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27)
2023(7760)
2022(6613)
2021(6150)
2020(5123)
2019(11049)
2018(11079)
2017(20924)
2016(11588)
2015(12666)
2014(11890)
2013(11709)
2012(10698)
2011(9710)
2010(9766)
2009(9157)
2008(8540)
2007(7730)
2006(6942)
2005(5908)
作者
(32614)
(27896)
(27432)
(26066)
(17393)
(13603)
(12141)
(10788)
(10574)
(9675)
(9479)
(9378)
(8689)
(8580)
(8567)
(8516)
(8357)
(8041)
(8037)
(8003)
(7158)
(6908)
(6784)
(6418)
(6351)
(6299)
(6179)
(6080)
(5679)
(5622)
学科
(45989)
(44160)
经济(44126)
(34151)
农业(30728)
管理(21785)
业经(14600)
地方(13683)
(12778)
企业(12778)
方法(12130)
中国(11374)
数学(10861)
数学方法(10723)
农业经济(10538)
(9516)
(9502)
(9397)
(9105)
农村(9090)
土地(8449)
(7961)
贸易(7957)
(7697)
(7674)
环境(7612)
发展(7577)
(7570)
收入(7086)
(7043)
机构
学院(155444)
大学(144991)
(59419)
经济(58127)
研究(56244)
管理(54535)
(54354)
理学(47185)
理学院(46631)
管理学(45690)
管理学院(45437)
中国(43740)
农业(41721)
科学(38577)
业大(34203)
(30375)
(29789)
研究所(27769)
中心(27341)
(26345)
农业大学(25628)
(24060)
(23276)
(23077)
(21653)
师范(21400)
(20547)
(19766)
科学院(19505)
经济管理(18493)
基金
项目(108996)
科学(84012)
研究(80099)
基金(75360)
(67251)
国家(66554)
科学基金(55360)
社会(49129)
(48941)
社会科(45868)
社会科学(45856)
基金项目(40876)
(38055)
自然(35936)
编号(35126)
自然科(34966)
自然科学(34956)
自然科学基金(34258)
教育(34088)
(31437)
资助(28924)
(26411)
成果(26367)
重点(25063)
课题(23880)
(22564)
(22427)
(21523)
计划(21351)
创新(21141)
期刊
(77159)
经济(77159)
(59526)
农业(40473)
研究(39560)
中国(34191)
学报(29652)
科学(26809)
大学(21737)
业经(21206)
学学(21181)
(19068)
(16604)
金融(16604)
(15201)
教育(14092)
管理(13976)
农业经济(13911)
农村(13533)
(13533)
技术(11823)
资源(11553)
问题(11137)
(10907)
业大(9722)
世界(9178)
经济研究(9094)
农村经济(9057)
经济问题(8767)
农业大学(8509)
共检索到233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学凯  雷宏军  徐建新  黄鑫  张泽中  胡娟萍  商崇菊  杨静  
以干旱高发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贵州省19个站点1960—2013年气象日值资料,考虑气象干旱累积效应及当地秋收农作物生长时期需水要求,验证了秋收作物生育期内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ep-SPEI-6)与粮食减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基于Sep-SPEI-6指数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以及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Sep-SPEI-6与贵州省及各州、市粮食减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2在1991、2001年前后贵州省气候发生了突变。3与第一阶段(1960—1991年)相比,第二阶段(1992—2001年)干旱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怀志  李靖  赵昕奕  
利用1971—2010年中国气温数据和区域协同降尺度试验东亚地区项目组RCP 4.5和RCP 8.5情景下未来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5℃为界限温度表征的气候生长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 1971—201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生长期略有增加,生长期开始日期提前为主要特征;(2)在RCP 4.5情景下,气候生长期开始日期的提前主要表现在华东和华中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结束日期的推迟表现在青藏高原地区中部、南部和东部以及新疆的"三山地区",推迟日数均在30 d以上;(3)在RCP 8.5情景下,气候生长期开始日期受影响范围在RCP 4.5情景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变化日数大幅增加,结束日期则是长江流域以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变化日数均较大,长江流域以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生长期均延长20 d以上;(4)青藏高原地区气象站点较少,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结果精度虽受影响,但无论是过去40年还是未来情景,其北部地区对生长期开始日期的变化最为敏感。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静  王秀清  辛贤  吴文斌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1975~2008年间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首先,作物生长期内气温升高对粮食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但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粮食单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气温升高能够增加高纬度地区春小麦和玉米单产。其次,作物生长期内降水增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粮食品种而异,虽然对西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却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最后,作物生长期内日照增加主要通过与地区的交互作用影响粮食单产,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而对东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魁东  屈右铭  张超  王勃  汤宇  
根据1961-2004年湖南省9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光、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湖南农作物光合潜力、光温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农作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1℃,年日照时数自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73.2 h,年降水量存在2个明显的多水期和少雨期.光能潜力和光温潜力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气候生产潜力,湘西和衡邵盆地为低值区,湘北和湘南为高值区.光能潜力、光温潜力44年分别下降了7 629.6,4 739.7 kg/hm2,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不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孳孳  阳园燕  唐余学  范莉  
本文以水稻抽穗扬花与灌浆结实两个高温敏感期为切入点,确定了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划分轻、中、重度3个等级,利用重庆34个气象站48年(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尤其是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水稻抽穗扬花期,重庆东北部、中部、西南部高温热害较重;灌浆结实期,长江河谷地区高温热害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永彬  白冰  刘昌新  王铮  
文章基于生产函数引入气候因子构建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较细的时间尺度,研究了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生育期气候变量,并据此估算了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长期趋势。研究识别出影响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麦和春小麦单产的关键生育期气候变量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同时计算发现气候变化对春玉米、夏玉米和春小麦单产的长期影响趋势显著,1985—2015年间降幅约为1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炜  焦树林  安全  李银久  张洁  莫跃爽  邵雨潇  冯椰林  
基于生长季的植被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98~2018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其与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近21a植被NDVI年际变化以0.63×10~(-2)a~(-1)(P<0.01)的速率震荡上升,约有88.05%的区域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仅有1.12%的像元呈减小趋势;9个市州植被NDVI增速在0.84×10~(-2)a~(-1)(六盘水)~0.42×10~(-2)a~(-1)(黔东南)之间。(2)近21a,气候变化贡献率超过50%的地区主要有黔东南和贵阳两个地区,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区域贡献率超过50%的地区7个,贡献率占比较高为六盘水(73.67%),其余贡献率均在70%以下。(3)总体上来说,气候变化对贵州省植被起促进作用,人类活动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贵州省多数地区植被恢复的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正国  杨鹏  唐华俊  吴文斌  陈仲新  周清波  邹金秋  张莉  
【目的】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作物类型(水稻、玉米、春小麦和大豆)典型物候期(出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气候倾向率(θ)确定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和典型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与整体对应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10℃初日出现了提前趋势,初霜日不断推迟,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10℃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在此背景下,水稻和玉米均出现了出苗期提前(0.04<θ<θ<θ<θ<θ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曾小艳  郭兴旭  
[目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传统农业保险存在较多问题,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成为转移农业天气风险的有力路径。[方法]文章在分析降雨量指数保险合约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依照天气指数保险合约定义,选取稻谷生长期每日降水的累积降雨量作为天气指标,采用经济—气候模型和湖北省7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按风险区域分别设计了干旱指数保险合约和暴雨灾害指数保险合约。[结果]虽然湖北省全省累积降水的影响总体是负向的,但累积降水量对稻谷单产在十堰、襄阳等干旱区域的边际影响是正向的、显著的,累积降水量在暴雨集中区域江汉平原地区、咸宁市及辖内县市,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根据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有必要按不同的风险区域分别设计天气指数保险合约。该文的研究在天气指数保险设计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进一步使天气指数保险合约成为转移农业天气风险的有力创新工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龚强  汪宏宇  张运福  蔺娜  晁华  顾正强  赵建云  于华深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靳英华  周道玮  
论文旨在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吉林省平原地区和林区的低、中、高海拔地区生长季水热变化规律,并据此提出各地区作物种植调整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平原地区生长季积温增加和生长季长度延长及初日提前、终日延后的变化最大,种植策略的调整空间最大;林区中、高海拔地区的生长季长度和积温变化大于低海拔地区,三个海拔地区生长季长度的变化主要是生长季终日延后贡献的。以玉米种植为例,平原地区可提前播种时间,延后收获时间,改种晚熟品种代替中晚熟品种;为躲避严重的春旱,其西部地区可延后播种时间,仍然种植中晚熟品种。林区低海拔地区玉米种植以中晚熟品种代替中熟品种,林区中海拔地区用中早熟、中熟品种代替早熟、中早熟品种,林区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晓云  林德根  王静爱  常晟  
基于中国南方8省区喀斯特地区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2000—2011年间的NPP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PP变化。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2000—2005年间,研究区NPP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5年发生转折,2006—2011年间,NPP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喀斯特地区NPP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非喀斯特区;农田、低密度灌木林、混合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反应敏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功  吕全  冯益明  理永霞  王艳丽  张星耀  
【目的】松材线虫病严重破坏我国松林资源,经济损失巨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与蔓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借助气候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预测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研究松材线虫不同地区流行灾变的可能性,准确评估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危害风险,为松材线虫病的检疫及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球气候模式MIROC3.2_hiers的初始场和侧边界值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简称MIROC_Reg CM),模拟得到SRES A1B情景下1971—2100年中国区域气候情景的130年逐年气象数据资料,部分验证和模拟了松材线虫分布的生态地理格局。依据制约松材线虫发生和扩散蔓延的6个关键气象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治芬  严昌荣  张建华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