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2)
- 2023(13680)
- 2022(11620)
- 2021(10709)
- 2020(8737)
- 2019(20242)
- 2018(19122)
- 2017(35066)
- 2016(19567)
- 2015(21828)
- 2014(21831)
- 2013(21539)
- 2012(20438)
- 2011(18632)
- 2010(18542)
- 2009(17313)
- 2008(17208)
- 2007(15271)
- 2006(13283)
- 2005(11926)
- 学科
- 济(83938)
- 经济(83855)
- 管理(51657)
- 业(49173)
- 企(37971)
- 企业(37971)
- 方法(36205)
- 数学(32270)
- 数学方法(31958)
- 农(24085)
- 中国(22794)
- 地方(21336)
- 学(20673)
- 财(20085)
- 业经(17399)
- 贸(16973)
- 贸易(16968)
- 易(16445)
- 农业(16442)
- 制(14100)
- 环境(13443)
- 融(12212)
- 金融(12209)
- 和(12074)
- 务(11880)
- 财务(11864)
- 地方经济(11833)
- 银(11832)
- 财务管理(11829)
- 银行(11762)
- 机构
- 大学(285823)
- 学院(284321)
- 济(114408)
- 经济(112045)
- 研究(106655)
- 管理(103214)
- 理学(89371)
- 理学院(88142)
- 管理学(86457)
- 管理学院(85936)
- 中国(78183)
- 科学(71059)
- 农(62333)
- 京(61859)
- 所(57088)
- 研究所(52720)
- 业大(50699)
- 农业(49900)
- 财(49669)
- 中心(48045)
- 江(47764)
- 财经(39633)
- 院(38638)
- 范(38637)
- 师范(38059)
- 北京(38050)
- 经(35996)
- 经济学(34796)
- 州(34319)
- 省(34027)
- 基金
- 项目(199001)
- 科学(154812)
- 基金(143465)
- 研究(136154)
- 家(130146)
- 国家(129070)
- 科学基金(107240)
- 社会(85842)
- 社会科(81212)
- 社会科学(81183)
- 省(79422)
- 基金项目(76501)
- 自然(72266)
- 自然科(70490)
- 自然科学(70462)
- 自然科学基金(69219)
- 划(68239)
- 教育(61942)
- 资助(57563)
- 编号(53508)
- 重点(46763)
- 发(44694)
- 部(43006)
- 成果(42394)
- 创(41274)
- 计划(40248)
- 科研(39381)
- 创新(38713)
- 课题(38435)
- 科技(35802)
- 期刊
- 济(123919)
- 经济(123919)
- 研究(79447)
- 学报(58155)
- 中国(57074)
- 农(55416)
- 科学(49789)
- 大学(41509)
- 学学(39346)
- 财(38181)
- 农业(37506)
- 管理(34922)
- 教育(28342)
- 融(24164)
- 金融(24164)
- 技术(22468)
- 业经(20649)
- 业(20613)
- 经济研究(20595)
- 财经(19250)
- 经(16569)
- 问题(16458)
- 版(16327)
- 业大(15382)
- 资源(15161)
- 贸(14592)
- 科技(14400)
- 技术经济(13762)
- 商业(13234)
- 国际(12897)
共检索到421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娴 陈晓宏 何艳虎 李深林 郑炎辉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及最大日流量变化影响的定量识别问题,以华南湿润区武江流域为例,分别采用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和敏感性系数法,从日和年尺度定量模拟和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最大日流量和径流变化的影响过程及贡献率。结果表明:HIMS模型在武江流域适用性良好,日尺度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西效率系数分别为0.85和0.77,水量平衡误差绝对值分别为3.1%和3.3%;两种方法均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流域年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但贡献率较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年最大日流量的增加,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4%,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则为6%。相较于年均径流量,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爱军 畅建霞 黄强 孙佳宁
【目的】定量分析渭河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为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诊断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变异位置,以径流变异之前时间段为基准期,变异点之后时间段为计算期,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分别在1971、1991年发生变异,1972-1991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14.60%,其中降水、蒸发所占比例分别为24.55%和-9.96%,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85.40%;1992-2005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30.37%(降水占25.00%,蒸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调风 朱西德 王永剑 李红梅 刘彩红
湟水河是西北干旱区重要河流之一,对维持西北干旱区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减少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流域内1966-2010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对湟水河流域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蒸散发量和径流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的下降变幅为0.1亿m3/10a,具有4a、9a和20a的准周期变化,且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气候变化对湟水河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达35.46%,人类活动改变了部分水循环的路径,对径流的减少起主导作用,贡献率为64....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娅 杨世伦
利用1956~2011年的流域气温、降水量、径流量及有关文献所载蒸发量、水库修建、用水量、水土保持等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气温明显上升,且上升速率大于全球平均上升速率;(2)流域平均降水量下降了约1%,年降水量与年均气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3)年径流量随降水量频繁振荡,最大和最小值之比达1.9;(4)太阳净辐射量和风速下降导致流域自然蒸发作用减弱,而水库修建、耗水增多和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则使蒸发作用加强。两方面的影响相互削弱;入海年径流量下降1%;(5)流域内分区间存在差异,北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人类活动的影响居主导地位,径流量下降约15%;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利平 李凌程 夏军 王任超
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定量评估它们的影响是水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论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SWAT水文模型的径流变化定量分离方法评估了气候波动、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三者分别对滦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60—2010年期间,滦河流域的径流深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变异Ⅰ期(1980—1994年)和Ⅱ期(1995—2010年)内,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量都在增加,且人类活动一直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在变异Ⅰ期为负的影响,在变异Ⅱ期为正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粟晓玲 康绍忠 魏晓妹 邢大韦 曹红霞
以渭河流域气温、降水、实测径流量、河川耗水量及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等资料为基础,应用秩次相关法检验分析了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应用回归分析法,以降雨为气象要素,以水土保持、河川径流引水、傍河取水为人类活动要素,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渭河入黄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径流来源区的降雨变化对入黄径流变化的影响不同,其中关中地区的影响最大;与多年平均值相比,20世纪90年代渭河入黄径流减少了29.04亿m3,其中因降雨量减少10.4%而对应的径流量减少了19.81亿m3,占径流减少量的68.2%;水土保持活动、河川耗水、傍河取水激发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以及雨水集蓄等人类活动的变化,引起径流的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窦小东 黄玮 易琦 李蒙 李忠良
为揭示李仙江流域LUCC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基于SWAT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气候要素对流域内径流的影响,并结合RCP4.5、RCP8.5两种气候情景对流域未来径流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1) SWAT模型在李仙江流域径流模拟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用SWAT模型进行流域的径流模拟,率定期的模型参数R~2、Ens分别达到0.74、0.73,验证期的模型参数R~2、Ens分别达到0.63、0.63;(2)单一土地利用情景显示,将农业用地转化为林地或草地,均会导致流域径流量的减少,而将林地转化为草地则会引起流域径流量的增加,农业用地、林地、草地三者对径流增加贡献顺序为农业用地>草地>林地。(3) 2006~2015年间李仙江流域的LUCC引起的月均径流增加幅度小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月均径流减少幅度,李仙江径流的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4)在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情景下,2021~2050年间李仙江流域径流均呈减少趋势,减少的速率分别为3.6和2.15亿m~3/10 a,这与1971~2015年间,流域实测径流减速为6.7亿m~3/10 a的变化趋势一致,但这两种情景下,径流的减少趋势有所降低,分别为1971~2015年减速的53.7%、32.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艳 陈晓宏 王兆礼
以北江流域45年(1956—2000年)内降雨量及主要控制性水文站石角站水文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流域内降雨径流的变化特征,发现降雨系列基本没有变化,而径流系列呈缓慢上升趋势。对径流系数系列进行分析显示,1973年前后径流系数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将1956—1972年做为基准期,利用降雨-径流关系,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径流演变的作用,发现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是造成径流增加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流域内近20年来的水土流失和植被变化情况,进一步说明了流域内下垫面状况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
水文 人类活动 北江流域 径流 下垫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任之 黄河清 余国安 俞荭
作为连接六国的跨境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澜湄)流域的径流变化与流域内各国以及相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深入了解澜湄流域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5年澜湄流域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澜湄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构建了体现澜湄流域特性的SWAT水文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澜湄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年尺度上,澜湄流域径流在旧州站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允景洪站呈显著下降趋势,在万象和上丁站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季节尺度上,各水文站旱、雨季径流变化趋势与年尺度基本一致,旱季径流量变化幅度较小,雨季径流量变化幅度较大。(2)1998—2000年为全流域径流发生突变的集中期,因此将各区域径流的变化期划分为2000年之前和之后两部分。(3)气候变化对澜湄流域径流的影响程度自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则逐渐加大,且人类活动对旱季径流的影响程度大于雨季。本文结果有助于了解澜湄流域水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澜湄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娜 赵巧华 闫桂霞 黄琴
科学估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可以更为合理地规划利用地球水资源。针对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的减少问题,分别采用Mann-Kendall方法和Pettitt检验,对1960~2012年间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时期汉江上游20个地面观测站的降水、气温的年际和年内演化趋势进行了比较,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两个方面分析了入库径流减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弹性模型分别估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度。结果表明:近年来丹江口入库径流的减少主要受春季和秋季径流减少的影响,在春季径流的减少总量中,气候变化的贡献度为67%,人类活动为33%;秋季径流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德娟 莫兴国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显著,但不同流域径流对各气候因子敏感性不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本文以位于半湿润、湿润地区的松花江、子牙河以及西苕溪流域为例,基于Budyko水热平衡经验模型,采用归因分析方法分离了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和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与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2008年,在上述3个流域中,降水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贡献比潜在蒸发大。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各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排序为:温度>风速>水汽压>日照时数,而西苕溪流域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水汽压。在气候要素共同作用下,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平均年径流分别以0.48和1.51 mm a-2的速率减少,而西苕溪流域年径流则以1.42 mm a-2的速率增加。所得结果加深了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机制和程度的认识,可作为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岑思弦 秦宁生 李媛媛
利用金沙江流域的直门达、石鼓、小得石以及屏山4个站的径流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金沙江流域汛期(7月-9月)径流量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汛期金沙江流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直门达站径流量以2~4a时间尺度为主要振荡周期;而石鼓、屏山以及小得石站径流量在197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这种突变主要体现为变率突变,1970年以前振荡周期以2~4a时间尺度为主,1970年以后振荡周期则转变为以8~16a时间尺度为主;当伊朗高原至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上空的西风水汽输送加强(减弱)时,三江源地区的降水增加(减少),有利于金沙江流域源头径流量增加(减少...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径流量 降水 水汽输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梓延 王艳君 苏布达 黄金龙 姜彤
采用经统计降尺度与偏差订正的4种全球气候模式(GFDL-ESM2M,HadGEM2-ES,IPSL-CM5A-LR和MIROC5)1861~2005年的历史气候模拟试验和2006~2018年的RCP4.5情景预估资料,驱动SWAT水文模型,分析了1861~2018年乌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同时,采用1861~2018年4种全球气候模式在工业革命前控制试验(piControl)数据,对比分析了"自然"和"人为+自然"强迫下流域气候及径流变化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1861~2018年乌江流域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03℃/10a;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0.9 mm/10a。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武隆站年平均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20.8 m~3/s/10a;四季平均流量倾向率分别为-10.8、-46.1、-20.1、-5.9 m~3/s/10a,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枯水极值流量倾向率为-7.6 m~3/s/10a,丰水极值流量倾向率为-43.5 m~3/s/10a,下降趋势显著。(2)"自然"强迫控制试验下,1861~2018年乌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则为不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为1.9 mm/10a;年平均流量呈微弱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1 m~3/s/10a;四季平均流量倾向率分别为-1.1、-18.6、11.0、8.9 m~3/s/10a,春季平均流量不显著下降,夏季显著下降,秋季不显著上升,冬季显著上升;枯水极值流量倾向率为2.5 m~3/s/10a,丰水极值流量为-9.5 m~3/s/10a,变化趋势均不显著。(3)相对"自然"强迫序列,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1861~2018年乌江四季平均流量分别减少7.1%、9.7%、8.7%、11.9%;枯水与丰水极值流量分别下降9.3%和5.0%。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自然强迫 乌江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玲飞 王红亚
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径流水资源的影响,该文利用全国469个小流域2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径流量数据,细分不同的气候情景,分析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温度的升高增加的降水超过蒸发的影响,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反而增加;干旱地区径流对气温比对降水的响应更加显著,而在湿润地区径流对降水比对气温的响应更加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400mm~800mm的华北地区,年均径流深对年均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而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内蒙古...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敏感性 回归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彦君 王随继 苏腾
为了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松花江流域不同区段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应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流域内4个不同区段1955-2010年径流量序列进行分析,揭示了径流量在各区段呈现不同的规律。其中江桥以上、江桥—大赉和哈尔滨—佳木斯3个区段各存在3个突变点以及被其分割的4个变化阶段,而大赉—哈尔滨区段只有一个突变点。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在不考虑蒸散的情况下,定量估算了不同阶段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主要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准期(T1)相比,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其中江桥以上、江桥—大赉和哈尔滨—佳木斯3个区段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在T2、T3、T4(1998-2010年)3个阶段分别为75%、95%和80%;而降水的影响程度分别为25%、5%和20%;大赉—哈尔滨区段T2时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分别为25%和75%;主要与不同区段人口变动和水利工程修建这两项人类活动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