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32)
- 2023(6374)
- 2022(5426)
- 2021(4943)
- 2020(4088)
- 2019(8971)
- 2018(8534)
- 2017(16114)
- 2016(8884)
- 2015(9366)
- 2014(8908)
- 2013(8705)
- 2012(7868)
- 2011(7088)
- 2010(6915)
- 2009(6315)
- 2008(6097)
- 2007(5150)
- 2006(4517)
- 2005(3663)
- 学科
- 济(33269)
- 经济(33229)
- 管理(23914)
- 业(23472)
- 企(17683)
- 企业(17683)
- 方法(16539)
- 数学(13734)
- 数学方法(13641)
- 农(10818)
- 学(8381)
- 财(8370)
- 业经(8149)
- 农业(8054)
- 贸(7533)
- 贸易(7532)
- 易(7344)
- 中国(7266)
- 环境(6246)
- 地方(6140)
- 务(5362)
- 财务(5358)
- 财务管理(5352)
- 技术(5322)
- 企业财务(5120)
- 制(5072)
- 理论(4982)
- 划(4871)
- 产业(4601)
- 银(4300)
- 机构
- 学院(128171)
- 大学(126651)
- 管理(49194)
- 济(48299)
- 经济(47513)
- 研究(44475)
- 理学(44075)
- 理学院(43471)
- 管理学(42610)
- 管理学院(42394)
- 科学(32230)
- 中国(31511)
- 农(31381)
- 京(26219)
- 业大(25514)
- 农业(25230)
- 所(23646)
- 研究所(22313)
- 财(20053)
- 中心(19677)
- 江(17429)
- 范(17328)
- 农业大学(17268)
- 财经(17155)
- 师范(16994)
- 院(15921)
- 北京(15920)
- 经(15784)
- 科学院(14967)
- 省(14826)
- 基金
- 项目(96825)
- 科学(75890)
- 基金(72605)
- 家(67692)
- 国家(67154)
- 研究(60722)
- 科学基金(56375)
- 社会(40505)
- 基金项目(40299)
- 自然(40264)
- 自然科(39343)
- 自然科学(39329)
- 自然科学基金(38674)
- 社会科(38484)
- 社会科学(38474)
- 省(37863)
- 划(32617)
- 资助(28801)
- 教育(26744)
- 重点(22184)
- 编号(21776)
- 发(20890)
- 计划(20716)
- 部(20222)
- 创(19966)
- 科研(19583)
- 创新(18698)
- 科技(18241)
- 业(17944)
- 国家社会(17377)
共检索到167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云云 刘浩龙 刘俊
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北碚和仁寿物候观测站点1973—1996年和2003—2012年18种植物物候观测数据,1987—2014年川渝权威报纸赏花节庆日期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赏花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川渝地区赏花旅游的影响以有利为主,50%的植物赏花季长度显著延长,27.8%的植物赏花季长度显著缩短;中国人偏好的观赏物种中,气候变化对山茶和山桃的赏花旅游活动有利,对紫玉兰不利。温度是影响赏花季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花期前一个月或前三个月温度每升高1℃,赏花季长度大多数延长5.99~7.57天或4.41~11.71天,少数缩短1.99天或2.26~4.99天。50%的赏花旅游活动组织者尚未意识到气候变化影响,没有采取正确适应策略;50%的赏花旅游活动组织者根据温度变化调节节庆日期,科学的方法应为根据物候动态调整赏花节庆日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平芳 周怡心
在花海旅游已成为一种风潮的时代背景下,相关媒体报道和书籍也日益增多,但是对于花海旅游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旅游者赏花行为研究甚为匮乏。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携程旅行网中的网络游记为研究文本,使用内容分析软件ROST CM6分析旅游者赏花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花海旅游的季节性以及游览空间的开敞性,使得旅游者的赏花行为复杂多样,在旅游者性别、赏花线路、赏花时节、赏花地点、赏花动机、景观偏好、感知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行为特征;赏花不仅是注重风景美的观光旅游形式,也是追求身心愉悦的情感体验方式。
关键词:
旅游者 赏花行为 网络游记 内容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春燕 毛端谦 罗青
气候变化与旅游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旅游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对气候变化与旅游相互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旅游 相互影响 进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邢彩盈 张京红 刘少军 张明洁
基于1965—2012年海南5市(县)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构建一个新旅游气候指标,用以定量评估海南各地区的旅游气候资源,并考察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近48 a来各市县理想旅游条件频率以波动下降趋势为主;全年三亚限制旅游的主导因子是风,其余地区是体感温度;除了五指山理想条件频率呈单峰型季节分布外,其余地区为双峰型。2冬季到初春气候变暖对三亚影响不大,但将明显改善其他地区旅游气候条件;除五指山外,气候变暖将使其他地区夏季、初秋旅游条件处于劣势。全年来看气候变暖对海口、三亚与昌江的旅游舒适度弊大于利。3三亚、琼海及昌江夏季、初秋若湿度加大,将有利于提高旅游舒适度,这与降水频次有关;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翁毅 朱竑
从滨海旅游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角度,将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的影响分解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按旅游景观系统和旅游者两个层面进行综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不仅仅是滨海景观组分的增与减,或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简单改变,而是重塑整个滨海旅游资源环境系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未来滨海旅游发展不容乐观,只有重视旅游环境教育,培养和提高不同群体的旅游环境感知,才能真正推动低碳时代的到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续超 顾骏强
旅游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旅游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气候变化不仅影响旅游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游客行为、旅游业运作成本,还通过对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间接作用于旅游业。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影响,然后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外在气候变化对旅游气候资源供给、游客行为影响以及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方面的相关进展,并对目前研究中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我国在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1)加强学科交叉、合作;(2)充分认识区域性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全面把握对旅游业的不利与有利因素;(3)...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旅游业 影响 适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曾瑜皙 钟林生 刘汉初 虞虎
加强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旅游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SCI/SSCI文献数据库,梳理分析国外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定量研究进展。结果显示,30余年来国外主要采用指标方法、需求模型与选择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指标方法是运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资源环境变化等研究,呈现由单项指标转向综合指标的应用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需求模型主要用于天气状况对旅游需求的影响等研究,呈现由时间序列模型转向累计需求模型的应用趋势;21世纪兴起的选择分析主要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行为意愿等研究,呈现由描述统计转向离散选择模型的应用趋势。这些给我国研究的启示是: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上,重点加强累计需求模型在旅游流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加强离散选择模型在旅游市场结构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加强系统科学方法与大数据技术在相关研究中的运用;在研究对象上,丰富中国境内气候敏感型旅游活动的相关研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旅游业 影响 定量研究 国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钟林生 唐承财 成升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旅游业是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和脆弱的产业之一,科学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各种影响,提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简要叙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格局与游客行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体系、旅游效益等5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旅游业 气候变化 影响 适应策略 中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席建超 赵美风 葛全胜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也是最为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文章根据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的气候情景,采用Lars Hein气候—旅游模型,研究气候增温情景对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旅游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与2008年相比,全球气候变化对研究区域年接待游客总量影响较小,但是在旅游流的季节影响分布上,差异较为明显。冬季旅游流基本呈上升趋势,而夏季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建明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但遗憾的是我国的有关研究则远为滞后。为了为我国研究者开展有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在广泛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当前国际上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实践、模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在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区域和研究内容不均衡,一些定量研究模型存在明显缺陷,对极端天气的影响欠思考,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考虑不足等。今后的研究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科间的障碍,提高相关学科的合作研究水平,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更全面考虑因气候转暖引起的环境演变对旅游产生的影响,未来的旅游规划应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因素。
关键词:
气候变化影响 旅游业 研究综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鹏 蔚丹丹 李山
户外体育旅游是户外运动与旅游深度融合,以人们在非惯常的自然环境中,参与徒步、攀岩、露营、骑行、滑雪、水上冲浪等户外运动项目为形式,串联景区景点、度假区的一类旅游活动。作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兴板块,户外体育旅游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增长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席建超 赵美风 吴普 王凯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兴起,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科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划分了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研究阶段,按照"响应—适应—缓解"的系统流程,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旅游者心理与行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影响以及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与适应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归纳了国际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的一些基本特点,以期为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旅游业 影响 热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永德 李世宏 罗芬
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研究是当前旅游气候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对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演变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就国内外旅游业对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议题、旅游业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理论与框架、旅游业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结果分析、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气候变化与旅游者行为模式变化、旅游业减排政策等6个方面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就研究进程、研究理论、研究议题、比较研究等内容进行了国内外对比分析与展望。研究发现,在研究进程上,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理论上,主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通过"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两种方法来计算旅游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研究议题上,多集中于旅游温室气...
关键词:
旅游业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进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大河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2007年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以来,新的观测证据进一步证明,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012年之前的3个连续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都比1850年以来任何一个10年更高,且可能是过去1400年来最热的30年。虽然1998-2012年全球地表增温速率趋缓,但还不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1970年以来海洋在变暖,海洋上层75 m以上的海水温度每10年升温幅度超过0.11℃;1971-2010年地球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93%被海洋吸收。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1993-2010年间高达3.2 mm/年。全球海洋的人为碳库很可能已增加,导致海洋表层水酸化。1971年以来,全球几乎所有冰川、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都在损失。其中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以每10年3.5%~4.1%的速率缩小,同期南极海冰范围以每10年1.2%~1.8%的速率增大。北半球积雪范围在缩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地区的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已在大气和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冻圈退缩、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中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1750年以来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增加的主因,导致20世纪50年代以来50%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其信度超过95%。采用CMIP5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预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增加,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洋上层的温度比1986-2005年间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大洋环流,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0.26~0.82m。冰冻圈将继续变暖。为控制气候变暖,人类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较工业化之前的温升达到2℃,全球年均经济损失将达到收入的0.2%~2.0%,并造成大范围不可逆的影响,导致死亡、疾病、食品安全、内陆洪涝、农村饮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影响人类安全。但如果采取积极行动,2℃的温升目标仍可望达到。为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需全球共同努力减排,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修琦 盛静芬
1951年以来 ,黑龙江省呈明显的变暖趋势 ,1980年代以来增温尤其明显 ,是全国变暖最显著的地区。对比发现 ,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减的阶段性变化与温度变化阶段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但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略滞后于温度变化。198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显著增加 ,特别是北部地区种植面积的显著增加 ,是对1980年代以来显著增温的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