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5)
- 2023(13153)
- 2022(10944)
- 2021(10052)
- 2020(8549)
- 2019(19480)
- 2018(18722)
- 2017(35196)
- 2016(19404)
- 2015(21896)
- 2014(21587)
- 2013(21674)
- 2012(20309)
- 2011(18588)
- 2010(18213)
- 2009(17058)
- 2008(16950)
- 2007(15002)
- 2006(12870)
- 2005(11544)
- 学科
- 济(87006)
- 经济(86926)
- 管理(51786)
- 业(49821)
- 方法(39800)
- 企(37272)
- 企业(37272)
- 数学(36111)
- 数学方法(35864)
- 中国(24256)
- 农(24079)
- 财(19800)
- 贸(19136)
- 贸易(19131)
- 学(19076)
- 易(18673)
- 地方(17675)
- 业经(16682)
- 农业(16113)
- 制(14470)
- 环境(13645)
- 银(12555)
- 银行(12490)
- 融(12379)
- 金融(12377)
- 和(12023)
- 行(11953)
- 务(11577)
- 财务(11561)
- 财务管理(11534)
- 机构
- 大学(291137)
- 学院(288232)
- 济(126552)
- 经济(124402)
- 研究(108338)
- 管理(106308)
- 理学(92802)
- 理学院(91608)
- 管理学(90137)
- 管理学院(89610)
- 中国(80898)
- 科学(69350)
- 京(62127)
- 农(61403)
- 所(57364)
- 研究所(53138)
- 财(52843)
- 农业(49259)
- 业大(49163)
- 中心(48044)
- 财经(43477)
- 江(41018)
- 经济学(40614)
- 经(39837)
- 北京(38893)
- 院(38366)
- 经济学院(36931)
- 范(36793)
- 师范(36287)
- 科学院(34815)
- 基金
- 项目(201100)
- 科学(157677)
- 基金(148992)
- 研究(137527)
- 家(134869)
- 国家(133836)
- 科学基金(111670)
- 社会(90216)
- 社会科(85616)
- 社会科学(85590)
- 基金项目(78836)
- 省(75916)
- 自然(73771)
- 自然科(72081)
- 自然科学(72052)
- 自然科学基金(70825)
- 划(66341)
- 教育(61516)
- 资助(60610)
- 编号(51936)
- 重点(46780)
- 部(45203)
- 发(44483)
- 创(41570)
- 成果(40818)
- 科研(39726)
- 计划(39363)
- 创新(39198)
- 国家社会(39144)
- 教育部(37616)
- 期刊
- 济(130005)
- 经济(130005)
- 研究(80325)
- 学报(55902)
- 农(54593)
- 中国(51916)
- 科学(49177)
- 大学(40086)
- 财(39230)
- 学学(38379)
- 农业(37474)
- 管理(35298)
- 融(23418)
- 金融(23418)
- 经济研究(22921)
- 教育(21767)
- 财经(21647)
- 业(21609)
- 技术(21255)
- 业经(20065)
- 经(18736)
- 问题(18144)
- 贸(16855)
- 版(15542)
- 世界(15303)
- 资源(14838)
- 国际(14654)
- 技术经济(14627)
- 业大(14229)
- 科技(13751)
共检索到412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海舰 薛继亮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将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传统布局和结构以及影响粮食安全,但是同时也给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机遇。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静 王秀清 辛贤
文章运用经典生产函数模型评价1975~2008年间的气候变化分别对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的作物产量影响不同。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升高对一季稻和玉米的产量影响均为正向,而降水量增加对小麦产量影响为负向;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玉米产量影响为负向。此外,在过去34年中,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以正向为主,而对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则以负向为主。
关键词:
粮食作物产量 气候变化 生产函数 中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徐晋涛 张海鹏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变量对中国水稻和小麦单产的影响都存在"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存在最优拐点。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条件将越过最优拐点,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产生明确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气候变化在未来的长期危害将会急剧增大。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水稻单产降低2%~16%、小麦单产降低3%~19%。这意味着,需要及早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气候政策,才能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安全 “反事实”预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馥棠
气候变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王馥棠农业生产直接受制于天气气候变化。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气候变化、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活动温室效应有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趋势,引起了各国政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业龙 陆玉麒 赵俊华 马颖忆 柯文前
文章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1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总体扩大的趋势,但是各尺度差异扩大的程度不同,依次为地带、地级、省级。中国粮食生产在省级与地级尺度上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特征表现得越强。2省级与地级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相关为主,各空间关联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异明显,分布格局上也略有不同。省级与地级尺度热、冷点地区在空间格局上同样存在着局部差异。3大尺度的分析无法详尽地反映小尺度的空间格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在空间分析上能更详尽地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多尺度 中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琨 潘根兴 邹建文 李恋卿 熊正琴 张旭辉 郑金伟
收集整合了中国各省区1949—2006年粮食产量资料,采用减产率指标、减产率浮动性指标、高风险概率指标3个评价指标以及综合性指标进行了气象产量的气候变化减产风险评价,同时采用变异系数对我国各省产量波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华北、西北大部分省份面临严重的气象产量减产风险,且产量稳定性低。华东、华南、西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风险。由于中国农业的重心正在向北方转移,这些影响将严重影响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蔺涛 谢云 刘刚 陈德亮 段兴武
收集1986~2000年黑龙江省79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30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EOF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5年间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但降水变化不显著,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的变化未对粮食产量产生实质影响。15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增大,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1986~1993年北部和西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大于东北部和东南部;1993~2000年东北部和东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北部和西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志豪 唐华俊 李文娟
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背景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农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光温水热等气候资源条件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粮食主产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促进农业生物灾害与农业气象灾害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栽培管理、经营方式、种植制度、结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和适应机制,定量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适应能力,研究提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维 邓祥征 何书金 林英志
利用中国1988、1995、2000和2005年县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气候变化因素、投入要素、自然环境条件变量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域气候变化(主要以1988-2005年间气温、降水变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一定幅度内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动有正向作用。将气温、降水变动的影响分解到不同省份上后,可以发现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气温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加对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部省份的粮食产量提升有利,对其他省区则会产生小幅负面影响。对气温、降水变动分季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譬如春季气温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夏、秋、冬3季的气温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不过其影响的程度与效果各异。春、夏两季降水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王秀芬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通过构建生产潜力模型,利用GIS技术,定量计算了1km×1km栅格和县域尺度中国粮食生产潜力;通过对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状况逐级评判,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结果表明:中国平均光温、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分别具备1倍多、1倍以及近1/3的增长空间。中国县域粮食资源潜力差异显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以及黄土高原地区为县域粮食资源可开发空间较大的区域,西北、黄淮海、四川盆地区为可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
关键词:
生产潜力 资源潜力 栅格 县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玉杰 杨艳昭 封志明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关键词:
农业地理学 粮食生产区域格局 变化 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激宇 刘嘉铭 赵勇 张士云
文章基于2000—2022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分析气候典型特征和博弈交叉效率测度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基础上,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分异。研究发现:(1)淮河流域气候具有年际分布不均与空间异质的典型特征。(2)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交错分布又具显著空间集聚性的特征。(3)年度气候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总体上,年均气温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呈显著负向影响,年日照时长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向影响。(4)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提出应建立健全气候变化预警机制,促进水资源管理极端气候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并加强财政和科技支撑,以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带来的挑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本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域格局变动主要表现: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粮食生产能力逐渐缩减。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丰沛程度、财政支农力度、种粮经济效益比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水平和成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生产集中度 影响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屈宝香 张华 李刚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布局 结构 对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小兰 颜琰
利用200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农村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负向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及其比例,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在机械化相对容易的平原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会被削弱;分区域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中国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小,但对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没有显著影响。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应重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不同区域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稳定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