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54)
2023(4385)
2022(3536)
2021(3219)
2020(2880)
2019(6569)
2018(6173)
2017(12819)
2016(6694)
2015(7148)
2014(7069)
2013(7071)
2012(6391)
2011(5728)
2010(5701)
2009(5609)
2008(5870)
2007(5339)
2006(4647)
2005(4496)
作者
(18038)
(15190)
(14808)
(14290)
(9720)
(7262)
(6765)
(5653)
(5637)
(5334)
(5101)
(4996)
(4764)
(4746)
(4726)
(4680)
(4499)
(4440)
(4432)
(4109)
(3802)
(3471)
(3447)
(3436)
(3391)
(3390)
(3312)
(3022)
(2991)
(2978)
学科
(32535)
经济(32495)
(28465)
(23601)
企业(23601)
管理(23508)
方法(19079)
数学(17939)
数学方法(17876)
(13528)
(10864)
财务(10864)
财务管理(10851)
(10804)
保险(10713)
企业财务(10611)
(8016)
中国(7982)
(7461)
银行(7460)
(7205)
金融(7205)
(7020)
(6313)
(5264)
贸易(5263)
业经(5225)
(5163)
(5144)
市场(5112)
机构
大学(98594)
学院(96888)
(48284)
经济(47536)
管理(41987)
理学(36230)
理学院(35984)
管理学(35592)
管理学院(35410)
(27577)
研究(26598)
中国(26282)
财经(22224)
(20453)
(18290)
财经大学(17256)
经济学(16163)
经济学院(14939)
(14755)
金融(14530)
中心(13390)
(13381)
商学(13322)
商学院(13210)
(12217)
科学(12076)
北京(11676)
经济管理(10999)
(10892)
业大(10756)
基金
项目(61303)
科学(50349)
基金(49449)
研究(43222)
(41864)
国家(41570)
科学基金(37762)
社会(31312)
社会科(30051)
社会科学(30041)
基金项目(26085)
自然(24828)
自然科(24390)
自然科学(24383)
自然科学基金(24016)
资助(21546)
(21125)
教育(19575)
(18030)
编号(15852)
(15170)
教育部(13941)
国家社会(13842)
人文(13752)
重点(12846)
(12555)
(12552)
科研(12255)
大学(12194)
(11862)
期刊
(45172)
经济(45172)
研究(31792)
(22637)
(18762)
金融(18762)
管理(15118)
中国(13065)
财经(11650)
学报(10893)
科学(10504)
(9681)
大学(9083)
学学(8990)
理论(8594)
经济研究(8133)
(8080)
实践(7899)
(7899)
财会(6496)
价格(6458)
(6211)
技术(6163)
问题(6051)
统计(5994)
国际(5948)
业经(5410)
技术经济(5370)
(5354)
会计(5228)
共检索到143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武龙  
声誉对于风险投资的后续融资具有重要意义,而IPO是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和建立声誉机会,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可能干预IPO过程和价格。以A股1 040家IPO公司为样本,通过分析风投参与对IPO首日收益及其价格的影响,研究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行为。在以往学者指出我国风险投资整体上存在声誉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主要存在于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我国民营风投通过炒作新股上市首日价格获得高额IPO首日收益赚取声誉,而不是以发行折价为代价获得声誉。文章深化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声誉效应的相关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武龙  
声誉对于风险投资的后续融资具有重要意义,而IPO是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和建立声誉机会,因此风险投资机构可能干预IPO过程和价格。以A股1 040家IPO公司为样本,通过分析风投参与对IPO首日收益及其价格的影响,研究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行为。在以往学者指出我国风险投资整体上存在声誉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主要存在于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我国民营风投通过炒作新股上市首日价格获得高额IPO首日收益赚取声誉,而不是以发行折价为代价获得声誉。文章深化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声誉效应的相关研究,并为规范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何顶  罗炜  
本文以我国2007-2015年证监会立案调查事件为样本,研究当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涉嫌违规,同一风险投资所支持的其他上市公司(即关联公司)的股价是否会被"传染"。实证结果表明,有风投背景的上市公司在立案公告日有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约-8%),并且这种负面反应会通过共同的风险投资链条"传染"给关联公司(约-1.2%)。我们还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越高,风险投资对涉嫌违规企业参与度越高,则立案调查事件对风险投资的声誉损害越严重,市场对关联上市公司的惩罚也越严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宋献中  胡珺  李四海  
本文从企业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情绪两个角度探讨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形成机理,并以2009-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信息效应和声誉保险效应两条路径考察了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降低了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对影响路径的分析发现,社会责任信息同时通过信息效应和声誉保险效应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但声誉保险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仍成立。拓展分析表明,自愿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对于应规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约束作用更强,且上述关系在企业违规这一特定情境下仍成立。本文不仅丰富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形成机理的理解和分析范式,为股价崩盘风险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经验支持,对于深入理解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宋献中  胡珺  李四海  
本文从企业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情绪两个角度探讨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形成机理,并以2009-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信息效应和声誉保险效应两条路径考察了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降低了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对影响路径的分析发现,社会责任信息同时通过信息效应和声誉保险效应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但声誉保险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仍成立。拓展分析表明,自愿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对于应规披露,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璨  陈仕华  曹伟  
现有关于股价崩盘成因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操纵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对负面消息的隐藏是导致股价崩盘的重要原因。本文延续信息操纵与股价崩盘的理论分析框架,从隐藏负面消息的对立面——夸大正面消息出发,提出夸大正面消息同样会导致股价崩盘。具体来讲,本文使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互联网+"相关信息,研究了"互联网+"信息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披露的"互联网+"信息越多,股价崩盘风险越高,支持了"互联网+"信息披露的策略性炒作假说。同时,企业的资源获取动机、市值管理动机及宏观层面的炒作环境强化了"互联网+"信息披露的股价崩盘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信息披露的股价崩盘效应仅存在于夸大披露的情况下,但企业信息环境的改善会弱化上述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夸大正面消息也是导致股价崩盘的理论推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俊涛  
确定新股发行价格的基础主要依赖于发行公司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审计机构所发表审计意见的可信赖程度与承销风险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发行规模等因素之后,我国承销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声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田利辉  叶瑶  黄福广  
风险基金存在着有限存续期,风险投资机构不断需要再融资。再融资的成功与否有赖于风投机构的声誉高低。在我国,由于市盈率高但核准不易,是否曾经成功推动所投资企业在我国沪深股市上市是其声誉的重要来源。我们分析505家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发现声誉能够抑制企业IPO抑价,有助于风投机构再融资。这种声誉效应对年轻的风投机构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声誉和顺利再融资,年轻风投机构更倾向于投资成熟企业、缩短投资期限和减少投资轮次,以期所投资的企业早日上市。声誉效应带来了投资行为的异化,减少了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关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逢明  田萌  
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方法 ,对 1 995 - 2 0 0 0年中国股票市场的“年报炒作”现象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 :1 995 - 1 996年中国股市仅存在对部分股票的年报炒作现象 ;在 1 997- 1 998年 ,这一现象扩大到整个市场 ;但从 1 999- 2 0 0 0年的趋势来看 ,这一现象趋于消失。中国股票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其原因是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投资者更加理性、市场热点转移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薛超凯1,党兴华1,任宗强2  
从私募通数据库搜集2000-2015年相关数据,研究风险投资机构(简称VC)声誉对其投资决策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声誉越高的VC越有可能投资高风险的新兴行业;在投资新兴行业时,声誉越高的VC越可能采取联合投资、后期投资等降低风险的策略;声誉会使VC产生追求更高绩效和保持原有绩效的双重压力;行业合法化会增强声誉对VC投资新兴行业的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小杰  沈维涛  
选取我国2002~2009年间5 780个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案例作为样本,检验了风险投资机构声誉、联合投资对其成功退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02~2009年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成功退出率(即投资项目最终IPO的比率)为23.44%,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越高,则其成功退出的可能性越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联合投资会降低风险投资机构声誉和成功退出关系的敏感性,这可能是因为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具有更多的机制来影响其投资绩效。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俊  陈汉文  
本文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独特的价格上限管制为背景,对作为市场信息中介的审计师声誉价值的建立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初步考察。发现审计师声誉机制有助于降低抑价折扣,改善新股定价效率,并且高声誉审计师在新股发行过程中也确实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信号价值主要体现在低于价格上限定价的样本中,而在达到价格上限的样本中,最高限价管制明显削弱了审计师声誉机制的信号价值。因此,我国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激励性价格上限管制有其合理性,较大程度上能够促使市场中介机构的声誉价值得以显现,并开始在改善市场信息环境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宁悦   栗鹏妍  
券商背景风险投资兼具承销商和风险投资双重身份,在新股发行定价和资本市场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选取2009—2020年我国A股市场创业板和科创板94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券商背景风险投资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以及承销商和风险投资声誉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券商背景风险投资会正向影响IPO抑价,但高声誉的承销商和风险投资机构对这种正向影响具有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券商背景风险投资的投资强度越高,IPO抑价越严重;券商背景风险投资的进入阶段越早,IPO抑价越严重。因此,券商背景风险投资应注重长期声誉的积累,发挥双重认证作用;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券商背景风险投资的监管力度,明确相关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违法成本,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小杰  
以我国1998-2015年风险投资机构3547个基金募集事件为样本,实证研究风险投资声誉对于基金募集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投资机构的产权性质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声誉对投资机构的年度募资规模、募资次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产权性质具有调节作用,政府背景弱化了声誉与募资规模及次数之间关系的敏感性,风险投资声誉是政府背景的一种替代机制。本文为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的"逐名"动机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小杰  
通过CVSource数据库收集我国1998—2015年募集完成的4 320只基金的相关数据,构建OLS模型,并采用分样本和交乘项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声誉对基金募集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风险投资声誉越高,则其能够募集到的基金金额越多;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及投资机构的产权性质会影响声誉与募资规模之间的关系,有限合伙制强化了关系的敏感性,而政府背景弱化了其敏感性。对募资活动其他因素的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声誉越高,则风险投资基金的募资时限越短,超额募资的比例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