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44)
- 2023(12032)
- 2022(10627)
- 2021(9971)
- 2020(8305)
- 2019(19068)
- 2018(18916)
- 2017(36406)
- 2016(19810)
- 2015(22204)
- 2014(21888)
- 2013(21738)
- 2012(19990)
- 2011(17984)
- 2010(17747)
- 2009(16024)
- 2008(15237)
- 2007(13275)
- 2006(11476)
- 2005(9897)
- 学科
- 济(76337)
- 经济(76253)
- 管理(54765)
- 业(51203)
- 企(42558)
- 企业(42558)
- 方法(37114)
- 数学(32247)
- 数学方法(31859)
- 农(19875)
- 学(19731)
- 中国(19262)
- 财(18521)
- 业经(16733)
- 地方(15117)
- 贸(13686)
- 贸易(13681)
- 农业(13465)
- 易(13266)
- 理论(13136)
- 环境(12832)
- 和(12538)
- 制(12408)
- 技术(12025)
- 务(11709)
- 财务(11648)
- 财务管理(11626)
- 企业财务(11033)
- 划(10805)
- 教育(10427)
- 机构
- 大学(280647)
- 学院(277738)
- 管理(109634)
- 济(105144)
- 经济(102764)
- 研究(96802)
- 理学(96025)
- 理学院(94876)
- 管理学(92952)
- 管理学院(92477)
- 中国(69258)
- 科学(64567)
- 京(60886)
- 所(49946)
- 农(49590)
- 财(46338)
- 研究所(46234)
- 业大(45988)
- 中心(42871)
- 农业(39387)
- 江(39189)
- 北京(38439)
- 财经(38056)
- 范(37153)
- 师范(36706)
- 院(36108)
- 经(34723)
- 州(31884)
- 经济学(30733)
- 技术(30025)
- 基金
- 项目(200844)
- 科学(156572)
- 基金(145574)
- 研究(141729)
- 家(129614)
- 国家(128604)
- 科学基金(109019)
- 社会(86595)
- 社会科(81898)
- 社会科学(81873)
- 省(78189)
- 基金项目(77743)
- 自然(74442)
- 自然科(72682)
- 自然科学(72664)
- 自然科学基金(71324)
- 划(67156)
- 教育(64433)
- 资助(60381)
- 编号(57152)
- 重点(45628)
- 成果(45057)
- 部(43439)
- 发(42622)
- 创(41383)
- 课题(39478)
- 科研(39267)
- 创新(38619)
- 计划(38390)
- 大学(36616)
- 期刊
- 济(110697)
- 经济(110697)
- 研究(79412)
- 学报(50833)
- 中国(49270)
- 科学(45693)
- 农(43871)
- 管理(39029)
- 大学(37221)
- 学学(35101)
- 财(32898)
- 农业(31167)
- 教育(30292)
- 技术(22633)
- 融(19878)
- 金融(19878)
- 业经(18298)
- 经济研究(18177)
- 财经(17495)
- 业(16045)
- 图书(15297)
- 经(14853)
- 科技(14659)
- 问题(14076)
- 资源(13912)
- 业大(13588)
- 理论(13580)
- 版(13215)
- 技术经济(12897)
- 实践(12614)
共检索到392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旺明 蒋冲 喻小勇 崔雪锋
人为热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而释放到大气中的热量,这部分热量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释放到城市冠层和城市边界层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在城市系统中,建筑物、交通运输和人类新陈代谢所释放的热量构成了总的人为热,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清晨和傍晚出现一天中的两大峰值,而冬季和夏季分别是全年中最显著的两个季节。人为热的计算方法通常分为仪器观测法和能源消费清单法,其中能源消费清单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人为热主要通过改变大气的热力学能量方程和水汽方程中的热量和水汽量来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在城市中,人为热是冬季和夜间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会影响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度和增加边界层高度。在全球范围内,人为热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扰动,但对全球增温效应不显著。随着全球能源消费和人口的增加,人为热将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人为因子之一,因此如何观测和估算出一套高精度的人为热数据集极为重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明顺 李欢欢
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雪臣 徐影 毛留喜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事实 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靳英华 周道玮
论文旨在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吉林省平原地区和林区的低、中、高海拔地区生长季水热变化规律,并据此提出各地区作物种植调整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平原地区生长季积温增加和生长季长度延长及初日提前、终日延后的变化最大,种植策略的调整空间最大;林区中、高海拔地区的生长季长度和积温变化大于低海拔地区,三个海拔地区生长季长度的变化主要是生长季终日延后贡献的。以玉米种植为例,平原地区可提前播种时间,延后收获时间,改种晚熟品种代替中晚熟品种;为躲避严重的春旱,其西部地区可延后播种时间,仍然种植中晚熟品种。林区低海拔地区玉米种植以中晚熟品种代替中熟品种,林区中海拔地区用中早熟、中熟品种代替早熟、中早熟品种,林区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发布的《适应差距报告》表明,即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使21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的水平,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依然可能是以往估算(2050年前每年700亿~1 000亿美元)的2~3倍。尽管2012-2013年从公共领域募集的气候适应资金达在230亿~260亿美元,但除非为适应举措找到新的资金来源,否则在2020年后将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必要的措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永彬 白冰 刘昌新 王铮
文章基于生产函数引入气候因子构建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较细的时间尺度,研究了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生育期气候变量,并据此估算了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长期趋势。研究识别出影响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麦和春小麦单产的关键生育期气候变量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同时计算发现气候变化对春玉米、夏玉米和春小麦单产的长期影响趋势显著,1985—2015年间降幅约为1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治芬 严昌荣 张建华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技术 技术评估 适应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韦惠兰 贾志杰
随着"纸上保护区"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保护的有效管理。初步探索了气候变化对有效管理的可能影响,并以经济学的视角,从信息效率、资源配置和激励相容三方面分析了有效管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关键词:
有效管理 气候变化 激励相容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玲
一、发达国家提出边境碳调整的政策考量(一)预防和缓解气候措施导致的本国产业竞争力下降竞争力问题是现阶段气候变化和贸易谈判的核心。理论上,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几乎内含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佳毅 史培军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以及高潮位和风暴潮引起的极值水位导致的海岸洪水对沿海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已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论文梳理了广义和狭义海岸洪水的定义和要素,重点阐述了狭义海岸洪水的组成部分,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以及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透视了未来拟加强的研究方向。建议加强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下多致灾因子耦合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沿海关键地区和关键暴露(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减缓性措施的成本效益评价研究,提高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研究,以及建立多学科间的基础数据共享机制,采用交叉学科手段以便更综合、系统、动态研究海岸带问题,保障沿海地区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风险评估的需要。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Engin Kara Vimal Thakoor 李丽丽 周文龙
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正在演变的两大长期趋势。全球人口在老龄化,而气候变化使得与天气相关的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升,并导致生产力下降。此篇IMF的工作论文分析了这两大趋势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认为,虽然老龄化拉低了实际利率,但气候变化给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带来了上升推力。气候变化的加剧将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主要因素,导致了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债务/GDP比率,从而需要更为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不确定性放大了气候变化效应。未来需要更具智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以应对这些变化。本刊编译此篇文章,以期为读者带来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文茜 陈正洪 陈英英 陈子凡 张雨 鲁静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园林遭受极端气候的风险,利用1991-2020年中国国家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集和2020年中国城市绿地面积数据,基于百分位数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园林受极端气候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受极端低温影响的高风险区域位于我国北部和高海拔地区;极端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域一般发生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城市;强降水高风险区域与我国降雨带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位于华中和华南地区,降水平均值均在30 mm以上;西藏日喀则和那曲市、我国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为大风高风险区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部分区域的城市绿化容易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未来城市园林设计需要结合当地极端气候特点,改善树种种类和种植结构,提升风景园林等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媛 方修琦 徐锬
气候变化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过去几十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时,常规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实际产量的数据拟合出以时间为变量的趋势产量,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的差值即为气候产量。但这种方法在评估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时存在一定缺陷。在常规算法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改进算法,即通过选取基准时段,建立反映气候要素与作物单产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来估计非基准时段内的气候产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气候要素存在趋势性变化的时段。以黑龙江省为例,将改进算法和常规算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改进算法得到的气候产量更能真实地反映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孳孳 阳园燕 唐余学 范莉
本文以水稻抽穗扬花与灌浆结实两个高温敏感期为切入点,确定了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划分轻、中、重度3个等级,利用重庆34个气象站48年(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尤其是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水稻抽穗扬花期,重庆东北部、中部、西南部高温热害较重;灌浆结实期,长江河谷地区高温热害重。
关键词:
高温热害 气候变化 高温热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延晓冬 赵士洞 符淙斌 ShugartH.H 于振良
建立的林窗模型NEWCOP,被证明适合于模拟小兴安岭天然森林的分布、生长和演替,并可用于跟踪现有森林的生长和演替动态。在GISS2xCO2 和GFDL2xCO2 气候变化情景下对现有林分的模拟实验显示: 小兴安岭森林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 尽管森林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明显不同,但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蒙古栎等阔叶树在森林中将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小兴安岭 森林 林窗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