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00)
2023(13548)
2022(11377)
2021(10336)
2020(8811)
2019(20006)
2018(19444)
2017(38150)
2016(19980)
2015(21809)
2014(21364)
2013(20974)
2012(18895)
2011(16954)
2010(16974)
2009(15303)
2008(14443)
2007(12293)
2006(10781)
2005(9398)
作者
(55724)
(46829)
(46717)
(44303)
(29808)
(22362)
(21225)
(18219)
(17861)
(16338)
(16274)
(15919)
(14861)
(14493)
(14480)
(14476)
(13886)
(13520)
(13445)
(13429)
(11648)
(11298)
(11230)
(10867)
(10589)
(10454)
(10155)
(9640)
(9296)
(9108)
学科
(100715)
经济(100625)
管理(54169)
(51455)
(41658)
企业(41658)
方法(41231)
数学(36937)
数学方法(36476)
(22229)
地方(21492)
中国(21225)
(20106)
(19902)
业经(18995)
农业(15411)
(13969)
地方经济(13853)
环境(13802)
(13758)
贸易(13752)
(13269)
理论(12535)
(12520)
(12324)
财务(12286)
财务管理(12263)
(11894)
金融(11892)
企业财务(11661)
机构
大学(281724)
学院(281279)
(125451)
经济(123259)
管理(109321)
研究(95923)
理学(95761)
理学院(94648)
管理学(92906)
管理学院(92366)
中国(70502)
科学(58231)
(56746)
(54109)
(46921)
(45074)
财经(44456)
中心(44040)
研究所(43257)
业大(41620)
(40624)
(40453)
经济学(40289)
(36609)
师范(36219)
经济学院(36155)
农业(35284)
(34683)
北京(34361)
财经大学(33278)
基金
项目(198611)
科学(159316)
基金(148584)
研究(141851)
(130457)
国家(129460)
科学基金(112348)
社会(94330)
社会科(89623)
社会科学(89598)
基金项目(79186)
(76429)
自然(72928)
自然科(71323)
自然科学(71305)
自然科学基金(70046)
教育(65172)
(64890)
资助(59207)
编号(54669)
重点(45516)
(44410)
(43418)
成果(42820)
(41617)
国家社会(40533)
创新(39062)
科研(38637)
教育部(38519)
人文(37394)
期刊
(134350)
经济(134350)
研究(80702)
中国(46966)
学报(43614)
科学(41675)
(41235)
管理(39828)
(39332)
大学(33891)
学学(32490)
农业(26865)
技术(24942)
教育(23033)
经济研究(23030)
财经(22351)
(21663)
金融(21663)
业经(19900)
(19399)
问题(17510)
技术经济(15024)
统计(14598)
(13715)
资源(13358)
(13203)
(12987)
(12595)
商业(12388)
世界(12318)
共检索到399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郭玉晶  宋林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劳动力、资本和科技投入等要素的配置,而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文章从供给侧视角研究了1992-2014年民营经济增长的要素配置效率及其时空演变轨迹。结论如下:从时间角度看,民营经济增长表现为资本与技术双驱动特征,且资本与技术呈现动态"螺旋式"交替状态,劳动驱动强度在2008年后有所上升;在空间分布上,民营经济增长空间重心偏向东南地区,资本重心在近年来开始转向中部地区,劳动力重心偏向东部地区,技术重心偏向东南地区;在区域范围内,各区域民营经济增长类型均以资本驱动型为主,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优势并未显现,东北经济区民营经济增长整体效应最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于江波  王晓芳  
借鉴重力模型以及LMDI指数分解模型,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模式确定后20年间经济增长的驱动强度进行动态分解。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资本和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作用力呈现动态螺旋交替状态,劳动力要素作用力有限;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越靠近沿海区域,技术要素的驱动力越强,资本次之,沿海地区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桂春  史庆斌  王泽宇  郭可蒙  胡伟  
为明确海洋经济增长及其驱动要素的时空差异,文章借鉴经济增长理论和相关研究,构建海洋经济增长驱动要素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借助集对分析法计算各驱动要素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15年海洋经济增长驱动要素贡献度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逐年上升,海洋经济增长变化存在空间差异。②资本要素始终是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资源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减弱,除2006—2009年外,结构要素和创新要素均推动海洋经济增长,但前者在整体影响结构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制度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量保持正负交替演变的态势。③不同驱动要素对各省和各类型区的海洋经济增长贡献量存在空间差异。创新、结构和制度要素分别对落后增长区、积极增长区和问题增长区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资本和资源要素对落后增长区的贡献度最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芳  于江波  
该文使用重力模型和平均结构变动度测量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中国1978-2012年产业结构变动的轨迹进行甄别,并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的视角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轨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空间维度中,第一产业产值重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呈无规律的转移迹象;第二产业产值重心尽管出现回流现象,但总体向西部移动;第三产业产值重心总体上呈现"Z"形动态转移轨迹。引起产业产值动态转移的是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结果。在时间维度中,经济总量比重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劳动力要素由第一产业大量流向第三产业,资本要素分别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并且资本要素流向第三产业的速度快于流向第二产业的速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晓芳  胡冰  
通过从供给侧视角研究扩展的索罗模型、变异系数及重力模型对我国近20年要素变化趋势及各区域要素的差异化进行跟踪研究。结论认为:(1)资本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技术和劳动要素则作用有限,制度要素是减小经济增长阻力的关键。(2)区内各要素投入差异长期存在,但资本及制度要素的区间差异缩小,东部地区已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型。除技术和劳动要素外,其余要素均不同程度的向内陆转移。(3)制度要素受技术与人力资本要素的牵引,表现出向东部地区逐步转移的过程。从沿海到内陆,其差异与经济增长轨迹由背离趋于一致,而技术要素则呈相反特征。故我国应通过平衡区内要素差异、加速区间要素流动,提高创新要素贡献度三方面进行调整...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宏志  卢平  
基于SBM-UndeSiraBle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3~2013年间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尤其是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两方面深度剖析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成因,得出能源低效率普遍存在、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等重要结论。此外,将非绿色发展视角下的能源效率测度与之对比,再次论证了"波特假说"的有效性,肯定了绿色发展理论的生命力,为绿色经济下能源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益助力。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贺京同  何蕾  
基于国民经济全行业的视角,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了2002—2013年间,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行业间要素配置对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劳动力的行业配置可以解释劳动生产率提升的18.4%;相反,资本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结构负利",资本配置效应可以解释资本生产率下降的77.4%;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而言,劳动结构效应持续为正,而资本结构效应则以负值为主;2008年以来,资本结构效应的严重下滑,解释了TFP增速下降的近50%,且年均降低GDP增长率的7.5%。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婧  纪志耿  张红扬  
我国长期存在要素配置扭曲,具体表现为资本要素配置扭曲、土地要素配置扭曲、劳动要素配置扭曲和能源要素配置扭曲。这对劳动力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是资本要素向国有企业集中导致国有部门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二是土地要素向非农产业集中导致失地农民问题更加严峻;三是劳动要素向低薪酬领域集中导致民工荒问题时隐时现;四是能源要素向重化工业集中导致能源替代劳动的强度增大。对此,我国必须理顺资本使用价格、工业用地价格、能源使用价格,使经济增长模式真正由资本驱动和资源驱动转变到技术驱动和劳动力驱动上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志才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的动态性和路径选择性构建模型,测算无劳动力、资本错配下的收入差距,并且实证研究要素错配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实际状态相比,无要素错配状态下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小,意味着要素错配恶化了地区间收入差距;要素错配加剧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如2016年由于要素错配的存在,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效应提高20.5%,且整体上引起经济增长缺口达到4.6%;较高的收入差距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均消费均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而要素错配又加剧这种阻碍效应,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其恒  李俊青  刘鹏飞  
本文在一个"资源重新配置型"分析框架下研究了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机制,我们的分析框架可以较好地描述中国诸多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解构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经济学逻辑,帮助我们理解制度质量在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强调了增长背后的两种主要推动力,一是短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要素重新配置的增长动力,影响这种动力的主要因素是金融约束。一个国家可以在没有制度质量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完成要素重新配置型的经济增长。二是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国家基础能力发展的增长动力,任何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国家基础能力的提升,制度质量是国家基础能力构建的核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文革  贾卫萍  
从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出发,构建包含数据要素的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框架,采用二阶泰勒展开对多要素CES生产函数进行近似表达,根据Solow的核算方法进行经济增长率分解,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偏向性要素配置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理论研究发现:有两种方法可以判定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要素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1)要素效率(投入)增长率变化与要素效率水平或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是否一致。若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方向一致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若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方向相反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当方向一致时,可以通过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大小选择适宜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方向推动经济增长;当方向不一致时,无论选择何种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方向都会抑制经济增长。(2)是否偏向效率高或禀赋丰裕的要素。对技术进步偏向而言,技术进步偏向效率相对高或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对要素配置偏向而言,当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时,要素配置偏向效率相对高或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当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时,要素配置偏向效率相对低或禀赋相对稀缺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为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选择技术进步偏向效率高的要素;同时,要素配置向高效率要素倾斜,最终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效率水平相匹配,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于博  尹凤  
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内涵在于提高要素在企业层面的配置效率,而企业对资本要素配置效率的"能动性治理"不仅一直存在,而且还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关联。为揭示微观治理过程的存在性及其与宏观政策的协同性,本文以2003-2013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企业通过商业信用再配置来优化资本要素配置的逻辑及其强度特征,并探讨货币政策调控影响商业信用再配置水平的微观机理和传导路径。实证发现,企业存在商业信用再配置行为,这意味着资本要素确实会经企业这一微观载体进行再分配和再平衡;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弱化内部现金流对商业信用再配置的替代效应,实现了对再配置水平的提升。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企业供给侧治理及其与宏观...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安胜  许佳贤  吴俊媛  苏时鹏  
基于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和分析了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年际间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但推动各年度增长的关键力量均是技术进步;在四大地区中,只有东北地区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他三个地区均增长,且增长动力相似;由于技术效率提升乏力,超过40%的省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逸敏  
经济增长通常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获得,它们的交互作用影响着经济增长的全过程。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关键是确保经济的有效增长必须建立在生产率特别是金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上,切实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琰  尤飞  肖琴  周振亚  
为推动海南省突破农业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和固定弹性系数法,测算2006—2019年海南省及省内各市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要素贡献率,研究其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发现:在时间序列上,海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科技要素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方式总体处于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科技进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变阶段;在空间分布上,省内各市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总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地域分布不均衡,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的地区仍依赖大量物质要素投入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配置优化与人才队伍培养等3个方面对推动海南省农业科技进步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