数学方法(14205)
- 环境(12070)
- 学(11894)
- 农(10735)
- 财(9985)
- 中国(9183)
- 制(8236)
- 贸(8190)
- 贸易(8189)
- 易(8007)
- 业经(7794)
- 划(7249)
- 农业(7180)
- 银(5867)
- 和(5847)
- 银行(5802)
- 技术(5774)
- 务(5745)
- 财务(5737)
- 财务管理(5728)
- 地方(5704)
- 融(5697)
- 机构
- 大学(142743)
- 学院(140920)
- 济(56236)
- 经济(55320)
- 研究(52652)
- 管理(52018)
- 理学(46128)
- 理学院(45531)
- 管理学(44584)
- 管理学院(44347)
- 中国(38034)
- 科学(37206)
- 农(35489)
- 业大(30768)
- 京(30765)
- 所(28618)
- 农业(28070)
- 研究所(26848)
- 财(24240)
- 中心(23110)
- 院(20086)
- 财经(19788)
- 江(19773)
- 农业大学(19359)
- 北京(19119)
- 经(18130)
- 省(17861)
- 经济学(17374)
- 科学院(16660)
- 范(16618)
- 基金
- 项目(107385)
- 科学(82975)
- 基金(79699)
- 家(75050)
- 国家(74508)
- 研究(67510)
- 科学基金(61365)
- 社会(43988)
- 自然(43417)
- 基金项目(43072)
- 自然科(42343)
- 自然科学(42327)
- 社会科(41703)
- 社会科学(41694)
- 自然科学基金(41606)
- 省(41323)
- 划(36137)
- 资助(31248)
- 教育(29374)
- 重点(25107)
- 编号(23693)
- 计划(23456)
- 部(22631)
- 发(22444)
- 科研(22100)
- 创(22039)
- 科技(21397)
- 创新(20832)
- 国家社会(18981)
- 业(18974)
共检索到193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乌雅瀚 铁牛 刘洋
【目的】确定气候、土壤、地形、植被多样性和林分因子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野外调查数据,利用AMOS软件构建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与影响因子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影响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主成分和相关分析,建立主要影响因子与林分碳密度变化的关系。【结果】林分因子和植被多样性对乔木、灌木层的碳密度变化为正影响,气候、土壤和地形对乔木、灌木层的碳密度变化为负影响;除植被多样性对草本层的碳密度为正影响外,其余的影响因子均对草本层的碳密度为负影响。气候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变化的影响最大,其对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碳密度的总影响系数分别是-0.814、-0.386、-0.486,直接影响系数分别是-0.77、-0.48、-0.43,间接影响系数分别是-0.044、0.091、-0.056。根据气候与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的量化关系,得出林分碳密度随气候变量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变量的制约,而林分因子对林分碳密度变化影响最小。今后在研究林分碳密度变化时,要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理解森林植被碳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耦合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舒洋 周梅 赵鹏武 葛鹏 张波 王梓璇 赵威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为研究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及造林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7-8月,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荒山荒地、水湿地、火烧迹地)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的兴安落叶松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兴安落叶松幼龄林和中龄林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碳密度以及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下,幼龄林和中龄林落叶松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6.84105.42,30.261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人工林 兴安落叶松 土壤碳密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其保 摆万奇
本文应用动态规划法探讨了兴安落叶松人工幼中龄林的最优密度.文中以解析木资料为基础数据,以林分生长全过程中的采伐收入最高为目标,提出了各地位指数、各年龄阶段的林分最优密度和定量间伐的部分指标,并对应用同一资料按不同间隔阶段进行分析对比的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
动态规划 最优密度 定最间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庞荣荣 赵冰倩 高露双 王康臣 陈金平
【目的】兴安落叶松是东北内蒙古林区重要的建群树种,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兴安落叶松林的潜在适宜区域分布和生产力正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准确评估东北内蒙古林区兴安落叶松林潜在气候适宜性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对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基于东北内蒙古天然林区的68个兴安落叶松林样地实际调查数据和8个气候因子变量,利用MaxEnt模型模拟预测兴安落叶松林的潜在地理分布,确定兴安落叶松林的潜在适宜区分布及面积,结合实测点分布概率、生产力和林分结构因子,探讨兴安落叶松林气候适宜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兴安落叶松林的适宜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中部以北及东南、吉林东南部,适生区的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低适宜区(6.050×10~5 km~2)>高适宜区(4.087×10~5 km~2)>中适宜区(3.534×10~5 km~2)。兴安落叶松林的气候适宜性与生产力关系呈显著负相关性,以幼龄林为主的低适宜区生产力显著高于高适宜区。林分年龄对兴安落叶松林气候适宜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低林龄增强了气候性与生产力的负相关性,而高林龄中气候适宜性与生产力的关系较弱。【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兴安落叶松林气候适宜性与生产力的显著负相关关系,但这种负相关关系可能受到林龄因素影响。在研究物种生境适宜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时,应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和林分结构特征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小梅 张秋良
【目的】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研究,探明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生长季碳、水、热交换特征和变异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碳源/汇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林龄为100~120年的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内建立观测点,采用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进行生长季兴安落叶松-大气之间的CO2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以及降雨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气温、光合有效辐射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连续观测,并进行了兴安落叶松林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兴安落叶松林CO2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从06:00开始为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鑫 吴鹏 韩威 李巧燕 杨蕾 安海龙 王襄平
东北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碳库,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本研究调查了纬度梯度上的4个典型地点(长白山、蛟河、五营和胜山)不同演替阶段(杨桦林、硬阔叶林、红松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分析了总SOCD(0~60 Cm)、表土层SOCD(0~20 Cm)与演替、气候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研究地点的总SOCD、表土层SOCD和表土层占总SOCD的比例随演替的进展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总SOCD与纬度、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和温暖指数无显著关系;表土层SOCD、表土层/总SOCD比例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随最冷月均温升高而显著上升。多元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本身对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印佩文 宋廷茂 彭祚登 刘勇 赵朝中 李志丹 李万棋
研究本地区培育兴安落叶松播种苗(1-0)型的适宜播种量与最合理密度.提出当地适宜播种量为6~7 kg,合理密度为1200株/m~2(每亩44万株).当兴安落叶松种子播种净度为95%,发芽率为40%~65%,千粒重为3.5~4 g时,在西林吉林业局中心苗圃目前技术条件下,播种量的损耗系数是1.6.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更新 张明铁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兴安落叶松可利用资源日趋减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对现有的后备资源如果能按合理经营密度进行抚育间伐,就可以达到科学经营森林的目的。本文利用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关系确定林分适宜密度的方法,编制了牙克石林区中部兴安落叶松幼中龄天然林、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表。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经营密度 优势高 重叠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谷会岩 金屿淞 张芸慧 陈祥伟
大兴安岭是我国林火高发区,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化学性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探明林火与土壤p H值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本文以我国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火烧时间、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p H值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时间相同,土壤p H值随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火烧强度相同,火烧后时间越长,土壤p H值越小,但火烧迹地的土壤p H值大于未火烧的对照组;在相同火烧强度条件下,不同火烧时间(1996、2010年和未火烧)偃松-兴安落叶松林迹地的土壤养分含量不同,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火烧时间相同,不同火烧强度条件下偃松-兴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海艳 魏江生
通过2003年7-8月对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站落叶松林内0~30cm土壤容重、根系的测定及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动态监测得出如下结论:10~20cm土层和20~30cm土层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分别为0.338g/cm3、1.352g/cm3,随深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增大;67.9%的根系分布在10~20cm的土层中,32.1%的根系分布在20~30cm的土层中,随深度的增大根系分布减少;从垂直分布看,降雨过后,表层0~10cm土壤质量含水量首先出现最大值且损耗最快;其次为10~20cm,20~30cm土壤质量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降雨后的第四天;降雨第四天后三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比较接近;从水平分布看,随坡度下降土壤质...
关键词:
大兴安岭落叶松林 土壤水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韫 于悦 崔晓阳
【目的】研究3种强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效磷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旨在更好地认识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有效磷营养生境特征,为火干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矿质营养方面的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效磷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设固定样地、土钻法采集土壤样品、硫酸-盐酸浸提法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连续定点观测秋季林火点烧试验前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时空动态。【结果】林火干扰后:(1)轻度火烧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未立即发生显著变化而后逐渐升高;中、重度火烧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立即升高而后持续增强;(2)火烧强度空间格局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格局在火烧后各时段均极显著相关,而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率的相关性仅表现在火烧后即时阶段,在融雪季、雨季/生长季消失。【结论】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改造和生态恢复初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有利于林地植被恢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佳楠 刘帆 刘泽彬 郭建斌 王彦辉
[目的]明确森林坡面土壤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并量化其合理取样数,对于准确理解坡面产流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结合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坡面0~100 cm土层土壤密度的空间异质性,用Monte Carlo模拟重抽样的方法,量化95%置信区间、10%误差下土壤密度的最少取样数。[结果]华北落叶松林坡面100 cm土层土壤密度变化范围0.99~1.48 g·cm~(-3);随土层加深,土壤密度逐渐增加。传统统计学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密度属弱变异,其它土层均为中等变异,石砾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坡面不同土层土壤密度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地统计学表明,各层土壤密度空间结构均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土层土壤密度空间变异程度的不同导致其最少取样数存有明显差异,在95%的置信区间,若要控制坡面100 cm土层土壤密度评估精度在10%误差内,至少需布设10个以上的取样点。[结论]森林坡面土壤密度存有较大空间变异,且其合理取样数的大小取决于空间变异程度,未来应基于土壤密度空间变异程度与合理取样数的关系制定合理、高效的取样策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慧敏 韩海荣 程小琴 蔡锰柯 刘旭军 刘莉 张文雯 刘铭波
【目的】探究不同密度调控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及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密度、含水率、养分含量、酶活性等18项土壤指标,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密度调控强度的(对照,2 096株/hm2,CK;低强度处理,1 850株/hm2,LT;中强度处理,1 402株/hm2,MT;高强度处理,1 106株/hm2,HT)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对照相比,LT、MT和HT样地土壤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从密度调控对土壤养分影响而言,MT处理下C、N和P等养分含量均较高。此外,土壤生物学性状也对不同调控强度存在显著响应,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MT显著高于CK;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MT最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在LT最高,蔗糖酶活性在CK最高,而纤维素酶活性随密度调控强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有机质、含水率、微生物生物量氮、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密度调控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为MT(0.598)> HT(0.510)> LT(0.432)> CK(0.339)。【结论】密度调控可有效改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状况,中等林分密度下土壤质量指数最高。建议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适度密度调控处理,以提高人工林地土壤质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卫军 赵婵璞 任仙 姜鹏 张绍轩 任佳佳 谷建才
为了评价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高低,以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分法对不同林龄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土壤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30、40、5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应的林分最佳密度分别为2 500株/hm2、1 800株/hm2、1 000株/hm2、800株/hm2时,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达到最大。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根据土壤持水能力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和林木生长规律的相关关系,编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持水能力的密度控制图,为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的密度管理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水源涵养 土壤 持水能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英男 田松岩 刘延坤 李云红 陈瑶 孙志虎
为探明密度调控对北温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林分密度P1(300350株/hm2)、P2(500550株/hm2)、P3(600650株/hm2)和P4(850900株/hm2),使用LI-6400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对其生长季(5—10月)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末,最低值出现在10月中旬;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累积CO2排放量均随林分密度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