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8)
- 2023(6818)
- 2022(5703)
- 2021(5159)
- 2020(4279)
- 2019(9454)
- 2018(9041)
- 2017(16768)
- 2016(9484)
- 2015(10154)
- 2014(9646)
- 2013(9592)
- 2012(8994)
- 2011(7933)
- 2010(7622)
- 2009(6880)
- 2008(6565)
- 2007(5441)
- 2006(4738)
- 2005(3804)
- 学科
- 济(38891)
- 经济(38856)
- 业(25252)
- 管理(23722)
- 方法(17005)
- 企(16876)
- 企业(16876)
- 数学(15817)
- 数学方法(15734)
- 农(14198)
- 地方(12220)
- 农业(10161)
- 学(9354)
- 业经(8696)
- 中国(8689)
- 财(8425)
- 贸(8174)
- 贸易(8173)
- 易(7926)
- 环境(7810)
- 技术(6206)
- 地方经济(5867)
- 制(5421)
- 划(5168)
- 产业(4951)
- 务(4749)
- 财务(4748)
- 财务管理(4744)
- 融(4715)
- 金融(4714)
- 机构
- 学院(132089)
- 大学(130297)
- 济(53946)
- 经济(53078)
- 研究(50498)
- 管理(49118)
- 理学(43889)
- 理学院(43267)
- 管理学(42477)
- 管理学院(42262)
- 农(38668)
- 科学(36398)
- 中国(35265)
- 农业(31345)
- 业大(30036)
- 所(27954)
- 京(27192)
- 研究所(26457)
- 江(24371)
- 中心(22845)
- 农业大学(21169)
- 省(20977)
- 财(20599)
- 院(17800)
- 科学院(17714)
- 财经(17199)
- 范(16461)
- 经济学(16321)
- 室(16269)
- 师范(16108)
- 基金
- 项目(103937)
- 科学(81018)
- 基金(76191)
- 家(71223)
- 国家(70673)
- 研究(65560)
- 科学基金(58873)
- 省(44727)
- 社会(43219)
- 自然(41737)
- 基金项目(41704)
- 社会科(40980)
- 社会科学(40968)
- 自然科(40742)
- 自然科学(40726)
- 自然科学基金(39996)
- 划(36063)
- 资助(29715)
- 教育(28248)
- 重点(24448)
- 编号(23643)
- 发(23583)
- 计划(23089)
- 创(21823)
- 部(21761)
- 科技(21321)
- 科研(20761)
- 创新(20601)
- 业(20498)
- 农(19460)
共检索到180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珊珊 王怀清 黄彩婷
利用1961—2011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双季稻产量资料和全球气候模式ECHAM5/MPIOM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2015—210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季稻生长期光、温和水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21世纪以来,生育期≥10℃积温以正距平为主,晚稻生长期日照时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2)分析极端气候事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发现,随着气候变暖,高温逼熟的次数呈明显上升状态,寒露风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3)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模式,并利用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模拟2015—2100年的气候产量,发现2060年以...
关键词:
双季稻 气候变化 产量 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丹 李迎春
【目的】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江西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对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江西省85个气象站54年的气象数据、晚稻生育期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等分析了江西省双季晚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晚稻的增产潜力。【结果】1961-2014年双季晚稻光合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东部高、西部低,光温生产潜力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气候生产潜力呈北部低、南部高特征。近
关键词:
晚稻 气候生产力 增产潜力 气候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卫民 黄国勤 程建峰 刘彬彬
【目的】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探寻高效的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是目前最为迫切的研究内容。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看,实行多熟种植模式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在朝着多熟种植的方向发展。1987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提出能值分析理论来探讨陆地复杂生态系统的功能原理和模拟技术,并将其扩展到人类所参与的生态、环境乃至社会经济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能量投入产出来衡量不同熟制或不同复种方式优劣已为国内外农业工作者重视并广泛应用,有助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论文...
关键词:
双季稻田 复种 轮作 能值 江西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萍 殷剑敏 谢佳杏
基于1994—2013年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结构数据、气象数据和2005—2013年的逐时气温数据,分析了近20年高温逼熟灾害发生的趋势和高温逼熟灾害发生时气温的日变化特征,以早稻成熟期30、32、34、35、36和37℃以上有效积热及累计时长作为高温因子,与千粒重和单产进行相关分析,与减产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94—1999年,研究区域未发生高温逼熟灾害。2000年及以后,除2004年,高温逼熟每年都有发生,且呈现增多增强趋势;2)赣中区域受高温逼熟灾害影响最严重,其次是赣北,赣南影响最小;3)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36或37℃时,每天有3~4h超过这一界限...
关键词:
早稻产量 高温逼熟 逐时气温 有效积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俊 崔海建
为定量评价寒露风对江西省双季晚稻的影响,依据1981—2013年江西省81个常规气象观测站9月1日—10月10日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和1991—2012年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双季晚稻灾害调查资料,研究江西省双季晚稻寒露风影响评估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2010—2013年晚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晚稻寒露风发生期间,降温幅度、过程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对水稻冷害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4个因子同时出现或部分出现异常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冷害。在综合考虑了上述4个因子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寒露风影响评估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其分期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艾治勇 郭夏宇 刘文祥 马国辉 青先国
基于长江中游地区50个气象台站自1960年以来的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1960—2009及1960—1984、1985—2009年3个不同时间段,分温度生长期、早稻生长期、晚稻生长期分别分析了热量、光照、降水等农业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1960—2009年,该地区温度生长期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08℃/10 a、0.09℃/10 a、0.07℃/10 a,≥10℃活动积温的平均增速为66.3℃/10 a,日照时数的平均减速为31.7 h/10 a,降水量的平均增速为3.7 mm/10 a。表现为温度上升、积温增加、温度生长期延长、日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莲莲 朱红根 周曙东
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K突变检验,分析1951~2012年江西省气候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构建"气候-经济"新模型,研究气候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后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未来10a气候因子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过去60多年来气温平均每10a升高0.172℃,而降水的线性倾向不显著;气温突变开始的时间约为1997年,降水的突变趋势不明显;不同阶段气候因素的贡献率及作用方向存在差异,1978~1997年气候因子贡献率为5.97%,其中温度和降水贡献率分别为1.51%、4.46%。1998~2013年气候因子贡献率为8.98%,温度和降水贡献率分别为4.63%、4.35%。物质要素在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岳伟 阮新民 陈金华 王晓东 陈砚涛 伍琼 王珍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界限温度日期变化特征,以安徽省22个双季稻生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早稻安全播种期、移栽期和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及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日数、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安全播种期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显著(P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翁贞林 王雅鹏
文章以江西省619个种稻大户为例,应用Logit模型分析,分析大户水稻"双季改单季"行为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户村域特征、农户家庭资源与生产经营特征及政策与控制认知特征等方面的13种因素对大户"双季改单季"行为选择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红根 周曙东
利用江西省36县346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 Probit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气候变化感知及其适应行为决策的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文化程度、与村民交流频率、来往亲戚数、赶集频率、看电视频率、距离市场远近及气象信息服务等因素能显著影响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而户主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可借款人数、来往亲戚数、赶集频率、看电视频率及气象信息服务等因素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农户采用气候变化适应行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池伟 刘影 李鹏
本文运用近20 a来江西省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水稻种植面积和水稻产量等多源数据,结合GIS技术,探讨了1990-2011年江西省水稻的比较优势和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缺乏效率比较优势,三个比较优势指数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2)江西省市域水稻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总体差距均在缩小,其中水稻规模比较优势表现为"北进东移"态势,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偏低;3)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W"型变化,总体趋势为增加,从空间变化来看,种植面积缩减主要在景德镇和九江,面积减少占变化量的18.18%,上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万江 王绎
水稻生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双季稻复种指数高,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增产的不二选择。然而我国双季稻区正经历巨大的复种变化,大片耕地改种单季稻,降低了单位耕地面积的年产量。本文对我国双季稻区10个省份逐一分析,发现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复种变化程度最大,其主导稻作类型均已变为单季稻,且这4个省份的复种变化是造成全国双季稻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对此,本文对引起4个省份复种巨大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粮产业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城镇化的推进均造成稻农流失、耕地占用,从而造成双季稻比例显著下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爱娟 刘敏 万素琴 刘安国
利用1961~2008年湖北省双季稻区常规气象站资料,统计计算了双季稻产区在早晚稻生长季的降水量、暴雨量、暴雨日数以及洪涝发生次数,揭示了近50a来双季稻区降水及洪涝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湖北省双季稻区在早晚稻生长季的降水量都有弱的增加趋势,尤其是鄂东北局部和江汉平原南部;在水稻抽穗扬花至成熟期间,早稻暴雨量大部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而晚稻则大部为弱减少趋势。早稻生长季内洪涝的发生次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局部地区严重洪涝发生次数加大;晚稻生长季洪涝总次数有略减少趋势,重度以上洪涝发生很少,但呈略增加趋势。
关键词:
湖北 早稻 晚稻 降水 暴雨 洪涝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大宇 陈昭玖 蔡波
利用江西鄱阳湖周边10个县的村级层面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地区水稻种植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的平均降水量对水稻种植模式具有显著的影响,长期平均降水量越多,单季稻种植的比重越低,双季稻种植比重越高。短期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当年水稻种植模式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 种植模式 鄱阳湖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泉 黄国勤
[目的]水稻生产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江西省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稻种植区,其水稻生产具有起源早、历史久,产量高、贡献大,条件优、潜力大等优势特征。[方法]文章以江西省为例,以点带面,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从水稻种植、效益、品牌、资源、水利、施肥、病虫害、机械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江西省水稻生产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并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提出要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体系。[结果]大力推广作物轮作,建立稻田绿色种植制度;控制稻田土壤酸化,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快绿色抗性品种培育,提高品种国际竞争力;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推进绿色品牌建设;加快"一控两减"步伐,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机械绿色低碳化,控制机械化成本。[结论]要努力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水稻绿色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