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09)
- 2023(8373)
- 2022(7326)
- 2021(6746)
- 2020(5840)
- 2019(13174)
- 2018(13059)
- 2017(25090)
- 2016(13911)
- 2015(15615)
- 2014(15396)
- 2013(15100)
- 2012(13919)
- 2011(12692)
- 2010(12697)
- 2009(12141)
- 2008(11828)
- 2007(10776)
- 2006(9071)
- 2005(7975)
- 学科
- 济(55171)
- 经济(55124)
- 管理(35852)
- 业(34435)
- 企(27141)
- 企业(27141)
- 方法(27015)
- 数学(23990)
- 数学方法(23757)
- 农(16657)
- 财(14035)
- 中国(13623)
- 学(12757)
- 贸(11725)
- 贸易(11723)
- 易(11364)
- 地方(11153)
- 业经(11120)
- 农业(10872)
- 制(9587)
- 务(8867)
- 财务(8844)
- 财务管理(8818)
- 和(8689)
- 环境(8603)
- 理论(8297)
- 企业财务(8251)
- 银(8089)
- 银行(8050)
- 融(7745)
- 机构
- 学院(197248)
- 大学(194882)
- 济(77358)
- 经济(75656)
- 管理(72030)
- 研究(66982)
- 理学(62245)
- 理学院(61459)
- 管理学(60201)
- 管理学院(59835)
- 中国(49921)
- 科学(44375)
- 京(40889)
- 农(37849)
- 所(35547)
- 财(34668)
- 研究所(32624)
- 业大(32124)
- 中心(31153)
- 农业(30396)
- 江(29614)
- 财经(27868)
- 范(26725)
- 师范(26442)
- 北京(25312)
- 经(25122)
- 院(23978)
- 经济学(23684)
- 州(23678)
- 技术(21906)
- 基金
- 项目(132369)
- 科学(102456)
- 研究(94562)
- 基金(94111)
- 家(83107)
- 国家(82456)
- 科学基金(69201)
- 社会(57704)
- 社会科(54538)
- 社会科学(54520)
- 省(52964)
- 基金项目(50199)
- 自然(45839)
- 划(44923)
- 自然科(44727)
- 自然科学(44712)
- 教育(43921)
- 自然科学基金(43893)
- 编号(39924)
- 资助(38523)
- 成果(31735)
- 重点(30734)
- 发(29109)
- 部(28599)
- 课题(27345)
- 创(27210)
- 科研(26256)
- 创新(25509)
- 计划(25489)
- 大学(24397)
共检索到281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山清 普宗朝 李景林 徐文修 王命全 赵书琴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平均气温和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具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早(迟),无霜冻期也较长,反之,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迟(早),无霜冻期较短。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倾向率上升,受其影响,终霜冻日和初霜冻日分别以-1.41d/10a和2.21d/10a的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尚谦 潘志华 郑大玮 宋玉 黄娜 潘宇鹰 韩国琳 王佳琳 张子源 王子忠 彭瑞琦 孙国峰 刘聪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霜冻 黄淮海平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静 殷淑燕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1960~2014年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数据,利用线性趋势、M-K检验和kriging插值法对无霜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秦岭南北无霜期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初霜日和无霜期在年际波动中略有下降后快速上升,终霜日在波动中略有上升后快速下降。55年来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且发生增多突变,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的延长速率分别为0.400 6、0.280 4、0.396 1和0.407 5 d/a,突变年份分别为1999、2002、2001和1990年。从空间上看,无霜期平均值和标准差由南向北增加,80%站点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多数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推后与终霜日提前的共同影响。无霜期在28个站点呈波动变化,19个站点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多在1990s~2000s,2000s的突变区域面积最大且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分析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少勇 郑延祥 楼望萍 郭玉珍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开始最迟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出现在11月上旬,其次是南疆盆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初霜冻开始最早的地方在青海高原,一般开始在8月下旬,其余的地方初霜冻开始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初霜冻开始期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北疆、高原北部和南部;②西北地区初霜冻平均以1.8d/10a的速率推迟,1986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初霜冻有显著的2~3...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戴声佩 李海亮 刘海清 刘恩平
利用华南地区1960~2011年101个时间序列较长的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光能、热量和水分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华南地区年总辐射量呈现"U"字型变化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1960~2011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19℃/10年、0.13℃/10年和0.23℃/10年,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为7.67℃/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与1960~1980年相比,1981~2011年华南地区≥10℃积温高于8000℃以上的积温约向北移动了0.40个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玉璧 张强 王劲松 尚军林 王莺 石界 韩兰英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在60%以上,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EOF mode 1反映出西南区域干旱强度振荡的位相相同;云贵高原中部易出现异常干旱、振荡强度大且敏感。EOF mode 2特征向量场北部与南部呈反相位分型特征,其形成机制是南部片区的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偏南地区主要受南亚季风影响,而北部片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偏北地区主要受青藏高原季风、东亚季...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盛楠 闫立奇 肖峰 吴志强
本文对佳木斯地区塑料大棚的内外小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典型天气下,晴天中午大棚内外最高气温差异达20.8℃,棚内最高气温为36.5℃,超过作物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范围;雨夹雪天内外温差最小,最高温度差异6.4℃。夜间大棚内外最低气温差异在0.65℃~1.75℃之间,其中,晴天和多云天傍晚(18:00~20:00)棚内温度低于棚外。三种典型天气下大棚内均维持较高的湿度(80%~99%),远高于棚外的湿度(50%~80%)。大棚内的光强随着外界光强的增加而增加,雨夹雪天气的透光率最高可达74%,晴天最小为69%。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荣仲 李杨瑞 王维赞 朱秋珍 周会 唐仕云 罗亚伟
为了解干旱霜冻条件下甘蔗性状变化特点与评价品种耐寒性,选用国内外21个甘蔗品种(系)在广西霜冻常发区资源县开展了耐寒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轻霜冻前后的甘蔗锤度、绿叶数和光合速率发生明显变化,且耐寒性差的品种下降较多,但仅有重霜冻后的茎长冻损率、节间冻损率、绿叶百分率与轻霜冻后的锤度和锤度变化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选用茎长冻损率、上位叶绿叶百分率进行甘蔗耐寒性评价更为简单易行。耐寒性评价表明,在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选育甘蔗品种,如果未经过耐寒性鉴定,选育的新品种其耐寒性表现好和较好的机率将低于30.0%,而表现差和较差的机率将高于60.0%。
关键词:
甘蔗 干旱霜冻 耐寒性 评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荣仲 李杨瑞 王维赞 杨丽涛 梁阗 周会 黄杏 罗亚伟 莫磊兴
为了解阴雨霜冻条件下甘蔗性状变化特点及评价品种的耐寒性,选用国内外35个甘蔗品种(系)在广西霜冻常发区资源县开展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阴雨霜冻甘蔗的受害表现不同于干旱霜冻,在低于0℃的积温仅为干旱霜冻1/3左右的条件下,叶片受害最重,基部蔗茎中度受害,梢部蔗茎受害较轻。相关分析发现阴雨霜冻性状仅与出苗率、甘蔗锤度和绿叶数等少数前期性状存在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低;梢部茎长冻损率与绿叶百分率、基部节间冻损率不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选用基部节间冻损率、+1~+4叶绿叶百分率进行阴雨霜冻耐寒性评价较为适宜。聚类分类后的耐寒性评价表明:在南亚热带和热带选育的甘蔗品种,未经过耐寒性鉴定;选用耐寒亲本,选...
关键词:
甘蔗 阴雨霜冻 耐寒性 评价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为安 田红 陈晓艺 温华洋 丁霞 徐光清
论文在分析安徽省近47 a(1961—2007年)来气候要素及冬小麦产量变化特征,确定产量突变点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提取影响产量形成的气候因子,构建安徽省冬小麦气候产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地估算了近47 a来气候要素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生长季内的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明显,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大,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越冬期最高气温、返青期最低气温和灌浆期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近47 a来,气候要素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存在微弱的负贡献,贡献率为-5.89%。冬小麦生长季内一定程度的暖干化条件有利于产量的增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阳 张称意 吴军 徐婷
明晰气候变化情景下濒危物种生境变化的趋势及其驱动因素,是进行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预测和制定野生动物保护规划的前提。以东北地区丹顶鹤繁殖地主要植被类型芦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东北25个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边界数据、1999~2003年保护区芦苇空间分布数据、国家气候中心2005年与2030年及2050年模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气候包络法Bioclim、Domain模型,在模型精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2005~2050年间丹顶鹤繁殖地芦苇的动态变化分析、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1)与2005年相比,2030年、2050年研究区域中部、东部的芦苇生境将大面积消失;(2)与2005年相比,2030年质量好、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柴晨好 周宏飞 朱薇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1901—2000年哈萨克斯坦24个代表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Thortwaite Memorial、Miami模型估算气候生产潜力,并运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以及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901—2000年哈萨克斯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表现为增长趋势,不同时段气候生产潜力差异明显,相对于其他研究时段(T1,T3),T2(1936—1970年)时段气候生产潜力及增长速率最大,并且水热匹配状况最好;(2)哈萨克斯坦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Y_P(降水生产潜力)和Y_E(蒸散生产潜力)总体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Y_T(气温生产潜力)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主要位于天山北麓及东部山区的河谷地带,低值区位于西部和南部荒漠区;(3)气候生产潜力对降水更为敏感,当气温保持不变,降水量增加(减少)10%、20%,Y_E将增加(减少)9.6%、19.94%。[结论]哈萨克斯坦东部气候生产潜力大于西部,天山北麓及河谷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大于平原地区,哈萨克斯坦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量的制约,未来"暖干型"变化将会使研究区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为提高农业生产潜力,必须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水资源的调配能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文茜 陈正洪 陈英英 陈子凡 张雨 鲁静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园林遭受极端气候的风险,利用1991-2020年中国国家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集和2020年中国城市绿地面积数据,基于百分位数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园林受极端气候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受极端低温影响的高风险区域位于我国北部和高海拔地区;极端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域一般发生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城市;强降水高风险区域与我国降雨带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位于华中和华南地区,降水平均值均在30 mm以上;西藏日喀则和那曲市、我国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为大风高风险区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部分区域的城市绿化容易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未来城市园林设计需要结合当地极端气候特点,改善树种种类和种植结构,提升风景园林等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宾建华 窦新英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16个气象站1961年-2009年的逐月气候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干湿指数、水分亏缺量等干湿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各要素多年平均值、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昌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干湿指数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山区大,平原小;西部大,东部小"的格局,年潜在蒸散量和水分亏缺量表现为"平原大,山区小;东部大,西部小"的格局。近49a,乌昌地区年降水量和干湿指数分别以13.843mm/10a和0.016/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的上升趋势,...
关键词:
乌昌地区 干湿气候 时空变化 GIS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通 陈少勇 高蓉 张燕霞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近46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1961年~2006年46年期间增温率为0.22℃/10a,其中11月份增温最大;从1974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秋季气候变暖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存在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以最低气温的升高为主,而中西部最高气温的增温比较突出;②秋季气温的稳定性,黄河南部高于北部;③季风区大多数区域秋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气温变化趋势...
关键词:
中国季风区 秋季气温 气候变暖 特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