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0)
- 2023(5336)
- 2022(4535)
- 2021(4144)
- 2020(3407)
- 2019(7517)
- 2018(7338)
- 2017(13203)
- 2016(7456)
- 2015(8131)
- 2014(7760)
- 2013(7799)
- 2012(7487)
- 2011(6648)
- 2010(6612)
- 2009(5923)
- 2008(5727)
- 2007(4885)
- 2006(4337)
- 2005(3733)
- 学科
- 济(30788)
- 经济(30775)
- 业(16100)
- 管理(14362)
- 地方(12443)
- 农(12372)
- 方法(11018)
- 数学(9810)
- 数学方法(9724)
- 企(9719)
- 企业(9719)
- 学(8768)
- 农业(8659)
- 业经(7269)
- 中国(7131)
- 环境(6449)
- 地方经济(5801)
- 贸(5530)
- 贸易(5524)
- 易(5297)
- 财(4649)
- 资源(4388)
- 制(4252)
- 发(4192)
- 划(4067)
- 和(4027)
- 生态(3888)
- 农业经济(3782)
- 土地(3774)
- 技术(3514)
- 机构
- 学院(102402)
- 大学(98989)
- 研究(43174)
- 济(39005)
- 经济(38167)
- 管理(35085)
- 科学(31103)
- 中国(30560)
- 理学(30304)
- 理学院(29774)
- 管理学(29103)
- 管理学院(28924)
- 农(28245)
- 所(24089)
- 农业(22722)
- 研究所(22638)
- 京(22093)
- 江(21985)
- 业大(21625)
- 中心(19613)
- 省(18432)
- 院(15880)
- 范(15737)
- 师范(15531)
- 财(15363)
- 科学院(14995)
- 农业大学(14791)
- 州(13507)
- 室(13158)
- 师范大学(12686)
- 基金
- 项目(77886)
- 科学(60753)
- 基金(55107)
- 研究(52200)
- 家(51333)
- 国家(50945)
- 科学基金(41933)
- 省(35183)
- 社会(31973)
- 社会科(30227)
- 社会科学(30219)
- 基金项目(30191)
- 自然(29488)
- 自然科(28712)
- 自然科学(28705)
- 自然科学基金(28146)
- 划(27680)
- 教育(22507)
- 资助(21492)
- 编号(20638)
- 重点(19239)
- 发(19058)
- 计划(16785)
- 部(15937)
- 科技(15693)
- 创(15640)
- 课题(15321)
- 科研(15172)
- 创新(14789)
- 江(14760)
共检索到152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丹 李迎春
【目的】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江西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对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江西省85个气象站54年的气象数据、晚稻生育期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等分析了江西省双季晚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晚稻的增产潜力。【结果】1961-2014年双季晚稻光合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东部高、西部低,光温生产潜力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气候生产潜力呈北部低、南部高特征。近
关键词:
晚稻 气候生产力 增产潜力 气候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珊珊 王怀清 黄彩婷
利用1961—2011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双季稻产量资料和全球气候模式ECHAM5/MPIOM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2015—210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季稻生长期光、温和水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21世纪以来,生育期≥10℃积温以正距平为主,晚稻生长期日照时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2)分析极端气候事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发现,随着气候变暖,高温逼熟的次数呈明显上升状态,寒露风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3)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模式,并利用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模拟2015—2100年的气候产量,发现2060年以...
关键词:
双季稻 气候变化 产量 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探究其生产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全球农业生态区模型、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由1960年代的9.10亿t增至2000年代的9.45亿t左右。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和准5 a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 a和准20 a的波动周期。其中,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玉米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加格达奇—锡林浩特—临河—西宁—天水—中甸沿线以东;1960—2000年间,玉米生产潜力界线在中国东北部和临河—西宁沿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过程与上述地区恰好相反。在这2类地区,玉米单产潜力的变化均较显著,但变化方向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交替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柴晨好 周宏飞 朱薇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1901—2000年哈萨克斯坦24个代表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Thortwaite Memorial、Miami模型估算气候生产潜力,并运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以及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901—2000年哈萨克斯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表现为增长趋势,不同时段气候生产潜力差异明显,相对于其他研究时段(T1,T3),T2(1936—1970年)时段气候生产潜力及增长速率最大,并且水热匹配状况最好;(2)哈萨克斯坦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Y_P(降水生产潜力)和Y_E(蒸散生产潜力)总体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Y_T(气温生产潜力)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主要位于天山北麓及东部山区的河谷地带,低值区位于西部和南部荒漠区;(3)气候生产潜力对降水更为敏感,当气温保持不变,降水量增加(减少)10%、20%,Y_E将增加(减少)9.6%、19.94%。[结论]哈萨克斯坦东部气候生产潜力大于西部,天山北麓及河谷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大于平原地区,哈萨克斯坦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量的制约,未来"暖干型"变化将会使研究区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为提高农业生产潜力,必须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水资源的调配能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刘洛 徐新良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葛亚宁 刘洛 徐新良 张学霞 袁兰兰 张晓峰
以2010年我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0—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估算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 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是8.34×108t,玉米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北平原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高,达到1.97×108t,青藏高原区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小;2近50 a来中国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
关键词:
生产潜力 GAEZ模型 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思 任志远 张翀 韦振锋 张静
利用陕西省及其周边44个气象站点1955—2013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并结合eoF、r/S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对陕西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序列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陕西省的气候资源利用率情况。结果表明:1)59年来陕西省气温呈增加趋势,为0.19℃/10年,年降水量下降率为0.84 mm/10年;2)陕西省的气候生产潜力微弱增加,上升率为1.31kg/(10年·hm~2),区域差异性明显,东南高,中部偏西区域低;3)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到降水量和气温的制约,其中降水量居于主要限制地位,气候生产潜力大约有94%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莉 周宏飞 包安明
根据中亚5国100个气象站1901—2000年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运用Miami、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中亚地区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并结合ArcGIS和SPSS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亚地区100 a降水气候生产潜力(Yr)和蒸散气候生产潜力(Ye)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温度气候生产潜力(Yt)趋势相反,Yr和Ye均发生了4次突变,Yt没有发生突变;②气候生产潜力区域差异明显,其中,Yt呈从西南向东北减少的趋势,Yr和Ye变化比较复杂,大致具有东部大于西部的规律;③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有利于中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雪萍 刘一江 李耀先 梁骏 梁驹 覃峥嵘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模拟生成A2情景下广西冬季气温和降水气候情景数据,经模型订正后,应用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和桑斯韦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 Montreal Model)估算基于广西冬季平均温度、降水量的作物生产量和平均蒸散量的作物气候生产力,预估未来广西冬季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未来广西冬季平均温度估算的作物生产潜力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具有南高北低的纬向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冬季平均降水量估算的作物生产力和蒸散量估算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随时间推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莲莲 朱红根 周曙东
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K突变检验,分析1951~2012年江西省气候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构建"气候-经济"新模型,研究气候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后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未来10a气候因子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过去60多年来气温平均每10a升高0.172℃,而降水的线性倾向不显著;气温突变开始的时间约为1997年,降水的突变趋势不明显;不同阶段气候因素的贡献率及作用方向存在差异,1978~1997年气候因子贡献率为5.97%,其中温度和降水贡献率分别为1.51%、4.46%。1998~2013年气候因子贡献率为8.98%,温度和降水贡献率分别为4.63%、4.35%。物质要素在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马振峰
【目的】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水稻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趋势的预测,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水稻生产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和B2气候情景(2071-2100年)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气象要素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方法和侯光良的方法,分析了四川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10℃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缺水率)和水稻生产潜力(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与基准年气候条件相比,在A2和B2 2种气候情景下,2071-2100年四川省水稻生育期内≥10℃积温、日照...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四川省 水稻 生育期 生产潜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 209.94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 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 209.94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 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魁东 屈右铭 张超 王勃 汤宇
根据1961-2004年湖南省9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光、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作物生产潜力模式,计算了湖南农作物光合潜力、光温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农作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1℃,年日照时数自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73.2 h,年降水量存在2个明显的多水期和少雨期.光能潜力和光温潜力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气候生产潜力,湘西和衡邵盆地为低值区,湘北和湘南为高值区.光能潜力、光温潜力44年分别下降了7 629.6,4 739.7 kg/hm2,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不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研究利用四川稻区10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6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的单季稻生育期资料,计算了研究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探讨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内的缺水量和缺水率。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水稻年均缺水率在孕穗到开花期最高,移栽到孕穗期次之,开花到成熟期最低。近50 a来,水稻全生育期年有效降水量、需水量和缺水量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而缺水率在稻区中、西部总体呈升高趋势;有效降水量在移栽到孕穗期和开花到成熟期以减小为主,而在孕穗到开花期总体呈升高趋势;需水量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总体均表现为减小趋势;缺水量和缺水率在孕穗到成熟期以减小为主,...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分盈亏 统计分析 四川单季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