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66)
- 2023(17488)
- 2022(14972)
- 2021(13878)
- 2020(11724)
- 2019(26070)
- 2018(26063)
- 2017(50045)
- 2016(27148)
- 2015(30267)
- 2014(29815)
- 2013(29661)
- 2012(26961)
- 2011(24067)
- 2010(24123)
- 2009(22612)
- 2008(22127)
- 2007(19858)
- 2006(17452)
- 2005(15383)
- 学科
- 济(109516)
- 经济(109384)
- 业(105031)
- 管理(87343)
- 企(86755)
- 企业(86755)
- 方法(48953)
- 农(48804)
- 数学(39167)
- 数学方法(38744)
- 业经(34411)
- 农业(32595)
- 财(32229)
- 中国(27200)
- 技术(23682)
- 务(23343)
- 财务(23271)
- 财务管理(23243)
- 学(22307)
- 制(22058)
- 企业财务(22049)
- 理论(20296)
- 贸(19716)
- 贸易(19707)
- 地方(19691)
- 和(19189)
- 易(19167)
- 策(18070)
- 划(17615)
- 体(16605)
- 机构
- 学院(389835)
- 大学(382750)
- 管理(156919)
- 济(155180)
- 经济(151955)
- 理学(135784)
- 理学院(134363)
- 管理学(132183)
- 管理学院(131471)
- 研究(126608)
- 中国(96503)
- 京(80936)
- 科学(80006)
- 农(77635)
- 财(69485)
- 所(64208)
- 业大(63416)
- 农业(59948)
- 研究所(58481)
- 江(58412)
- 中心(58160)
- 财经(55920)
- 经(50883)
- 北京(50202)
- 范(49103)
- 师范(48643)
- 州(46918)
- 院(45559)
- 经济学(44911)
- 经济管理(42317)
- 基金
- 项目(265422)
- 科学(209279)
- 研究(194585)
- 基金(192567)
- 家(167824)
- 国家(166299)
- 科学基金(143672)
- 社会(122549)
- 社会科(115798)
- 社会科学(115767)
- 省(105506)
- 基金项目(102625)
- 自然(93990)
- 自然科(91832)
- 自然科学(91812)
- 自然科学基金(90180)
- 教育(87769)
- 划(87130)
- 编号(80583)
- 资助(77953)
- 成果(63279)
- 重点(59006)
- 部(57834)
- 发(57190)
- 创(57158)
- 课题(53925)
- 创新(52842)
- 科研(50549)
- 业(50529)
- 国家社会(50024)
- 期刊
- 济(177059)
- 经济(177059)
- 研究(109226)
- 农(76436)
- 中国(72569)
- 学报(62086)
- 科学(58651)
- 管理(58348)
- 财(54620)
- 农业(52054)
- 大学(47156)
- 学学(45051)
- 教育(39156)
- 技术(35674)
- 业经(34952)
- 融(34160)
- 金融(34160)
- 业(27208)
- 财经(26897)
- 经济研究(26340)
- 问题(23213)
- 经(23034)
- 技术经济(21209)
- 科技(20006)
- 版(19828)
- 现代(18651)
- 商业(17875)
- 理论(17450)
- 资源(17450)
- 世界(17232)
共检索到567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治芬 严昌荣 张建华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技术 技术评估 适应能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吉文娟 张利才 张加云 杨晓鹏
利用西双版纳州3个气象站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州茶树不同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10.0℃积温、<0℃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景洪、勐海和勐腊3个茶区近53年各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和积温普遍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湿度普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降水量普遍变化趋势不明显,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各茶区不同,勐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景洪和勐海变化趋势不明显;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对该区茶树的发育期进程、鲜叶理化成分的含量、病虫害的发生及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西双版纳 茶区 资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明顺 李欢欢
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圣彦 梁国付 曹新向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依据集水农业技术的特点和要求 ,提出了集水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并且总结了河南省卫辉市集水农业技术体系实施中的 5种模式 ,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 5种技术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得出“山坡、道路、庭院集水和地膜覆盖集水区 +水窖 +低压管道滴灌 +地膜覆盖冬小麦、玉米田免耕秸秆覆盖和玉米、麦田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效果最好 ,可以认为是同类地区发展集水农业的最佳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成林 郭素娟
【目的】探究影响板栗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板栗潜在分布区,为板栗种质资源保护和引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472个板栗现有种群分布地理信息与21个环境变量,采用物种分布组合模型模拟板栗潜在适宜分布区,通过AUC与TSS值评价模型准确性。利用组合模型推测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2030年和2050年板栗适宜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 10种模型中,RF、GBM、MARES和GAM预测精度最好且稳定,最终组合模型AUC和TSS值分别为0.974和0.816,精度较高。2)影响板栗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冷月极端低温、海拔、最湿季降水量、年温变化范围和最湿月降水量,累计贡献率达89.79%。3)当前气候条件下中国潜在板栗适宜区分布广泛,自末次冰盛期以来,板栗适宜区不断向高纬度地区扩张,气候越暖扩张越快。但板栗整体适宜性不断下降,南方较为突出,北方则降幅较小,高适宜区总面积逐步减少。【结论】气候和地形因子共同影响板栗的地理分布,其中气候因子中温度因子贡献最大,地形因子中海拔因子贡献最大。当前气候条件下板栗在中国适宜区分布广泛,建议在高适宜区进行引种栽植及种质资源保护,当未来气候不利于板栗生长时向高纬度适宜区进行迁移引种,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
板栗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适宜性 分布预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馨宇 张琪 杨再强 韩佳昊
[目的]为明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播期内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可能遭遇的主要灾害类型、合理利用全国的气候资源、布局设施农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我国692个标准气象站1990—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针对设施农业全年皆可生产的特性,将全年分为12个播期(每月1日移栽),考虑高温、低温、日照、大风4个方面,对各个播期进行单气象要素适宜性评估,运用集优法对各个播期进行综合气候适宜性评价,采用各省设施西红柿的生产成本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低温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以及华东北部和西南北部地区7月—次年2月的播期;高温不适宜区主要在我国华东南部、中南南部地区,西南部分地区和新疆中南部2—7月的播期;日照和大风的不适宜区不随季节发生较大的改变,日照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华东南部地区和西南东部地区,大风不适宜区主要出现在我国青海地区和内蒙古北部地区。(2)在7月—次年2月的播期,综合不适宜的主要地区出现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以及华北南部地区;3月—6月的播期中,综合不适宜的主要地区变为我国华东南部地区以及中南、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3)各省设施西红柿的多年平均生产成本与综合气候适宜性等级呈负相关,固定资产折旧费与低温、大风适宜性等级呈负相关,且大多数播期都达到了0.05显著性水平,验证了气候适宜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结论]我国设施农业在不同播期下遭受的主要灾害类型不同,对于7月—次年2月开始的播期,综合气候不适宜主要是由低温、大风造成;对于3—6月开始的播期,综合气候不适宜主要由高温、寡照带来。研究结果为设施作物生长提供最优气候条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丽娟 刘青
低碳农业是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农业新形态。本文从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科研与推广体系以及市场机制等4个方面介绍了美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做法,并指出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低碳农业 国际经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秋洪 千怀遂 俞芬 段海来
参照已有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冬小麦生理气候阈值,建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选取淮河流域及周边地区43个县(市)4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对该流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性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温度适宜性、降水适宜性、日照适宜性的空间分布与温度、降水和日照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一致性,它们和气候适宜性都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降水和温度是影响该流域气候适宜度的重要限制因素,尤其是降水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气候适宜性倾向率主要受日照的影响,以0.002/10 a的倾向率下降;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的适宜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关键词:
评价 气候适宜性 冬小麦 淮河流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振刚 李文博 黄选瑞 张志东
【目的】模拟华北落叶松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NPP,并以此为基础评价其生长适宜性,为评估气候变化对华北落叶松林的影响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河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2001—2010年累年平均NDVI数据,采用Climate AP气候模型生成当前及未来(2040—2069年和2070—2099年)时期的气候数据,利用CASA模型计算华北落叶松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NPP,以此为基础分析其生长适宜性,并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在像元尺度上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潜在NPP的影响。【结果】河北省华北落叶松当前潜在NPP均值为3427 gC·m~(-2)a~(-1),其生长适宜性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平原和西北部高海拔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生长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高山地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低于20%; 2040—2069年的年均潜在NPP上升为3929 gC·m~(-2)a~(-1),总体生长适宜性明显提高,中适宜生长区面积大规模扩大至594%; 2070—2099年的年均潜在NPP略微下降为3751 gC·m~(-2)a~(-1),总体生长适宜性下滑,生长适宜性较高区域面积明显缩小;河北省华北落叶松潜在NPP主要受降水量影响,大部分区域华北落叶松的潜在NPP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当前的降水条件限制华北落叶松的生产力。【结论】随着气候变化,河北省华北落叶松生长适宜性将发生显著变化,变化主要发生在低适宜生长区和中适宜生长区,总体适宜性将提高。在华北落叶松当前及未来生长适宜性均较高的地区适当扩大其营造面积,有利于防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曹柏静 郭茹 李风亭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受到国内外重视,评价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指标体系也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面向低碳经济的大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29个指标组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进行企业可持续性评价。以某跨国集团为例,应用了该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度达到85.26分,可持续性强。最后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 可持续性发展 指标体系 碳减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雪臣 徐影 毛留喜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事实 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韦惠兰 贾志杰
随着"纸上保护区"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保护的有效管理。初步探索了气候变化对有效管理的可能影响,并以经济学的视角,从信息效率、资源配置和激励相容三方面分析了有效管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关键词:
有效管理 气候变化 激励相容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玲
一、发达国家提出边境碳调整的政策考量(一)预防和缓解气候措施导致的本国产业竞争力下降竞争力问题是现阶段气候变化和贸易谈判的核心。理论上,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几乎内含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山清 普宗朝 李新建 吉春容
[目的]为适应气候变化,充分发挥新疆种植苹果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规避不利气象灾害的影响,科学制定新疆苹果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利用新疆102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以及Arc GIS空间插值技术方法,对影响苹果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年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20℃日数、6—8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合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新疆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及其分布区域的影响。[结果]新疆年平均气温、6—8月平均气温和1月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特点;日最低气温≤-20℃日数空间分布呈现北疆多,南疆少;山区多,平原和盆地少的格局。[结论]近55年,新疆年平均气温、6—8月平均气温和1月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冬季日最低气温≤-20℃日数显著减少,并且上述各要素分别于1979年、1985年和1997年发生了突变。受气候变暖的影响,1997年后较其之前,新疆苹果适宜种植区明显减小,次适宜种植区明显扩大,不适宜种植区也有所减小。气候变暖对新疆苹果种植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弊大于利。因此,各地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其变化情况,调整苹果发展规划和种植区域,并针对制约苹果种植的不利气候条件,采取趋利避害的技术措施,科学应对,促进苹果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