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5)
- 2023(13297)
- 2022(11605)
- 2021(10779)
- 2020(8947)
- 2019(20647)
- 2018(20527)
- 2017(40402)
- 2016(21745)
- 2015(24552)
- 2014(24446)
- 2013(24496)
- 2012(22413)
- 2011(20238)
- 2010(20129)
- 2009(18574)
- 2008(17947)
- 2007(16022)
- 2006(14175)
- 2005(12221)
- 学科
- 济(94857)
- 经济(94748)
- 业(68077)
- 管理(59431)
- 农(50691)
- 企(46716)
- 企业(46716)
- 方法(43713)
- 数学(38396)
- 数学方法(38079)
- 农业(33753)
- 业经(25354)
- 中国(24616)
- 财(20947)
- 地方(19376)
- 学(18370)
- 制(16486)
- 贸(16145)
- 贸易(16138)
- 易(15622)
- 技术(14282)
- 发(13729)
- 理论(13702)
- 环境(13071)
- 策(12893)
- 和(12771)
- 务(12682)
- 财务(12622)
- 财务管理(12595)
- 农业经济(12551)
- 机构
- 学院(314366)
- 大学(313456)
- 管理(129118)
- 济(128225)
- 经济(125643)
- 理学(113599)
- 理学院(112429)
- 管理学(110679)
- 管理学院(110122)
- 研究(101389)
- 中国(75774)
- 农(67044)
- 京(65200)
- 科学(62607)
- 财(55079)
- 业大(52760)
- 农业(51248)
- 所(49983)
- 中心(47062)
- 研究所(45622)
- 财经(45311)
- 江(44868)
- 经(41572)
- 范(41092)
- 师范(40760)
- 北京(40412)
- 经济学(37701)
- 州(36250)
- 院(35868)
- 经济管理(35844)
- 基金
- 项目(219823)
- 科学(173934)
- 研究(162955)
- 基金(160930)
- 家(138990)
- 国家(137758)
- 科学基金(119369)
- 社会(104203)
- 社会科(98341)
- 社会科学(98317)
- 基金项目(86368)
- 省(85847)
- 自然(76779)
- 自然科(74979)
- 自然科学(74962)
- 自然科学基金(73655)
- 教育(73370)
- 划(70968)
- 编号(67311)
- 资助(65468)
- 成果(53762)
- 部(49225)
- 重点(47999)
- 发(46825)
- 创(45460)
- 课题(44738)
- 国家社会(42667)
- 创新(42200)
- 教育部(42189)
- 人文(41899)
- 期刊
- 济(140966)
- 经济(140966)
- 研究(88469)
- 农(69303)
- 中国(59093)
- 学报(50311)
- 农业(47252)
- 科学(47013)
- 管理(42279)
- 大学(39324)
- 财(38638)
- 学学(37379)
- 教育(31654)
- 业经(28836)
- 融(27752)
- 金融(27752)
- 技术(25448)
- 财经(21678)
- 业(21280)
- 经济研究(19961)
- 问题(19907)
- 经(18339)
- 版(16706)
- 技术经济(15368)
- 科技(15267)
- 理论(15260)
- 农业经济(15077)
- 图书(14818)
- 农村(14685)
- 村(14685)
共检索到447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芸 赵燕
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及其对农民择业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是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经济社会现象。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民间组织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选择,其影响途径主要依靠信息共享、声誉机制、关系型就业与风险分担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非农就业的效用水平,进而产生就业的分化。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定量研究证实了民间组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之后,民间组织网络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大大提高。同时,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群体中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与获取能力的大幅提高,民间组织具有的这种影响会随之弱化甚至消失。
关键词:
民间组织 非农就业 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修梅 易法敏
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与2015—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匹配,运用OLS方法和Probit模型系统考察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机制检验表明,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提升的作用主要源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深化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和社会资本拓展效应;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与个体异质性,与东部地区、未婚、老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相比,电子商务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已婚、青壮年、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更大;针对特定群体农村妇女的分析结果显示,电子商务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村妇女的非农就业质量。以上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稳就业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卫东 王术坤 刘敏 仇焕广
本文基于甘、藏、青、新及内蒙古五省份牧户调查数据,分析2007—2018年中国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并揭示非农就业的减畜效应。结果表明,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逐渐提升,但其远低于中国农区的平均水平。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同时,男性非农就业的参与率要明显高于女性。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显著降低了牧民养殖规模,并且主要减少了价格波动风险更小畜种的养殖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地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要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女性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比男性非农就业更突出。本研究能够为中国牧区劳动力就业、生态保护以及畜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养殖规模 牧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韩悦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会提高7.9%,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对于男性、中青年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和人力资本渠道是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受雇型就业,互联网使用对自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用互联网不仅具有工资溢价效应,而且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因此显著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蒋乃华 卞智勇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以社会网络为载体的社会性资源,可能会促进劳动力就业信息的传播,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本文利用江苏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增加对家庭劳动力非农从业的时间有正向效应,是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动力视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乔俊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现象,市场化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本文定量分析了1983—2009年市场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显著正相关,劳动力负担的消费支出与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分别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推力、拉力因素,正规教育程度不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俪娜 罗必良 胡新艳 张同龙
地权稳定性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利用广东省雷州市祖宗地现象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土地调整频次低和地块持有期限长为特征的祖宗地,相较于普遍的家庭承包地,所引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更高,且该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这意味着,祖宗地现象为稳定地权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典命题提供了新证据。基于此,在现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下,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加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对保持和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非农就业 农村劳动力 祖宗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鹭 王雨林 刘胜林 傅新红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和夏普利值分解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在汉族行政村的作用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差异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的影响在汉族行政村更高。因此,为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流转,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鹭 王雨林 刘胜林 傅新红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和夏普利值分解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在汉族行政村的作用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差异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的影响在汉族行政村更高。因此,为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流转,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程名望 黄甜甜 刘雅娟
粮食安全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产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量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和区域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和粮食安全政策,将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供给安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安萍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目前中国农民收入状态看,问题不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而是农民收入结构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改进思路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非农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同龙 张俪娜 张林秀
本文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劳动力跟踪调查数据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和不同行业间的就业调整过程,本文研究表明,这一调整主要是通过新劳动力进入非农就业、原有劳动力退出非农就业,而不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平滑的就业转换来实现的。进一步,本文实证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年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量是影响就业转换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分别呈稳健的U型和倒U型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市场 就业调整 就业转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