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04)
- 2023(4773)
- 2022(3908)
- 2021(3949)
- 2020(3136)
- 2019(7368)
- 2018(6918)
- 2017(12804)
- 2016(6683)
- 2015(7663)
- 2014(7279)
- 2013(7425)
- 2012(7091)
- 2011(6718)
- 2010(6375)
- 2009(5890)
- 2008(5680)
- 2007(4654)
- 2006(4120)
- 2005(3776)
- 学科
- 济(33292)
- 经济(33266)
- 方法(14514)
- 数学(13754)
- 数学方法(13700)
- 管理(13298)
- 中国(12716)
- 业(12347)
- 贸(9034)
- 贸易(9029)
- 易(8877)
- 农(8200)
- 企(7593)
- 企业(7593)
- 学(6401)
- 环境(5737)
- 关系(5460)
- 制(5369)
- 农业(5348)
- 出(5308)
- 财(5272)
- 发(5093)
- 银(5087)
- 银行(5074)
- 行(5021)
- 融(4932)
- 金融(4931)
- 业经(4913)
- 地方(4899)
- 口(4306)
- 机构
- 大学(102248)
- 学院(98205)
- 济(51773)
- 经济(51136)
- 研究(44380)
- 中国(34546)
- 管理(33450)
- 理学(29028)
- 理学院(28522)
- 管理学(28163)
- 管理学院(27977)
- 科学(25606)
- 京(23544)
- 所(22598)
- 研究所(21005)
- 财(20428)
- 经济学(18431)
- 中心(18196)
- 财经(17073)
- 经济学院(16669)
- 农(16231)
- 院(16149)
- 经(15974)
- 北京(15540)
- 科学院(14779)
- 范(13761)
- 师范(13675)
- 财经大学(12984)
- 业大(12925)
- 研究中心(12783)
- 基金
- 项目(69485)
- 科学(56514)
- 基金(55457)
- 家(50434)
- 国家(50166)
- 研究(48280)
- 科学基金(41972)
- 社会(34310)
- 社会科(32757)
- 社会科学(32753)
- 基金项目(29129)
- 自然(26631)
- 自然科(26064)
- 自然科学(26058)
- 自然科学基金(25612)
- 资助(22596)
- 省(21457)
- 教育(20900)
- 划(20695)
- 中国(18345)
- 部(17478)
- 重点(16502)
- 国家社会(16439)
- 编号(16254)
- 发(15362)
- 教育部(14859)
- 创(13863)
- 重大(13463)
- 人文(13333)
- 科研(13319)
共检索到146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秀广 李纪生 霍学喜
基于1984—2012年中国苹果生产及气候面板数据,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考察了苹果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趋势,指出近三十年来,中国苹果主产区出现了由东向西、向西北黄土高原及新疆地区迁移的现象,且随着气温变暖,各省苹果种植边界逐渐北移。利用基于蛛网模型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苹果生产空间布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温对苹果生产布局的变迁有正的影响,而日照时数和受灾面积则呈负的影响;苹果生产存在显著的正空间溢出效应;非农机会、比较收益、技术进步和政策等因素对生产布局也有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秀广 陈晓楠 郑少锋
以中国的渤海湾和黄土高原等两大苹果主产区为例,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1992—2012年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指标衡量的气候变化对苹果单产及单产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日照时数减少均有利于苹果单产增加,气温每升高1℃,单产将增加2.38%~2.89%;降水量每减少10mm,单产将增加2.07%~5.43%;日照时数每减少10h,单产将增加1.01%~1.33%;气候因素主要通过与地区的交互作用影响苹果单产,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两地区苹果单产影响为负,气温对单产的影响为正,且气候因素对黄土高原区比对环渤海地区的影响力度更强。不同因素对苹果单产增长的贡献具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白秀广 陈晓楠 霍学喜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1992—2012年气候变化对中国两大苹果主产区单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均有利于苹果单产增加,日照时数主要通过与地区的交互影响苹果单产,日照时数增加对黄土高原区苹果单产有正向影响,对环渤海地区有负向影响。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在环渤海地区贡献分别为-81.7%、-16.73%和23.22%,而在黄土高原区分别为7.51%、-24.29%和-79.65%。最后,苹果单产增长的来源与地区有关,环渤海地区主要依赖于投入要素的增长,而黄土高原区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技术进步对单产和全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天军 蔡起华 朱玉春
本文利用2007~2009年陕西省6个苹果生产基地县210户果农的微观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苹果主产区苹果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和降雨量减少均对苹果生长产生了正向影响。温度每上升1℃,苹果户均年产量增加7.56%~11.26%;降雨量每增加10毫米,苹果户均年产量减少8.33%~14.17%。影响苹果产量的不同因素对苹果户均年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差异较大,气候因子贡献率为3.15%,主要投入要素贡献率达53.31%;主要投入要素对苹果户均年产量的有利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土地、化肥、劳动、农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天军 范英
30多年来中国苹果生产的区域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在区域之间呈现出由环渤海湾、黄土高原、黄河故道、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主产区逐步调整为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主产区的格局。另一方面,在区域内部呈现出"西移北扩"的特征。为了进一步弄清中国苹果主产区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本文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1988—2009年影响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主产区苹果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自然灾害、非农就业机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技术进步、市场消费需求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对苹果生产布局有显著影响,但是由于区域差异,各因素对两大区域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丹 于法稳
文章考虑了各省较长时间段内的粮食总产量并划分出粮食主产区以反映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生产的全貌,并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内的气候变化特点及趋势,以便为将来进一步评价气候变化对粮食主产区内粮食产量的影响奠定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欣 吴绍洪 戴尔阜 张雪艳 康相武 潘韬
以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PRECIS模型发展的B2情景数据为驱动,运用分布式VIC水文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情景模拟。通过2001—2030年对照期与1981—2000年基准期水资源量对比表明:水稻主产区整体水资源量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呈下降趋势;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稻主产区的28个二级流域的水资源变化量幅度在-48.5~269.1 mm之间,相对变化率在-6.1%~29.6%之间。沿海的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闽江流域、韩江流域、闽东、粤东及台湾沿海诸河流域、东江流域水资源量增多明显;粤桂琼沿海诸河流域、元江—红河流域、黄河上游干流区间、嘉陵江流域和淮河干流水资源量...
关键词:
气候变化影响 VIC 水资源 水稻主产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复宏 霍明 宋晓丽 王洪煜
本文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苹果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别测度了中国苹果7个主产省份2000—2014年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运用莫兰指数分析了环境全要生产率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表明:考虑环境因素的苹果经济效率值明显低于未考虑环境因素的指标值。近年来中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呈现出空间负相关性,河北、辽宁的苹果产业发展与环境不够协调,而山东、陕西、甘肃的苹果产业发展与环境较为协调,不同省份的苹果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样本期内的时空变迁较为明显。该研究为评价中国苹果优势产区并提升其"两型农业"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复宏 霍明 宋晓丽 王洪煜
本文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苹果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别测度了中国苹果7个主产省份2000—2014年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运用莫兰指数分析了环境全要生产率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表明:考虑环境因素的苹果经济效率值明显低于未考虑环境因素的指标值。近年来中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呈现出空间负相关性,河北、辽宁的苹果产业发展与环境不够协调,而山东、陕西、甘肃的苹果产业发展与环境较为协调,不同省份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博 李青 陈红梅
气候对农户的影响存在于以农户为中心的两阶段价值链(生产和产后环节)中,农户收入是气候直接影响和农户为规避气候风险调整生产经营行为的结果。基于阿克苏地区2011~2014年316户枣农微观面板数据,在RicaRdian模型理论基础上提出气候-两阶段影响模型,运用考虑气候影响的随机系数模型,构建全要素适应性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表明:4~8月生长期和9~10月成熟期气温升高对农户增加收入有利,但农户对极端高温的适应能力不足;4~8月主产区降水增加对农户的影响利大于弊,9~10月成熟期降水增加使农户不可避免陷入由气候导致的市场风险;生产阶段气温升高使肥料的产出弹性下降,降水增加使肥料的产出弹性上升,农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朝静 李谷成 范丽霞 高雪
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84-2014年15个省份的水稻投入产出及气象数据,探讨了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并系统考察了气候因素对水稻单产的非线性及区域差异性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一方面,水稻生育期降水增加对水稻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但其对不同地区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同时,降水变化的二次项对水稻单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各区域来看,水稻全生育期降水增加对西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正,而对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负。另一方面,水稻全生育期内气温升高对水稻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且气温变化与水稻单产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从各区域来看,气温升高对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负,而对东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正。
关键词:
水稻 气候变化 单产 C-D生产函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亚军 姚顺波 霍学喜
本文利用中国10个苹果主产省份2001—2009年苹果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HMB指数方法对苹果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动进行分解分析,明确各指数的时序变动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苹果生产的HMB指数及其分解的各指数的变动原因做出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中国苹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TFP)HMB指数在此期间出现波动且呈总体小幅增长的趋势;技术进步效率指数的影响最大,但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减弱;规模效率低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等手段来改善苹果生产效率水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华春 王英杰
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是该领域科技活动的重要保障。以2007—2020年期间212份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央科技政策文件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共词和聚类方法,分析不同时期适应性科技政策主题聚焦点演进和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应用推广”“资金保障”“监测应急能力发展规划”“水利科技发展支持”等主题发生了明显的政策逻辑变迁。整体来看,适应性科技政策呈现密切结合国家气候适应战略演进而深化发展的特点,未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应进一步引导适应技术科研方向,助力气候适应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财政、信息等资源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聪颖 畅倩 霍学喜
采用GIS技术与重心理论及2005—2015年苹果生产数据,分析中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土地产出率、生产集中度与产地集中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及重心移动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中国苹果生产区域变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苹果生产已形成河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四川9省为主的地域分布格局;中国苹果生产重心"西移"特征明显,但"北扩"有待观察;苹果生产布局是温度、降雨量、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以及种植业内部比较收益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区域内苹果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政策含义是,应该依托苹果生产区域变迁规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注重发挥技术进步与资源禀赋的双重作用,优化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