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88)
2023(12147)
2022(10632)
2021(9964)
2020(8415)
2019(19172)
2018(18951)
2017(36367)
2016(20086)
2015(22303)
2014(21995)
2013(21785)
2012(19883)
2011(17833)
2010(17351)
2009(15693)
2008(15014)
2007(12679)
2006(10794)
2005(9019)
作者
(60711)
(50373)
(50040)
(47421)
(31915)
(24387)
(22501)
(20042)
(19205)
(17675)
(17170)
(16896)
(15920)
(15684)
(15558)
(15458)
(15414)
(15108)
(14340)
(14279)
(12917)
(12257)
(12064)
(11329)
(11329)
(11117)
(11092)
(10990)
(10222)
(10105)
学科
(74317)
经济(74236)
管理(54925)
(52688)
(43197)
企业(43197)
方法(37120)
数学(32493)
数学方法(32159)
(20285)
(19465)
中国(18461)
(18215)
业经(16512)
地方(14731)
(14655)
贸易(14650)
(14216)
农业(13861)
环境(12766)
技术(12521)
(12224)
理论(11968)
(11882)
财务(11823)
财务管理(11808)
(11718)
企业财务(11179)
(10696)
(10038)
机构
大学(281984)
学院(279675)
管理(111624)
(104665)
经济(102441)
理学(98650)
理学院(97453)
研究(95782)
管理学(95534)
管理学院(95059)
中国(67800)
科学(65962)
(60455)
(54848)
业大(50571)
(49872)
研究所(46651)
(44361)
农业(43746)
中心(42271)
(38257)
北京(37703)
财经(37044)
(36455)
师范(35970)
(35270)
(33884)
(31318)
经济学(30294)
技术(29898)
基金
项目(207558)
科学(160908)
基金(150331)
研究(142256)
(135388)
国家(134328)
科学基金(113380)
社会(87596)
社会科(82943)
社会科学(82920)
基金项目(81591)
(81129)
自然(78544)
自然科(76676)
自然科学(76653)
自然科学基金(75263)
(69677)
教育(64172)
资助(61449)
编号(56693)
重点(46912)
(44230)
(43559)
成果(43505)
(43045)
计划(41192)
科研(40971)
创新(40201)
课题(38631)
大学(37324)
期刊
(105804)
经济(105804)
研究(74933)
学报(55663)
科学(48545)
(47982)
中国(46086)
大学(40147)
学学(38327)
管理(37487)
农业(33421)
(31160)
教育(26389)
技术(21279)
(18454)
金融(18454)
业经(18346)
经济研究(17317)
(17186)
财经(16782)
科技(16058)
业大(15610)
(14490)
林业(14297)
资源(14282)
图书(14206)
(14173)
问题(13995)
理论(13276)
技术经济(12634)
共检索到381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泉水  徐德应  阎洪  
本文在油松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自编的专门计算机软件COMPLEX和地理信息系统IDRISI,找出油松的最适分布和极限分布的气候条件,建立油松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的相关模式,并以此模式确定油松的中心分布区和极限分布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s)预测的2030年气候变化结果,预测气候变化对油松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后油松的极限分布区将发生不十分明显地北移,北界东部约向北移1.4个纬度,南界约向北移0.2个纬度;东西界向分布中心有所收缩,气候变化后,油松极限分布面积比当前气候条件下油松极限分布的面积约减少了9.4%;油松分布面积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海拔18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斌,辛晓平,唐华俊,周清波,陈佑启  
依据已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全球变化的趋势和温室气体(特别是CO2) 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我国和世界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分大区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小麦、玉米等影响情况。提出了我国农业对全球气候变化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和措施, 这些对策和措施可分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两部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於琍  李克让  陶波  徐明  
开展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及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分析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气候与植被关系为基础,采用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滞性,模拟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以当前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被地理分布实际发生和潜在的转变情况来定量表达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间的适应关系,评价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1961—1990年),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总体较好,适应性较差的地方主要为森林—灌丛和草地—荒漠的交界处,植被的地理分布已经有所改变,约占5%;在华东地区森林—灌丛过渡带、内蒙古地区的灌丛—草地过渡带以及青藏高原南部的草地生态系统等对气候的适应性也较差,约占35%,这些地区的植被有退化的倾向,植被的地理分布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中国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IPCC-SRES-A2情景2071-2100)的适应性总体较好,84%的植被变化表现为正向的变化,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未来气候条件将有所改善,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可能会有所提高。植被潜在的变化中约79%的植被可以适应未来的气候,但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内蒙古地区及西北的部分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有退化的倾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清华  郭泉水  徐德应  阎洪  
本文在珙桐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和专门计算机软件 生态信息系统GREEN ,找出适宜珙桐分布的气候参数区间 ,并以此确定了珙桐的适宜分布区 ,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s 预测的 2 0 30年气候变化的结果 ,就气候变化对珙桐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 :到 2 0 30年珙桐的适宜分布区将发生改变 ,其中 ,适宜分布区的东界约向西移动 0°1 8′~ 1°1 8′ ,西界东南段约向东移动 0°1 8′~ 1°5 4′ ,北界和南界变化不大 ;2 0 30年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比当前气候条件下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约减少 2 0 %。本...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飞  王健敏  孙宝刚  陈晓鸣  杨子祥  段兆尧  
广泛收集云南松地理分布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制作云南松物种的分布现状图,并根据ClimateChina预测模型确定云南松分布区间的气候参数,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K)、徐文铎湿度指数(HI)、holdridge生物温度(BT)、可能蒸散量(PET)、可能蒸散率(PER)以及单一气候因子如年平均气温(MAT)、1月平均气温(TAV01)、7月平均气温(TAV07)、年降水量(MAP)、>5℃积温(DD5)、>18℃积温(DD18)、极端最高气温(MWMT)、极端最低气温(MCMT)、气温年较差(TD)、年热湿比(AHM)等指标,研究云南松的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世荣  徐德应  王兵  
本文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层的生产力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现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生产力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群落的结构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庆棠  袁嘉祖  陈志泊  
该文根据气候变化以及马尾松和云南松的生物学特性,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模型,应用生态信息系统分别预测了两个树种的地理位移趋势.结果表明:到2050年,马尾松分布区的北界将可能由目前的34°N北移到40°N,海拔上限将可能由目前的800m升高到1130m,总面积可能减少260万hm2.云南松可能北移不显著,但可能有东移趋势,分布区的海拔上限将可能由目前的2800m升高到3077m,总面积可能减少221.77万hm2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今朝  刘健  余坤勇  曾琪  郑文英  艾婧文  上官莎逸  
以三明市主要针叶树种(杉木和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利用树种分布点数据和19个气候环境数据,基于MaxEnt模型模拟现实气候条件下杉木和马尾松在三明市的适宜分布区,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2050和2070年)杉木和马尾松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结果,并运用刀切法确定影响杉木和马尾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精度较高(AUC值均大于0.9),最湿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等温性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杉木和马尾松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西部和中部,面积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夏榕  陈怡歆  陈静飞  朱济友  孙广鹏  韦柳端  张新娜  徐程扬  
【目的】以气候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远郊油松天然林和近郊油松人工林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城市远郊自然生态系统和近郊山地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敏感度的差别。【方法】建立了远郊和近郊油松林的标准年表及差值年表,分别与气候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利用R软件建立年轮指数与气候指标的最优模型;通过4个韧性力指标分析近郊油松径向生长对干旱条件的响应。【结果】(1)两地均呈现气候暖干化现象,其中近郊地区气候暖干化现象更为严重。(2)年表中统计参数均显示,近郊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信息更敏感。(3)远郊油松径向生长与当年及上年秋冬季最低温、上年夏秋季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呈显著正相关;近郊油松径向生长与上年及当年夏季极高温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及当年夏秋两季的SPEI呈显著正相关;近郊油松径向生长与当年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年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且严重干旱事件期间对PDSI变化更敏感。【结论】远郊油松天然林和近郊油松人工林树木径向生长均存在"滞后效应",近郊油松林的树木径向生长受城市化的影响,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更加敏感,更易受到夏季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影响;但是,在不超过承受阈值的前提下,近郊油松人工林树木径向生长可从长期干旱事件中恢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薛燕  周雪梅  王庆莉  边茜  李平兰  张利平  
【目的】为促进块菌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块菌特色优势产业,将块菌产业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有必要开展攀西地区块菌资源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地理分布区划研究。【方法】利用198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建立气象要素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模型,选取与块菌生长密切相关的海拔、降水、温度、植被、土壤等要素值作为指标,利用ArcGIS10.x空间分析模块,计算分析并得到每个指标所确定的块菌适宜性空间分布,运用集优法划分出不同适宜程度的气候区。【结果】攀西地区块菌产量主要影响气候因子为降水,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高温、暴雨等;攀西地区块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1500~2600 m的针阔叶林带和2600 m以下亚高山暗针叶林带,坡度在20~30°的沙壤、壤土、紫色土、石灰土,pH值为6.0~6.5微酸性的环境中,上层乔灌层郁闭度为0.5~0.7,年雨量在700~1600 mm,年均温16.0~23.0℃,土层厚度≥50 cm,旱季、雨季分明;次适宜区海拔在2600~3500 m的针阔叶林带;而不适宜区在海拔3000 m以上的云杉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灌丛带。【结论】该区划图客观反映了攀西地区特殊的气候生态环境是块菌自然生长的优良条件,对块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且气候生态适宜性与地理分布区划相一致,结果与块菌主产区产量分布基本一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文荣  齐力旺  韩有志  
对山西省内华北落叶松天然林调查,得到了41个调查点的生长量、球果、针叶和种子等性状的材料,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单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林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有的性状与经纬度、气候因子呈显著的相关。总的趋势是:随着气候干旱、寒冷、每簇针叶数目越来越多,呈单向渐变群的变异模式,且果鳞数目逐渐增多;年生长量也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之趋势,尤其是胸径生长量与海拔呈显著的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纬度、年均温,1月均温是影响生长量的主要因子:而影响每簇针叶数目变化的主要是7月均温和纬度。同时还筛选出影响变异的主导生态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功  吕全  冯益明  理永霞  王艳丽  张星耀  
【目的】松材线虫病严重破坏我国松林资源,经济损失巨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与蔓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借助气候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预测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研究松材线虫不同地区流行灾变的可能性,准确评估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危害风险,为松材线虫病的检疫及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球气候模式MIROC3.2_hiers的初始场和侧边界值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简称MIROC_Reg CM),模拟得到SRES A1B情景下1971—2100年中国区域气候情景的130年逐年气象数据资料,部分验证和模拟了松材线虫分布的生态地理格局。依据制约松材线虫发生和扩散蔓延的6个关键气象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建荣  张志钧  邓疆  李国松  
在广泛收集云南红豆杉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 ira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徐文铎湿度指数,Penm an可能蒸散、干燥度,Thornthwaite可能蒸散和水分指数,Holdridg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生物温度和可能蒸散率,以及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0℃积温、年降水量和年相对湿度等单一气象因子,研究了云南红豆杉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云南红豆杉垂直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热量指标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找出了影响云南红豆杉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按作用大小的排序是:低温条件>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世林  高润红  高明龙  韩淑敏  张文英  赵静  
【目的】预测不同气候条件下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及迁移,确定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樟子松合理引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200个樟子松分布点和20个环境变量,利用R语言中ENMeval数据包优化最大熵模型(MaxEnt)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当前气候条件下樟子松在中国潜在分布进行模拟,通过Person相关分析和方差膨胀因子分析(VIF)结合预建模结果对环境因子的筛选,综合Jackknife检验和相关系数,分析樟子松主导限制因子,预测樟子松从当前到未来时期(2050s和2100s)的3种气候情景(SSP126、SSP245和SSP585)下适生区变化趋势。【结果】MaxEnt模型受训者工作特征曲线(AUC)都大于0.94,说明模型精度较高,能较好预测樟子松潜在分布;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冷季度平均气温、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最冷月最低气温、温度季节变动系数、最干季度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最高气温,累计贡献率为92.9%;当前气候条件下,樟子松的适宜分布区主要位于中国大兴安岭地区,总适宜区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6.72%;未来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樟子松潜在分布区面积减少,质心向西北高纬度和西南降水量充沛地区迁移。【结论】以年为单位的温度和降水是樟子松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当前樟子松的适生区主要在中国大兴安岭地区,未来樟子松分布区有向现有分布区的西北和西南地区迁移的趋势。图1表7参2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