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76)
- 2023(11794)
- 2022(9839)
- 2021(9161)
- 2020(7844)
- 2019(18119)
- 2018(17535)
- 2017(32885)
- 2016(18108)
- 2015(20549)
- 2014(20268)
- 2013(20459)
- 2012(19108)
- 2011(17619)
- 2010(17379)
- 2009(16320)
- 2008(16363)
- 2007(14469)
- 2006(12440)
- 2005(11031)
- 学科
- 济(78226)
- 经济(78150)
- 管理(50212)
- 业(46978)
- 方法(37436)
- 企(36119)
- 企业(36119)
- 数学(33832)
- 数学方法(33596)
- 中国(22791)
- 农(21166)
- 财(18843)
- 贸(18128)
- 贸易(18122)
- 易(17701)
- 学(17608)
- 业经(15047)
- 农业(14217)
- 制(13895)
- 地方(13077)
- 环境(12794)
- 和(12432)
- 银(11813)
- 银行(11761)
- 融(11249)
- 金融(11247)
- 务(11239)
- 行(11238)
- 财务(11218)
- 财务管理(11190)
- 机构
- 大学(273930)
- 学院(269443)
- 济(117216)
- 经济(115187)
- 管理(100790)
- 研究(99825)
- 理学(87710)
- 理学院(86629)
- 管理学(85169)
- 管理学院(84675)
- 中国(75124)
- 科学(63796)
- 京(58613)
- 农(55569)
- 所(52795)
- 财(49866)
- 研究所(48865)
- 业大(45313)
- 中心(44594)
- 农业(44561)
- 财经(40972)
- 江(38025)
- 经(37537)
- 经济学(37461)
- 北京(37162)
- 院(35160)
- 范(34362)
- 经济学院(34111)
- 师范(33905)
- 科学院(31870)
- 基金
- 项目(186119)
- 科学(145238)
- 基金(137789)
- 研究(126991)
- 家(124553)
- 国家(123598)
- 科学基金(103109)
- 社会(82668)
- 社会科(78474)
- 社会科学(78447)
- 基金项目(72960)
- 省(69672)
- 自然(68500)
- 自然科(66839)
- 自然科学(66809)
- 自然科学基金(65690)
- 划(60929)
- 教育(57024)
- 资助(56502)
- 编号(48261)
- 重点(42947)
- 部(42164)
- 发(40363)
- 成果(38418)
- 创(38228)
- 科研(36839)
- 计划(36403)
- 创新(36014)
- 国家社会(35777)
- 教育部(35156)
- 期刊
- 济(120098)
- 经济(120098)
- 研究(74678)
- 学报(52664)
- 中国(49767)
- 农(48722)
- 科学(45680)
- 大学(37397)
- 财(37383)
- 学学(35477)
- 管理(33394)
- 农业(33103)
- 融(21526)
- 金融(21526)
- 经济研究(21184)
- 财经(20472)
- 教育(20152)
- 技术(19452)
- 业(19355)
- 业经(18250)
- 经(17663)
- 问题(16838)
- 贸(15825)
- 资源(14888)
- 版(14189)
- 国际(13919)
- 世界(13773)
- 技术经济(13572)
- 业大(12902)
- 统计(12759)
共检索到388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缪启龙 丁园圆 王勇 段春锋
依据中国520个气象站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得出各年代的≥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积温和持续天数增加比较明显。中国≥10℃、≥0℃积温和持续天数在东部增幅大,西部增幅小;它们的等值线在东部平原地区不断北移,从南方到北方推进速度不断加大,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等值线变化较小,在高山和高原发现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变化已对有些地区气候带的划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热量资源 积温 持续天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 a来≥0℃和≥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增暖,回归系数达0.21℃/10 a,略低于同期中国的增温速率(0.27℃/10 a),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气候变暖,≥0℃和≥10℃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明显。21世纪00年代起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特征显著,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界线拉开...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积温 种植制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国杰 蒋瑛 张红玲
利用1957~2011年若尔盖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的年际变化,对活动积温进行突变检验。研究表明:若尔盖≥0℃的初日提前的趋势并不明显;终日呈显著延后趋势;持续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活动积温变化呈十分显著的增加趋势,1997年为积温增加的突变年,1998~2011年是热量和持续日数增加幅度最大的时期。1998~2011年若尔盖≥0℃的各不同保证率对应的持续日数均大于1957~1997年对应的持续日数,即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活动积温也明显增加。
关键词:
若尔盖 活动积温 初日 终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蓓 卫海燕 郭彦龙 董金芳
为向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陕西省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集1961—2010年该区域7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采用气象数据小网格推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秦岭南北近50年来稳定通过≥0℃的热量资源的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秦岭南北≥0℃的积温增加、初日提前、终日推迟和持续日数延长,除秦岭北部≥0℃初日变化速度慢于秦岭南部外,秦岭北部≥0℃的积温、终日和持续时间变化速度快于秦岭南部;秦岭南北≥0℃的积温和持续日数发生由少到多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3和1997年,秦岭南北≥0℃初日发生由推迟到提前的突变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海燕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借助计算机,建立了一组热量资源分布模式,定量地分析了伏牛山南坡的热量资源分布规律,并利用模式对暖温带和亚热带北界的划分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
伏牛山 热量资源 分布规律 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王文峰 陈阜
【目的】以1981年为界,把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7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的地理位移以及北界位移后界限变化敏感区域的寒害风险。【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对比分析两个时段热带作物种植北界的演变特征,并采用ArcGIS绘制了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地理位移图;利用综合寒害指数对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位移后的敏感区域进行寒害风险评估。【结果】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在80%气候保证率下中国热带作物安全种植北界北移了0.86个纬度,且年代际变化显著;20世纪90年代和时段2000...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热带作物 种植北界 寒害风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福 张玉书 陈鹏狮 张淑杰 纪瑞鹏 米娜 赵先丽
结合G 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对辽宁近50年热量资源相关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区域平均值而言,除≥20℃积温以外,其它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64~67℃.d/10 a之间。≥0℃和≥5℃初日显著提前,≥10℃和≥15℃终日显著延后,持续日数都显著增多。≥0℃、≥5℃和≥10℃积温在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15℃和≥20℃积温气候突变发生在1998年前后;≥0℃、≥10℃、≥20℃初日,≥0℃、≥5℃、≥10℃、≥15℃持续日数以及≥20℃终日都发生气候突变。在空间上,近50年≥0℃和≥10℃积温:在辽西大部、中部平原以及大连大部...
关键词:
GIS 辽宁 热量资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纪瑞鹏 班显秀 张淑杰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辽宁地区冬小麦北移热量资源背景特点,认为气候变暖有利于冬麦北移;在气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冬小麦北移的气候区划因子和指标,建立区划要素风格推算模型,运用GIS技术完成了辽宁冬小麦北移的气候区划,得到冬小麦适宜种植北界。
关键词:
辽宁 冬小麦北移 地理信息系统 区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洪涛 刘新安 刘寿东 纪瑞鹏
利用辽西地区16个气象台站30年(1971年~2000年)的整编温度资料,对辽西地区主要热量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辽西地区热量资源变得更加丰富,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升幅达0.56℃,≥10℃积温30年间增加了158.5℃。借助GIS技术和数学模拟技术,对辽西地区部分重要的热量资源条件进行栅格化,构建了6种气候要素的小网格推算模型,经过小地形订正,生成为100m×100m空间高分辨率的栅格数据库和相应的专题数字地图,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
热量资源 网格 空间分布模型 残差订正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 王占海 姜文来 肖碧林 雷波
利用东北地区89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气候观测资料,采用气象气候倾向率、MK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54年来东北地区热量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各季节平均气温都表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但各季节间气温增幅存在差异,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49℃/10年,夏季增温增幅最小,为0.17℃/10年;(2)≥0℃和≥1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倾向率分别为58.74℃/10年和60.97℃/10年;(3)≥0℃初日平均提前1.9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0.53天/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2.34天/10年;≥10℃活动积温初日平均提前1.1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热量资源 特征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峰 宗晓鸿 田世芹
[目的]通过对黄河三角州地区热量指标分析,了解黄三角地区30年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黄三角地区及周边共25个国家级气象站3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T滑动法、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黄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0℃、≥10℃初终日及持续日数等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结果](1)年平均气温、≥0℃、≥10℃积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快,年平均气温、≥0℃积温在1996—1997年发生突变;季平均气温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2)年平均气温、≥0℃、≥10℃积温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中西部地区,与纬度成反相关,经度成正相关。(3)≥0℃、≥10℃的初终间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相似,中西部地区与纬度成反相关,经度成正相关。(4)≥0℃、≥10℃的初日为提前趋势,终日为推迟趋势,其空间分布特征中西部地区初日均与纬度成正相关,与经度相关程度不大;≥0℃终日与纬度成负相关,与经度成正相关,≥10℃终日与纬度相关程度不大,与经度成正相关。[结论]黄三角地区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戈丽 欧阳华 周才平 徐兴良 张宪洲 武俊喜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东 朱洁华 李军 梁萍
为了弄清全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影响,本文应用M-K检验、EOF展开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华东地区1961年~2005年热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华东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2℃,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21℃,冬季的增温最为明显;M-K检验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出现了突变;②稳定通过0℃、10℃积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积温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6年和1999年;③稳定通过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84.1%,其中第一特征向量表明了华东地区为整体积温增加的一致性,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第3特征向量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分布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煦庭 潘学标 徐琳 魏培 胡琦 尹紫薇 邵长秀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对农业生态环境、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温带地区及外延200km范围内840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空间插值,基于偏差法计算了格点尺度稳定通过不同界限温度(≥0℃、5℃、10℃、15℃和20℃)的起止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格局及不同时段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带地区均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敏 刘安国 邓爱娟 万素琴 刘志雄
为了研究近50a来湖北省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湖北省1961-2008年水稻产区的气象资料,计算了水稻生长季主要热量资源要素包括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时间和积温、气温日较差等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通过8、10、12℃初日提前、稳定通过20、22℃终日推迟、间隔期延长,积温增加,水稻适宜种植期延长;10℃初日至20℃(22℃)终日持续日数在大部双季稻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积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部分地区水稻生长季气温日较差和早稻、中稻、晚稻灌浆期日较差呈减少趋势,西部减少趋势小于东部。可将早熟品种换种生育期相对较长、产量相对较高的中熟、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