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17)
2023(14837)
2022(12947)
2021(12104)
2020(10033)
2019(22760)
2018(22681)
2017(42827)
2016(23528)
2015(26383)
2014(26208)
2013(25863)
2012(24050)
2011(21760)
2010(21922)
2009(20078)
2008(19070)
2007(16716)
2006(14675)
2005(13122)
作者
(69036)
(57125)
(56879)
(53782)
(36625)
(27597)
(25728)
(22430)
(21873)
(20585)
(19578)
(19428)
(18242)
(18151)
(17622)
(17534)
(17083)
(16894)
(16471)
(16390)
(14351)
(14318)
(13845)
(12982)
(12919)
(12911)
(12869)
(12607)
(11636)
(11351)
学科
(93796)
经济(93702)
管理(63274)
(60015)
(48155)
企业(48155)
方法(36961)
数学(31285)
数学方法(30910)
中国(28076)
(26814)
地方(24881)
业经(22221)
(21403)
(20590)
农业(18190)
(17415)
(17017)
贸易(17004)
(16392)
环境(15798)
理论(15725)
(15450)
(15192)
(15175)
金融(15172)
银行(15138)
技术(14885)
(14565)
(13908)
机构
学院(327764)
大学(326669)
管理(125071)
(124006)
经济(120953)
研究(116247)
理学(107225)
理学院(105912)
管理学(103944)
管理学院(103366)
中国(85496)
科学(74689)
(71812)
(60423)
(57590)
(55996)
研究所(54957)
中心(51879)
业大(50953)
(49580)
(46341)
师范(45882)
北京(45766)
农业(45205)
财经(44179)
(42453)
(40655)
(40030)
师范大学(36926)
技术(36864)
基金
项目(223677)
科学(173946)
研究(163867)
基金(158374)
(139134)
国家(137906)
科学基金(116764)
社会(99597)
社会科(94110)
社会科学(94088)
(89158)
基金项目(84331)
自然(76615)
(75434)
教育(75082)
自然科(74757)
自然科学(74738)
自然科学基金(73336)
编号(68653)
资助(64880)
成果(55646)
(51650)
重点(50891)
课题(48071)
(47799)
(46361)
创新(43189)
科研(42561)
项目编号(41539)
计划(40891)
期刊
(145910)
经济(145910)
研究(98011)
中国(69261)
学报(54653)
(53981)
科学(49891)
管理(46397)
教育(42839)
(40629)
大学(40319)
农业(38441)
学学(37761)
(29201)
金融(29201)
技术(28429)
业经(25833)
经济研究(22548)
财经(20514)
(19703)
图书(18993)
问题(18220)
(17429)
科技(16594)
资源(16020)
理论(15818)
(15173)
现代(14974)
商业(14930)
技术经济(14914)
共检索到493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孳孳  阳园燕  唐余学  范莉  
本文以水稻抽穗扬花与灌浆结实两个高温敏感期为切入点,确定了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划分轻、中、重度3个等级,利用重庆34个气象站48年(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尤其是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水稻抽穗扬花期,重庆东北部、中部、西南部高温热害较重;灌浆结实期,长江河谷地区高温热害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品  魏星  张朝  陈一  宋骁  史培军  陶福禄  
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是影响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水稻遭受的极端温度事件趋多趋强,应对冷热害的任务更加紧迫。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了水稻冷热害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和最终产量的作用机理;对比分析了冷热害地面监测技术和遥感监测技术的优缺点;总结了水稻冷热害预警技术的研究现状;归纳了防御水稻冷热害的主要对策;阐明了我国水稻冷热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了评估冷热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四种典型方法,包括实验法、历史统计法、作物机理模型模拟法和遥感估算法;探讨了未来气候条件下水稻冷热害的影响状况;最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范莉  何永坤  雷婷  唐余学  
中稻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大粮食作物,高温热害已成为影响该地区中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本文应用我国西南地区70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气象资料,采用二项式9点滑动平均法、Morlet小波分析和反距离权重(IDW)内插法,分析了中稻抽穗扬花—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温热害发生程度最重的是2006年,其次是2010和1970年;热害发生次数的年代际变化为"升-降-升-降"趋势,不同等级高温热害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与热害年代际总体变化趋势一致;高温热害天数呈现不同尺度的周期震荡,1960-1975年表现为5a的周期,1976-2010年存在14年左右的显著周期,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尚谦  潘志华  郑大玮  宋玉  黄娜  潘宇鹰  韩国琳  王佳琳  张子源  王子忠  彭瑞琦  孙国峰  刘聪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阳园燕  何永坤  罗孳孳  范莉  姚永红  
高温热害是三峡库区水稻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从水稻遭遇高温热害的生物学角度出发,筛选影响气象的主要因子(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建立水稻高温热害累积危害指数,结合天气预报,在动态监测水稻高温热害危害的同时,发布水稻的高温热害累积危害指数预警,对水稻防御高温热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学凯  雷宏军  徐建新  黄鑫  张泽中  胡娟萍  商崇菊  杨静  
以干旱高发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贵州省19个站点1960—2013年气象日值资料,考虑气象干旱累积效应及当地秋收农作物生长时期需水要求,验证了秋收作物生育期内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ep-SPEI-6)与粮食减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基于Sep-SPEI-6指数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以及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Sep-SPEI-6与贵州省及各州、市粮食减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2在1991、2001年前后贵州省气候发生了突变。3与第一阶段(1960—1991年)相比,第二阶段(1992—2001年)干旱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光华  崔馨月  王智  荆红利  樊保国  
【目的】预测我国酸枣适生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酸枣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IS技术和R语言,筛选出酸枣121个地理调查数据和34个环境因子,利用R语言的ENMeval数据包,调整MaxEnt模型默认参数,并运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分析酸枣当前适生区的地理分布;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和VIF方差膨胀因子筛选出参与建模的所需因子,刀切法筛选该适生区主导环境因子,根据IPCC发布的第5次气候模型,探讨在不同气候情景下酸枣未来地理分布的变化。【结果】模型优化结果表明,当模型参数中特征组合为线性、二次型与片段化,以及调控倍频为3.5时,MaxEnt模型的复杂度最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法的AUC为0.946,模型预测的可靠性极高、精度极好;刀切法结果显示,年均气温、最湿季平均气温、最湿月降雨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海拔和表层(0~30 cm)土壤盐基饱和度是影响酸枣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酸枣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宁夏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四川东北部、辽宁西部和山东境内,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酸枣适生区分布会有不同程度变化,到2050s和2070s,酸枣适生区面积有一定增加,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响应敏感且呈递增趋势,而在RCP2.6情景下的递增趋势较其他2种情景小。【结论】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共同影响酸枣的潜在地理分布,其中气候因子所占权重最大,是最有可能引起酸枣地理分布区迁移的环境变量;模型经过参数优化能准确模拟预测出酸枣潜在地理分布区;未来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将会改变酸枣的分布格局。MaxEnt模拟结果显示,适生区总面积趋于增加,且扩张区域主要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减少区域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在3种气候变化情境下,2050s和2070s的酸枣适生区质心呈往高纬度迁移的趋势,酸枣适生区域整体迁移至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一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国胜  王永健  曹宛虹  姜亦巍  张丽蓉  
通过在不同高温条件下6个代表性品种的热害发生发展变化的研究,确定在32℃恒温下对大白菜幼苗进行10天的处理是耐热性选择的适宜选择压力。在此胁迫强度下,供试的两个耐热的台湾品种不出现热害症状;两个国内早熟品种出现轻度热害症状;两个晚熟品种热害症状严重。进一步的试验表明,根据苗期热害指数划分的耐热性等级与在田间高温条件下以结球性状为依据的耐热性和电导法测定的结果是一致的。苗期鉴定方法比结球期鉴定方法和电导法更容易控制选择压力,结果较精确,便于操作,能有效地提高选择效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雪臣  徐影  毛留喜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韦惠兰  贾志杰  
随着"纸上保护区"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保护的有效管理。初步探索了气候变化对有效管理的可能影响,并以经济学的视角,从信息效率、资源配置和激励相容三方面分析了有效管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治芬  严昌荣  张建华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玲  
一、发达国家提出边境碳调整的政策考量(一)预防和缓解气候措施导致的本国产业竞争力下降竞争力问题是现阶段气候变化和贸易谈判的核心。理论上,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几乎内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明顺  李欢欢  
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付真真  祝光欣  刘志娟  郭世博  李娥  杨晓光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频发将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基于多种高温指标综合评估作物生长季高温时空分布特征对制定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措施至关重要。【方法】以我国玉米潜在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6)中2个共享社会经济情景(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1-2.6和SSP5-8.5)下1981—2060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玉米生育期资料,分析了基准时段(1981—2014年)和未来(2015—2060年)玉米开花期高温强度(HSI)、高温持续时间(AHSD)和累积高温度日(HD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1—2014年玉米开花期HSI、AHSD、HDD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最大(区域均值分别为32.3和33.8℃、8.4和9.8 d、22.9和40.3℃·d)。受气候变暖影响,未来气候情景下,特别是在SSP5-8.5气候情景下,我国玉米开花期高温发生范围扩大、强度增加,HSI和AHSD增加最大的区域为北方春播玉米区,SSP1-2.6和SSP5-8.5情景下,HSI的增加趋势分别为0.97和1.16℃·(10a)~(-1),AHSD的增加趋势分别为0.73和1.11 d·(10a)~(-1)。全区HDD增加最大的区域为黄淮海夏玉米区,SSP1-2.6和SSP5-8.5情景下增加趋势分别为2.68和5.26℃·d·(10a)~(-1)。【结论】未来我国玉米开花期高温发生范围将扩大、强度将增加;且应重点关注黄淮海夏玉米区和北方春播玉米区的开花期高温,前者主要由于基础温度高,后者主要由于增温幅度较大。可通过选用抗高温品种、调整播种窗口、采用水肥及化学调控等综合措施降低高温威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艺帅   杨学宇   王玉生   胡秋龙   史子涵   吉进军   廖尹俊   谭琳  
基于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èvre)截至2020年底的63个有效分布点和22个环境变量,分析筛选出影响茶角胸叶甲分布的8个重要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对茶角胸叶甲2021—2100年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达0.992;在目前气候条件下,茶角胸叶甲潜在的适生区总面积为6.69×10~5 km~2,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除已报道发生过的地区外,还包括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台湾;影响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最冷季降水量、坡向和平均气温年较差,其中最冷季降水量是影响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的最关键环境变量;在SSP126和SSP245情景下,茶角胸叶甲的总适生区面积在2061—2080年间达到峰值后下降;在SSP370情景下,茶角胸叶甲的总适生区面积在2041—2060年间达到峰值后下降;在SSP585情景下,茶角胸叶甲总适生区面积持续上升。总体来看,茶角胸叶甲的适生区中心主要向西、向北和高纬度等内陆地区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