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25)
- 2023(7889)
- 2022(6412)
- 2021(5953)
- 2020(4702)
- 2019(10349)
- 2018(10195)
- 2017(19086)
- 2016(10267)
- 2015(11058)
- 2014(10576)
- 2013(10106)
- 2012(8971)
- 2011(8093)
- 2010(8218)
- 2009(7486)
- 2008(7155)
- 2007(6403)
- 2006(5543)
- 2005(4521)
- 学科
- 济(36736)
- 经济(36694)
- 管理(27118)
- 业(22661)
- 企(17886)
- 企业(17886)
- 中国(14838)
- 方法(13313)
- 数学(11327)
- 数学方法(11179)
- 农(10717)
- 地方(10389)
- 财(9136)
- 业经(8377)
- 学(8194)
- 农业(7012)
- 制(6907)
- 环境(6899)
- 城市(6796)
- 理论(6763)
- 贸(6032)
- 贸易(6028)
- 银(6010)
- 银行(6002)
- 易(5801)
- 发(5764)
- 融(5762)
- 金融(5761)
- 行(5746)
- 务(5582)
- 机构
- 学院(133661)
- 大学(130545)
- 济(49255)
- 经济(47871)
- 管理(47420)
- 研究(46001)
- 理学(40542)
- 理学院(39974)
- 管理学(39104)
- 管理学院(38840)
- 中国(33491)
- 科学(29605)
- 京(27953)
- 财(23531)
- 所(22536)
- 农(21995)
- 中心(21503)
- 研究所(20507)
- 江(20328)
- 业大(19807)
- 范(19170)
- 师范(18963)
- 财经(18560)
- 院(17453)
- 农业(17338)
- 州(17091)
- 经(16917)
- 北京(16910)
- 技术(15840)
- 经济学(15344)
- 基金
- 项目(93814)
- 科学(73806)
- 研究(68514)
- 基金(66875)
- 家(58969)
- 国家(58482)
- 科学基金(50294)
- 社会(43505)
- 社会科(41143)
- 社会科学(41133)
- 省(37606)
- 基金项目(35540)
- 自然(32594)
- 自然科(31882)
- 自然科学(31874)
- 教育(31820)
- 划(31774)
- 自然科学基金(31262)
- 编号(28069)
- 资助(26162)
- 成果(22112)
- 重点(21581)
- 发(20774)
- 课题(20208)
- 部(19609)
- 创(19605)
- 性(18436)
- 创新(18351)
- 国家社会(17970)
- 科研(17904)
共检索到197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蒙建维 陈丽红
2022年2月2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20年全球将会面临多重极端气候威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遭遇的极端气候事件也日渐增多,特别是洪涝灾难对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鉴于此,韧性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并在我国多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蒙建维 陈丽红
2022年2月2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20年全球将会面临多重极端气候威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遭遇的极端气候事件也日渐增多,特别是洪涝灾难对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鉴于此,韧性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并在我国多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依浓 李洋
在全球自然环境及安全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韧性城市环境建设成为近年来全球城市发展的重点要求之一。以当代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推动力的数字城市进程,一方面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系统韧性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冲击与挑战。我国的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建设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数字化背景下的防灾系统构建迫切需要理念与技术的变革创新。归纳了近年来德国学术界对于韧性思维融入城市规划本土化路径的理解和建议,以达姆施塔特市为例,介绍了结合本土数字技术的韧性城市建设措施,包括跨学科和跨部门界限的整体规划方案和韧性技术研究项目、结合评估和监测的项目分类实施模式、以及多方督导的公私合作组织架构,旨在为我国的韧性城市研究和实践带来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啸峰 王卓明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科技恐怖活动的风险也在增加,核、生物、化学、网络恐怖活动对当前及未来国家与社会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从信息化源头管控、精细化监测预警、动态化风险评价、智能化威慑打击以及综合化资源调度等方面,对高科技恐怖活动的整体防范与风险控制提供科学、有效的宏观决策支持。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公共管理 公共安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卓群 姚鸣奇 张晓慧
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2006—2021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分析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水生态韧性的影响,并从优势转化和劣势弥补两个方面展开机制分析。研究发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有效提升水生态韧性。该结论在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异质性处理效应诊断、排除其他政策干扰、个体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在优势转化方面,绿色技术创新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提升水生态韧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在劣势弥补方面,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有效增强水污染较严重地区的净水能力,提升供水条件较差地区的供水能力,进而提高水生态韧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持续巩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果、提升城市水生态韧性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宇轩 王宇航 邓文逸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域面板数据,在考虑智慧城市试点选择性偏误的条件下,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提升市场活力,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等路径提升市域经济韧性水平,且该结果在剔除各类干扰样本和更换多种回归方法的条件下依然稳健。(2)异质性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人口规模较小、金融供给水平较低和外贸依赖度适中城市的市域经济韧性水平。该结论为继续推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提升市域经济韧性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啸峰 王卓明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科技恐怖活动的风险也在增加,核、生物、化学、网络恐怖活动对当前及未来国家与社会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从信息化源头管控、精细化监测预警、动态化风险评价、智能化威慑打击以及综合化资源调度等方面,对高科技恐怖活动的整体防范与风险控制提供科学、有效的宏观决策支持。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公共管理 公共安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明顺 李欢欢
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楠
梳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客观需要,分析了由于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复杂化、密集化及其伴生的各类风险要素使得我国现阶段韧性化城市建设面临诸多的瓶颈和挑战。再通过对马克思空间理论进行梳理,分别从功能韧性、社区韧性和社会韧性三个方面回顾了马克思空间理论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和历史贡献。最后,以当前我国韧性化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瓶颈和挑战为基础,结合马克思空间理论的城市建设逻辑,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措施和手段。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惠献波
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分析创新能力培育视角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增强经济韧性,这一结论在经过安慰剂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且这一政策效应在行政级别高、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及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中表现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创新能力培育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有效路径。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应,探寻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实
韧性城市规划是当前城市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灾害风险、突发事件所提出的新思路,城市是一个兼具多重功能的复杂系统,如何将韧性思维有效渗透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者面临的主要挑战。现阶段,我国韧性城市规划以问题导向为主,呈现出由简单借鉴到优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功能方面逐步由局部强化向整体性能完善过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万佳琦 梁昕
新冠疫情与人类在较长时间内的共存使减防灾害能力的重要性逐渐突显,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单元,其抵御灾害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即城市韧性成为韧性理论研究的新兴议题。文章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城市韧性建设的特征与指标分类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在韧性城市的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些许见解。
关键词:
韧性 城市韧性 疫情常态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震
智慧城市建设被众多地方政府定位成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文章选取2004—2021年我国237个地级市的数据样本,通过使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来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溢出效应,其溢出效应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对显著,且人口规模较大城市的溢出效应显著程度更高。因此,合理扩大智慧城市试点范围,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适宜的城市智慧网络体系规划,对于增强城市韧性、预防系统性风险,进而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日辉 陈思懿 王涛
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当前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的有效手段,而既有研究对城市副中心韧性城市建设的探讨相对有限。基于国内外研究和当前实际,将数字技术与韧性城市建设进行融合,并从社会韧性、环境韧性、组织韧性和经济韧性四个维度,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系统分析了四个维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讨论数字平台对韧性城市各个维度的优化和嵌入路径,以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数字平台 韧性城市 副中心城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郭爱君 张小勇 李菁
基于“宽带中国”示范性城市建设政策构建多期DID模型,利用2011—2019年246个地级城市数据,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集聚和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城市经济韧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地区间、不同规模城市间和城市群与非城市群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