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23)
- 2023(13559)
- 2022(11910)
- 2021(11294)
- 2020(9354)
- 2019(21246)
- 2018(21165)
- 2017(40716)
- 2016(22205)
- 2015(24612)
- 2014(24273)
- 2013(23849)
- 2012(21605)
- 2011(19381)
- 2010(19208)
- 2009(17611)
- 2008(16650)
- 2007(14291)
- 2006(12221)
- 2005(10466)
- 学科
- 济(83118)
- 经济(83022)
- 管理(61206)
- 业(56552)
- 企(47081)
- 企业(47081)
- 方法(38978)
- 数学(33741)
- 数学方法(33316)
- 中国(23554)
- 农(21315)
- 学(20626)
- 财(20550)
- 业经(18004)
- 地方(17554)
- 理论(14981)
- 贸(14599)
- 贸易(14593)
- 农业(14316)
- 易(14119)
- 制(14034)
- 环境(14015)
- 务(13607)
- 和(13568)
- 财务(13539)
- 财务管理(13517)
- 技术(12979)
- 企业财务(12822)
- 银(11899)
- 银行(11848)
- 机构
- 大学(305239)
- 学院(304662)
- 管理(119850)
- 济(113985)
- 经济(111263)
- 理学(104764)
- 理学院(103477)
- 研究(103181)
- 管理学(101410)
- 管理学院(100858)
- 中国(73914)
- 科学(67959)
- 京(65511)
- 所(52259)
- 财(51112)
- 农(49612)
- 研究所(48218)
- 业大(47545)
- 中心(46044)
- 江(42653)
- 财经(42011)
- 范(41907)
- 师范(41495)
- 北京(41025)
- 农业(39228)
- 院(38520)
- 经(38264)
- 州(35471)
- 师范大学(33716)
- 经济学(33509)
- 基金
- 项目(218326)
- 科学(171184)
- 基金(158108)
- 研究(156551)
- 家(139101)
- 国家(138000)
- 科学基金(118225)
- 社会(96869)
- 社会科(91644)
- 社会科学(91620)
- 省(84964)
- 基金项目(84675)
- 自然(79325)
- 自然科(77491)
- 自然科学(77473)
- 自然科学基金(76019)
- 划(72677)
- 教育(71557)
- 资助(64819)
- 编号(63899)
- 成果(50683)
- 重点(49113)
- 部(47019)
- 发(46149)
- 创(45005)
- 课题(43834)
- 科研(42237)
- 创新(42012)
- 计划(40340)
- 大学(40071)
- 期刊
- 济(120527)
- 经济(120527)
- 研究(86512)
- 中国(52486)
- 学报(51269)
- 科学(47191)
- 农(44092)
- 管理(41597)
- 大学(37691)
- 财(37346)
- 学学(35564)
- 教育(34021)
- 农业(31180)
- 技术(24714)
- 融(22170)
- 金融(22170)
- 业经(20647)
- 经济研究(19781)
- 财经(19149)
- 问题(16743)
- 经(16279)
- 图书(16268)
- 业(15832)
- 科技(15391)
- 资源(15200)
- 理论(14315)
- 版(14251)
- 现代(13699)
- 技术经济(13536)
- 实践(13329)
共检索到426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明顺 李欢欢
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佳毅 史培军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以及高潮位和风暴潮引起的极值水位导致的海岸洪水对沿海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已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论文梳理了广义和狭义海岸洪水的定义和要素,重点阐述了狭义海岸洪水的组成部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以及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透视了未来拟加强的研究方向。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下多致灾因子耦合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沿海关键地区和关键暴露(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减缓性措施的成本效益评价研究,提高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研究,以及建立多学科间的基础数据共享机制,采用交叉学科手段以便更综合、系统、动态研究海岸带问题,保障沿海地区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风险评估的需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泽 吴博萌
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定量评估研究对培育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揭示乡村可持续发展多元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气候调节性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表征,论文在传统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中加入气候调节评估板块,构建“生态系统基底—生态系统压力—生态廊道功能—生态系统潜力”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以献县乡村聚落为例,探讨献县2009—2020年乡村聚落生态韧性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生态韧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研究区内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生态韧性低值区分布于乡村聚落周边地区与主要交通线路沿线地区,空间依赖性显著。(2)2009—2020年,研究区生态韧性水平持续下降,在此过程中生态韧性受损最严重的片区呈现出产业结构变化频繁、土地利用演化加速、交通线路密集复杂与生态斑块分散破碎的特征。(3)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应从供需两侧统筹生态空间与开发空间,并依据生态植被的年龄、规模与类别多元化设定保护措施。
关键词:
生态韧性 乡村聚落 空间分异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泽 吴博萌
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定量评估研究对培育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揭示乡村可持续发展多元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气候调节性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表征,论文在传统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中加入气候调节评估板块,构建“生态系统基底—生态系统压力—生态廊道功能—生态系统潜力”生态韧性评估框架。以献县乡村聚落为例,探讨献县2009—2020年乡村聚落生态韧性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的生态韧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研究区内乡村聚落生态韧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生态韧性低值区分布于乡村聚落周边地区与主要交通线路沿线地区,空间依赖性显著。(2)2009—2020年,研究区生态韧性水平持续下降,在此过程中生态韧性受损最严重的片区呈现出产业结构变化频繁、土地利用演化加速、交通线路密集复杂与生态斑块分散破碎的特征。(3)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应从供需两侧统筹生态空间与开发空间,并依据生态植被的年龄、规模与类别多元化设定保护措施。
关键词:
生态韧性 乡村聚落 空间分异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邱蓓莉 徐长乐 刘洋 徐廷廷
上海地处长三角地区,地势低平,潮滩与湿地广布,未来海平面上升加剧的风暴潮灾害、咸水入侵等灾害,将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应用情景模拟法和脆弱性评估法来评估上海市河口海岸地区的脆弱性,定量化研究了2030年和2050年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的情景下的威胁区域。到2030年和2050年海平面将分别上升86.6mm和185.6mm,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将达0.87~60.29cm和1.56~108.52cm,上海市将面临类似9711号台风的威胁。在此情景以及现有的防灾基础之上,对上海市河口海岸地区进行脆弱性评估。结果表明应对风暴潮最脆弱的地区是黄浦江两岸的低洼地区。在类似9711...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爱青 高江波 吴绍洪 刘燕华 何霄嘉
风暴潮是沿海地区在强烈的大气扰动条件下产生的异常增水现象,并受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风暴潮灾害频繁,其中尤以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较高,灾害损失严重。本文从风暴潮灾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易损性、综合风险区划3个方面系统总结风暴潮灾害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风暴潮灾情特征及风险评估为基础,探讨气候变化对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影响风暴潮的趋势、周期及风险区域,因而亟待开展结合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地区自然条件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为适度、有序的适应气候变化下风暴潮灾害风险,中国在应急预警机制、工程防御及政策法规等适应能力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以提高风暴潮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喻鸥 阎建忠 张镱锂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阐释了定性内涵、指标评估、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的脆弱性评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评估等方法。针对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建议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评估其脆弱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瑶 李嘉艺 高娜 郑曦
【目的】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脆弱性评估可以较为全面地识别区域气候风险。在城市中,浅山区具有其特有的气候调节的重要性和气候适应的脆弱性,且社会与生态系统的耦合特征更为明显。作为气候适应的重要环节,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有助于为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空间上的定量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评估框架,构建包含44个指标的指标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筛选及权重确定,形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结果】当前和未来的气候脆弱性均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深山区逐渐降低的趋势,脆弱性程度以中度、重度为主,未来脆弱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行政分区上,昌平、顺义、海淀区气候脆弱性较低,房山、丰台、门头沟区较为严重。【结论】本研究通过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得到北京浅山区气候适应的重点区域,为浅山区气候适应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脆弱性评估提供方法及指标作为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治芬 严昌荣 张建华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技术 技术评估 适应能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文茜 陈正洪 陈英英 陈子凡 张雨 鲁静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园林遭受极端气候的风险,利用1991-2020年中国国家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集和2020年中国城市绿地面积数据,基于百分位数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园林受极端气候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受极端低温影响的高风险区域位于我国北部和高海拔地区;极端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域一般发生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城市;强降水高风险区域与我国降雨带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位于华中和华南地区,降水平均值均在30 mm以上;西藏日喀则和那曲市、我国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为大风高风险区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部分区域的城市绿化容易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未来城市园林设计需要结合当地极端气候特点,改善树种种类和种植结构,提升风景园林等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绍军 史明宇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了"低碳城市"的内涵,认为低碳城市不仅是技术、管理、发展模式的更新,更是一种社会结构形态,即低碳城市的实现需要通过对城市社会系统的整合来使某个特定城市的社会结构形态适合低碳城市的发展。探讨了目前中国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即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与实现低碳城市的矛盾、低碳城市的炒作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偏重实践而忽视理性思考、信仰的缺失和物质主义的盛行、技术和管理的路径依赖以及二极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最后提出了低碳城市在中国实现的路径选择,重点在于通过整合城市社会系统中政府/权力、企业/市场、市民/社会、观念/文化的形态和关系来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旺明 蒋冲 喻小勇 崔雪锋
人为热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而释放到大气中的热量,这部分热量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释放到城市冠层和城市边界层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在城市系统中,建筑物、交通运输和人类新陈代谢所释放的热量构成了总的人为热,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清晨和傍晚出现一天中的两大峰值,而冬季和夏季分别是全年中最显著的两个季节。人为热的计算方法通常分为仪器观测法和能源消费清单法,其中能源消费清单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人为热主要通过改变大气的热力学能量方程和水汽方程中的热量和水汽量来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在城市中,人为热是冬季和夜间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会影响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度和增加边界层高度。在全球范围内,人为热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扰动,但对全球增温效应不显著。随着全球能源消费和人口的增加,人为热将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人为因子之一,因此如何观测和估算出一套高精度的人为热数据集极为重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波 丘飞鹏 黄嘉颖
韧性城市将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结合起来,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尝试用文献计量法和GIS和Netdraw等可视化软件,首先从时间阶段、学科分布、研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机构等方面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从概念内涵、空间布局和方法技术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最后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未来趋势提出展望: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地位、加快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管理、关注乡村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应急避难场所 进展 中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波 丘飞鹏 黄嘉颖
韧性城市将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结合起来,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尝试用文献计量法和GIS和Netdraw等可视化软件,首先从时间阶段、学科分布、研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机构等方面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从概念内涵、空间布局和方法技术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最后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未来趋势提出展望: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地位、加快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管理、关注乡村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应急避难场所 进展 中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雪臣 徐影 毛留喜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事实 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