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2)
- 2023(6997)
- 2022(5739)
- 2021(5188)
- 2020(4363)
- 2019(9245)
- 2018(8829)
- 2017(16474)
- 2016(9058)
- 2015(9897)
- 2014(9528)
- 2013(9324)
- 2012(8699)
- 2011(7680)
- 2010(7429)
- 2009(6780)
- 2008(6509)
- 2007(5574)
- 2006(4553)
- 2005(3915)
- 学科
- 济(33225)
- 经济(33186)
- 管理(23618)
- 业(23573)
- 企(19109)
- 企业(19109)
- 方法(15520)
- 数学(12656)
- 数学方法(12550)
- 农(10072)
- 中国(9437)
- 业经(8973)
- 贸(8967)
- 贸易(8966)
- 学(8880)
- 易(8750)
- 财(8242)
- 农业(7027)
- 产业(6325)
- 地方(5995)
- 技术(5763)
- 环境(5673)
- 和(5562)
- 制(5540)
- 理论(5333)
- 银(5160)
- 银行(5108)
- 融(4989)
- 金融(4988)
- 务(4982)
- 机构
- 学院(129358)
- 大学(128530)
- 济(50683)
- 经济(49800)
- 研究(49023)
- 管理(47089)
- 理学(41774)
- 理学院(41175)
- 管理学(40416)
- 管理学院(40181)
- 中国(34979)
- 科学(33970)
- 农(32652)
- 京(27287)
- 所(26966)
- 农业(26485)
- 业大(25999)
- 研究所(25265)
- 中心(21309)
- 财(20504)
- 江(18310)
- 院(17768)
- 农业大学(17526)
- 财经(17074)
- 北京(16720)
- 范(16553)
- 科学院(16346)
- 师范(16223)
- 经(15718)
- 省(15239)
- 基金
- 项目(97104)
- 科学(75294)
- 基金(71264)
- 家(66678)
- 国家(66105)
- 研究(62471)
- 科学基金(54650)
- 社会(40701)
- 社会科(38622)
- 基金项目(38616)
- 社会科学(38612)
- 自然(38112)
- 省(37924)
- 自然科(37235)
- 自然科学(37220)
- 自然科学基金(36585)
- 划(33139)
- 资助(27575)
- 教育(27546)
- 编号(23183)
- 重点(22665)
- 计划(20954)
- 发(20871)
- 创(20810)
- 部(20472)
- 科研(19411)
- 创新(19374)
- 科技(18828)
- 业(18580)
- 国家社会(17349)
共检索到179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灵恩 李珂 崔家胜 孙琳 张书颖
近年来,气候变化严重威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机理和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解析了气候要素间的相互变化共同作用于文化遗产的机理和过程,并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其趋势,探索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研究认为:(1)各气候要素及其变化作用于文化遗产的机理过程复杂多样;(2)需辩证看待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影响;(3)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有利于切实发挥不同角色的功能和作用。在气候变化加剧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丰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郑艳芬 张朝枝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国际法中关于旅游利用方面的内容,揭示了国际法对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变化趋势。本文认为,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重要转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从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到对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关注;从对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需要的关注到对社区发展与游客精神体验需要的关注;从对待旅游利用被动、消极的态度到主动、积极的态度。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实践远未与国际法接轨,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立法尚处于缺失阶段,因此须完善文化遗产保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旅游 国际法 立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2019年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民日报》重刊了17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序》。在《序》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福建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新思想新观点,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福建文化"根"与"魂"的高度,不断加大对包括福州古厝在内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投入,探索了一条财政有效扶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崔卫华 胡玉坤
作为遗产研究的前沿领域,大型线状文化遗产与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其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从年代、期刊、作者、学科背景、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文献统计分析后发现,国内研究始于2001年,经过近十五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核心刊物群,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学科背景以城市发展规划、文化遗产学为主,表现出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态势;在研究内容上,个案研究数量占51.6%,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瓶颈。通过对国内代表性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大型线状文化遗产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但方 王堃翯 但欢 王刚
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数据库,利用分析软件CiteSpace,梳理了2006年以来中国核心期刊报道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主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副中心的相互合作模式;研究作者是以闵庆文为主展开的合作网络,合作强度较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地研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和产业化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机制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研究;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2006-2008年)、应用阶段(2009—2017年)、扩展阶段(2018年至今)。据此,本文就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发展提出统一学术名称、丰富研究案例、创新产业模式三点建议。研究结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决策管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管理以及开发利用备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黄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敏 潘怡辉
价值评估是城市保护的基石,评估标准的缺失或不规范,直接影响到保护对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也直接影响到保护的成效。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视角,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文化遗产标准中有争议或易疏漏的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六方面的内容,即形态特征的原真性、功能类型的多样性、时间界定的灵活性、地域特征的普遍性、现状特征的完整性、价值演变的规律性,以期对城市遗产价值评估标准的制定有所帮助。
关键词:
城市文化遗产 价值 评估标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黎明
文化遗产有着强烈的生产性本质,这种生产性本质来源于人们物质的创造,而对遗产的认识再利用应该回到符合遗产自身价值的生产法则下。客观的文化需求,催生着当下的遗产热。遗产消费呈现出拜物教情结,加剧了遗产作为商品开发的进程。然而遗产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遗产消费的个性化与精神性需求的本质。同时,作为公共产品而呈现的文化遗产,被视作公共文化消费,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升着日常生活的文化含量,参与着公共文化建设。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生产 消费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章超 何琳
[目的/意义]针对文化遗产语义组织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对我国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过程]采用系统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以调研数据概括为基础,从语义组织方式和知识服务与工具两个方面对文化遗产项目语义组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知识建模、知识抽取和知识挖掘与利用三个维度对文化遗产语义组织关键技术进行剖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数据互操作、领域本体标准化、个性化语义、自动化工具和数据版权是未来文化遗产语义组织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文化遗产 语义组织 本体技术 知识服务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佼佼 郭英之
数字化转型是文化遗产地在新时代兼顾高质量旅游体验创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选择。文章以“数字故宫”为研究案例,整合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引入文化遗产责任量表,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索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多重影响因素,揭示了数字博物馆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国民遗产责任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博物馆的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能够正向影响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数字博物馆的任务-技术匹配度正向影响用户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意愿;第二,数字博物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正向影响其使用意愿;第三,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正向影响其使用行为;第四,数字博物馆用户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正向影响其遗产责任。文章从使用者出发分析了文化遗产地的数字化转型现象,理论上建构和拓展了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模型,验证了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对遗产责任的影响;实践上为遗产旅游地的数字技术建设优化提供对策建议,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国民遗产责任提升提供学术参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关巧玉 罗芬
文化遗产旅游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资源内涵丰富,包括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本文以江西省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为例,试图探讨游客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感知和怀旧心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游客的真实性感知正向影响怀旧心理,其中历史特征真实性感知对历史怀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独特性真实性感知和功能性真实性感知对个人怀旧心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建议: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规划,要注重游客的真实性感知,注重历史资源的开发,并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独特性的设计。
关键词:
文化遗产旅游 真实性感知 怀旧心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