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39)
- 2023(20075)
- 2022(16977)
- 2021(15998)
- 2020(13193)
- 2019(29917)
- 2018(29642)
- 2017(57496)
- 2016(31281)
- 2015(34737)
- 2014(34724)
- 2013(33527)
- 2012(30717)
- 2011(27640)
- 2010(27721)
- 2009(25276)
- 2008(24589)
- 2007(21441)
- 2006(18576)
- 2005(16267)
- 学科
- 济(122636)
- 经济(122503)
- 管理(89642)
- 业(84273)
- 企(70801)
- 企业(70801)
- 方法(56728)
- 数学(49043)
- 数学方法(48207)
- 农(33215)
- 财(31899)
- 中国(31688)
- 业经(28064)
- 学(27747)
- 地方(25456)
- 理论(22600)
- 制(22397)
- 农业(22045)
- 贸(21696)
- 贸易(21690)
- 易(21049)
- 务(20345)
- 财务(20256)
- 财务管理(20216)
- 和(19551)
- 企业财务(19177)
- 环境(19123)
- 技术(18900)
- 银(18535)
- 银行(18479)
- 机构
- 学院(436772)
- 大学(435387)
- 济(170345)
- 管理(170211)
- 经济(166593)
- 理学(148366)
- 理学院(146641)
- 研究(145500)
- 管理学(143637)
- 管理学院(142822)
- 中国(107208)
- 科学(92123)
- 京(91858)
- 财(78888)
- 所(72604)
- 农(70376)
- 研究所(66589)
- 中心(66007)
- 业大(65528)
- 财经(63504)
- 江(63169)
- 范(59043)
- 师范(58480)
- 经(57852)
- 北京(57394)
- 农业(55227)
- 院(53987)
- 经济学(51471)
- 州(51263)
- 财经大学(47436)
- 基金
- 项目(303631)
- 科学(239113)
- 研究(220783)
- 基金(219789)
- 家(192398)
- 国家(190822)
- 科学基金(164049)
- 社会(137925)
- 社会科(130579)
- 社会科学(130549)
- 省(118686)
- 基金项目(115394)
- 自然(107981)
- 自然科(105455)
- 自然科学(105426)
- 自然科学基金(103464)
- 教育(102958)
- 划(100439)
- 资助(90891)
- 编号(90371)
- 成果(73041)
- 重点(68694)
- 部(66558)
- 发(64798)
- 创(62910)
- 课题(62713)
- 创新(58724)
- 科研(58288)
- 教育部(56974)
- 国家社会(56638)
- 期刊
- 济(181679)
- 经济(181679)
- 研究(124198)
- 中国(78414)
- 学报(70615)
- 科学(64788)
- 农(63457)
- 管理(61744)
- 财(59963)
- 大学(53887)
- 教育(51798)
- 学学(50904)
- 农业(44115)
- 技术(38709)
- 融(36289)
- 金融(36289)
- 业经(30742)
- 财经(30317)
- 经济研究(29881)
- 经(26002)
- 问题(23030)
- 业(22414)
- 版(21278)
- 图书(20761)
- 科技(20597)
- 技术经济(20094)
- 资源(19659)
- 统计(19652)
- 理论(19263)
- 商业(19039)
共检索到622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武占云 单菁菁 魏后凯
流域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治理面临深度不确定性、价值多元性和制度复杂性等诸多挑战,“以确定性寻求”为致思的传统流域治理模式面临的理论局限与实践限度日趋显著。“抗解性”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为深度不确定情景下的流域治理提供了有益镜鉴。基于“抗解性”理论视角,分析流域治理面临的科学认知困境、协作治理困境和制度设计困境等抗解困境,从“认知—方法—技术—机制”四维协同视角提出推进我国流域治理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即在认知层面提升气候变化对流域影响的科学辨识,在方法层面推进增量型适应向变革型适应转型,在技术层面促进面向深度不确定性的技术应用,在机制层面加快构建以流域共同体为中心的流域治理架构,全方位促进流域治理模式转型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梓延 王艳君 苏布达 黄金龙 姜彤
采用经统计降尺度与偏差订正的4种全球气候模式(GFDL-ESM2M,HadGEM2-ES,IPSL-CM5A-LR和MIROC5)1861~2005年的历史气候模拟试验和2006~2018年的RCP4.5情景预估资料,驱动SWAT水文模型,分析了1861~2018年乌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同时,采用1861~2018年4种全球气候模式在工业革命前控制试验(piControl)数据,对比分析了"自然"和"人为+自然"强迫下流域气候及径流变化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1861~2018年乌江流域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03℃/10a;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0.9 mm/10a。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武隆站年平均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20.8 m~3/s/10a;四季平均流量倾向率分别为-10.8、-46.1、-20.1、-5.9 m~3/s/10a,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枯水极值流量倾向率为-7.6 m~3/s/10a,丰水极值流量倾向率为-43.5 m~3/s/10a,下降趋势显著。(2)"自然"强迫控制试验下,1861~2018年乌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则为不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为1.9 mm/10a;年平均流量呈微弱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1 m~3/s/10a;四季平均流量倾向率分别为-1.1、-18.6、11.0、8.9 m~3/s/10a,春季平均流量不显著下降,夏季显著下降,秋季不显著上升,冬季显著上升;枯水极值流量倾向率为2.5 m~3/s/10a,丰水极值流量为-9.5 m~3/s/10a,变化趋势均不显著。(3)相对"自然"强迫序列,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1861~2018年乌江四季平均流量分别减少7.1%、9.7%、8.7%、11.9%;枯水与丰水极值流量分别下降9.3%和5.0%。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自然强迫 乌江流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邓楚雄 刘唱唱 李忠武
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国土空间变化的“干扰—响应”机理是其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本文探索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为面向生态功能可持续的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韧性理论契合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风险应对性、要素治理系统性、干扰机理明晰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生态功能可持续性;流域国土空间韧性需考虑的因素可划分为基础因子、发展因子、主体因子、距离因子和功能因子;通过构建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框架,明确了自组织机制、失配机制、崩溃机制、边界机制及网络协同机制等关键机制;未来研究应注重基于适应性循环的流域国土空间韧性评价、尺度依赖界定、基于阈值的韧性机理阐释、关键主体行为参与响应及复合情景下韧性预测等。研究结论:韧性理论可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系统修复及增强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国庆 张建云 李岩 鲍振鑫 金君良 严小林 刘翠善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个气候模式在3种RCP排放情景的情景资料,分析了海河流域未来30~50年气候的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未来气温将持续升高,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线性升率约为(0.07~0.59)℃/10a、(0.18~0.45)℃/10a和(0.33~0.65)℃/10a。未来降水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未来海河流域降水可能呈现增加趋势,3种排放情景下2021-2050年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3.4%、6.8%和3.4%左右。在季节分配上,冬春季节气温升幅较大,春夏季节升温幅度相对较小;非汛期降水的相对变化幅度大于汛期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雪臣 徐影 毛留喜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事实 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治芬 严昌荣 张建华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技术 技术评估 适应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明顺 李欢欢
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国华 胡振鹏
收集了鄱阳湖流域公元381~1949年共435 a水旱灾害历史记录。结合历史气候变化的现有研究成果,划分了干旱、湿润历史周期及其起讫时间,根据历史记录承载的信息对水旱灾情严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并赋予相应湿润指数值。通过改进水文统计中的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分别率定了公元960~1949年期间各湿润、干旱时期湿润指数的均值、方差和离差系数,研究了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公元960~1698年鄱阳湖流域经历了湿润—干旱相间的3个周期,1699~1949年遭遇长达250 a以上的湿润多雨气候。湿润期遭受洪灾年份比旱灾年份多,且大洪灾年数远比于大旱灾年数多;干旱期遭受旱灾年数略多于洪灾年数,但大旱灾年数比大洪灾年数多一些。研究结果对探索鄱阳湖演变、湖区资源开发利用和湿地生态系统演进的历史过程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气候变化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高闻宇 颜东海 白金中 李开明 王林
本文运用RS和GIS,基于航空相片、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黑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0s/1970s-2003年,该流域的335条冰川总面积缩小了29.6%,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10km2,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8m,退缩比率达31.0%,且黑河干流以西的冰川面积缩小及末端退缩幅度均强于干流以东。分析认为,气温显著升高是黑河流域冰川快速萎缩的主导因素。与我国西部其它地区冰川变化相比,黑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小幅度明显较大,且祁连山东、中、西段冰川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是区域气候差异、冰川规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爱青 高江波 吴绍洪 刘燕华 何霄嘉
风暴潮是沿海地区在强烈的大气扰动条件下产生的异常增水现象,并受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风暴潮灾害频繁,其中尤以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较高,灾害损失严重。本文从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易损性、综合风险区划3个方面系统总结风暴潮灾害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风暴潮灾情特征及风险评估为基础,探讨气候变化对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影响风暴潮的趋势、周期及风险区域,因而亟待开展结合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地区自然条件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为适度、有序的适应气候变化下风暴潮灾害风险,中国在应急预警机制、工程防御及政策法规等适应能力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以提高风暴潮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危平 舒浩 成静涛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搁浅资产也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搁浅资产的起源和成因出发,系统梳理搁浅资产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从公司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全球经济风险四个层面详细阐释资产搁浅风险的形成机理和经济后果,继而对搁浅资产评估的行业和区域维度分析进行深入的文献评述。在此基础上,提炼当前搁浅资产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健 夏军 曾思栋 刘欣 樊迪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大的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敏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可以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了更准确地预测长江流域未来的温度和降水,针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对长江流域26个气候模式进行评估,选择并校正性能更好的模式,讨论了长江流域未来的气温和降水。主要结论如下:(1)气候模式在温度上的模拟效果优于降水,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月尺度>日尺度>年尺度。温度模拟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降水模拟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2)区域尺度利用气候模式进行研究工作前的评估和校正是必要的,经过评估优化和季节校正后,数据的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分位数映射法可以应用于气候模型数据的校正,但对于极端降水和温度的校正仍存在一些不足。(3)在SSP1-2.6情景中,未来温度和降水变化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稳定增加,然后随着时间趋于稳定。在其他3种情景下,变化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快。未来长江流域的降水和气温在所有情景下都将高于历史时期,表现为SSP5-8.5>SSP3-7.0>SSP2-4.5>SSP1-2.6。从季节上看,春季和冬季温度变化较大,降水在春季、夏季和冬季变化较大。在空间上,降水量增加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和东北部,而气温增加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和上游。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延晓冬 赵士洞 符淙斌 ShugartH.H 于振良
建立的林窗模型NEWCOP,被证明适合于模拟小兴安岭天然森林的分布、生长和演替,并可用于跟踪现有森林的生长和演替动态。在GISS2xCO2 和GFDL2xCO2 气候变化情景下对现有林分的模拟实验显示: 小兴安岭森林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 尽管森林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明显不同,但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蒙古栎等阔叶树在森林中将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小兴安岭 森林 林窗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西宁 赵亮 尹云鹤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的地理分布与生态过程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已有模拟方法中,林窗模型和全球植被动态模型由于考虑了气候作用下植被的演替与更新等机理,能较为合理地模拟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的瞬态响应,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植被动态模型以植物功能类型(PFTs)表示区域森林植被组成,通过模拟PFTs比例的变化来反映森林地理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通过回顾上述两类模型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模型在模拟研究森林地理分布及生态过程中,对过去和未来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方面的应用,并针对模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应在动态模型多尺度研究、加强模型对非气候因子的描述、模型间比较、多源遥感数据与模型同化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相毅 贾仰文 王浩 牛存稳
将全球气候模式与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耦合,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提供的多模式平均数据集基础上,利用WEP-L模拟了海河流域历史30年(1961—1990年)和未来30年(2021—2050年)降水、蒸发、径流等主要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30年:①从年际变化规律看,气温普遍升高,降雨量略有增加,蒸发量普遍加大,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且有丰水年洪水规模更大、平水或枯水年干旱情况更严重的趋势;②从年内变化规律看,各月蒸发量普遍增加,汛期的降雨量有所减少,非汛期的降雨量有所增加,各月径流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将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