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5)
- 2023(10463)
- 2022(7824)
- 2021(6956)
- 2020(5857)
- 2019(12779)
- 2018(12569)
- 2017(24847)
- 2016(12971)
- 2015(14403)
- 2014(14265)
- 2013(13850)
- 2012(12079)
- 2011(10436)
- 2010(10843)
- 2009(10838)
- 2008(10083)
- 2007(9326)
- 2006(8327)
- 2005(8072)
- 学科
- 业(74301)
- 企(70118)
- 企业(70118)
- 济(60603)
- 经济(60530)
- 管理(54170)
- 业经(28070)
- 融(25516)
- 金融(25516)
- 财(23095)
- 方法(22870)
- 银(22839)
- 银行(22834)
- 中国(22684)
- 行(22236)
- 农(22040)
- 务(19154)
- 财务(19129)
- 财务管理(19118)
- 企业财务(18153)
- 农业(17144)
- 制(16503)
- 技术(15365)
- 数学(15343)
- 数学方法(15290)
- 策(13440)
- 体(13278)
- 理论(12943)
- 地方(12527)
- 划(11978)
- 机构
- 学院(185393)
- 大学(176328)
- 济(83711)
- 经济(82294)
- 管理(76482)
- 理学(64791)
- 理学院(64299)
- 管理学(63644)
- 管理学院(63319)
- 研究(54123)
- 中国(51999)
- 财(41204)
- 京(35775)
- 财经(32424)
- 江(29363)
- 经(29327)
- 农(29049)
- 科学(28501)
- 中心(27235)
- 经济学(25878)
- 所(25812)
- 州(23818)
- 财经大学(23743)
- 商学(23566)
- 经济学院(23505)
- 商学院(23359)
- 业大(23286)
- 研究所(22761)
- 农业(22473)
- 北京(22146)
- 基金
- 项目(114575)
- 科学(92964)
- 研究(88810)
- 基金(84493)
- 家(70649)
- 国家(69886)
- 科学基金(63159)
- 社会(59824)
- 社会科(56901)
- 社会科学(56889)
- 省(46829)
- 基金项目(44649)
- 教育(39043)
- 自然(38108)
- 自然科(37321)
- 自然科学(37315)
- 自然科学基金(36749)
- 划(36292)
- 编号(35926)
- 资助(33040)
- 业(30707)
- 创(28155)
- 成果(27876)
- 发(26134)
- 创新(25287)
- 重点(25283)
- 国家社会(24994)
- 部(24913)
- 制(24646)
- 课题(24049)
共检索到289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凡
本文以2007—2018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家族的沪深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民营企业初始产权获取方式并将其划分为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以及不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系统考察了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所具有的身份认同问题对其金融化决策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从事金融化行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更大以及金融投资收益占比更高。截面分析表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对金融化决策的正向影响在主业业绩较差、经营风险较大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所导致的金融化行为以房地产投资为主,并导致了过度金融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经济后果领域的相关文献,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家精神以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凡
本文以2007—2018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家族的沪深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民营企业初始产权获取方式并将其划分为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以及不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系统考察了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所具有的身份认同问题对其金融化决策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从事金融化行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更大以及金融投资收益占比更高。截面分析表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对金融化决策的正向影响在主业业绩较差、经营风险较大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所导致的金融化行为以房地产投资为主,并导致了过度金融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经济后果领域的相关文献,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家精神以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黄伟 鲁春义 王旸
基于第十次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民营企业金融化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民营企业金融化行为部分源于正常的跨行业套利,但在经营成本上升压力下,资金短缺的小微民营企业显著增加了金融化投资的概率和规模,而银行信贷紧缩则加剧了上述状况。小微民营企业在面临经营成本上升压力时显著增加了民间借贷,这减少了其从事金融化投资的概率和规模;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有助于抑制小微民营企业在面临经营成本上升时进行金融化投资的概率和规模;以上情形在大中民营企业中并不存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推进地区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进程,只有在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基础上,才能有效扭转企业的脱实向虚行为。
关键词:
金融化 经营成本 信贷约束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孙华平 张旭
民营企业经过一定程度的金融化,可以改善其投资环境,让金融资源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此为金融化的蓄水池效应;同时,民营企业金融化也可能对实业投资造成挤出效应。本文以沪深两市的非金融类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金融化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化加剧了民营企业投资非效率程度;而对于过度投资的民营企业来说,金融化改善了其投资非效率情况。此外,对于投资不足的民营企业来说,实业投资改善了其投资非效率程度;对外直接投资在金融化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效率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政府应为民营企业提高实业投资回报率提供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一方面要让金融化服务于其主营业务发展,提高投资效率;另一方面,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要防范金融化对出口、对外投资与跨国并购等行为产生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民营企业 金融化 投资效率 对外直接投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泽将 罗进辉 李雪
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和制度问题,深刻地影响着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2003~2012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家族的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手工搜集并整理了样本企业的初始产权获取方式,将其划分为具有严重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和不具有严重身份认同问题的创业型民营企业,重点考察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实证分析发现,由于企业合法身份认同不足问题容易引致企业产权和个人财富面临潜在的法律安全风险,身份认同问题显著降低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而且这一负向影响关系在《国有资产法》颁布之后显著减弱。上述研究结论在经过PSM倾向得分匹配、Heckman两阶段回归以及Placebo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身份认同问题促进了以慈善捐赠活动衡量的民营企业非生产性活动。此外,本文还发现具有严重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市场价值更低。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关于民营企业风险承担行为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对如何更好地鼓励和发扬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施建军 陈辉宇 童霞
文章结合中国各省市金融制度环境,以沪深两市A股民营企业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在不同金融制度效率下的民营企业政治关系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影响的企业负债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民营企业高管政治身份会显著提高企业价值和负债水平;而金融制度环境对高管政治身份与企业价值间关系的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企业位于金融制度环境指数较高的地区,政高管治身份与企业价值、负债水平的正向相关关系会被显著削弱。文章将金融制度环境、高管政治身份、企业负债水平连接起来,对政府优化转轨时期的金融制度环境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民营
关键词:
高管政治身份 企业价值 金融制度环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施建军 陈辉宇 童霞
文章结合中国各省市金融制度环境,以沪深两市A股民营企业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在不同金融制度效率下的民营企业政治关系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影响的企业负债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民营企业高管政治身份会显著提高企业价值和负债水平;而金融制度环境对高管政治身份与企业价值间关系的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企业位于金融制度环境指数较高的地区,政高管治身份与企业价值、负债水平的正向相关关系会被显著削弱。文章将金融制度环境、高管政治身份、企业负债水平连接起来,对政府优化转轨时期的金融制度环境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民营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
高管政治身份 企业价值 金融制度环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施建军 陈辉宇 童霞
文章结合中国各省市金融制度环境,以沪深两市A股民营企业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在不同金融制度效率下的民营企业政治关系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影响的企业负债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民营企业高管政治身份会显著提高企业价值和负债水平;而金融制度环境对高管政治身份与企业价值间关系的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企业位于金融制度环境指数较高的地区,政高管治身份与企业价值、负债水平的正向相关关系会被显著削弱。文章将金融制度环境、高管政治身份、企业负债水平连接起来,对政府优化转轨时期的金融制度环境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民营
关键词:
高管政治身份 企业价值 金融制度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程婧 陶益清 臧日宏
利用2013—2021年我国A股民营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控制权转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控制权转移到其他民营企业,可显著降低金融资产占比、提高货币资金占比,即对企业投机动机产生抑制作用、对“蓄水池”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东部地区、实际控制权大的民营企业,控制权转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更加明显;两职合一民营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对金融资产占比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两职分离民营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对货币资金占比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民营企业间的控制权转移可通过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提高实体投资效率、整合产业链供应链渠道对企业金融化发挥作用;控制权转移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仅在短期有效,在长期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控制权转移 企业金融化 民营企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明 罗灵
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金融化影响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A股上市民营公司的数据,在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民营企业生产率变动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金融化对民营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现阶段民营企业金融化显著提升了生产率,金融化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大企业规模等渠道,促进民营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加之目前民营企业金融化水平不高,故过度金融化所带来的反向影响机制并没有出现。另外,融资成本成为民营企业生产率提升的束缚,民营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并没有成为推动生产率提升的动力。
关键词:
民营企业 金融化 生产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明 罗灵
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金融化影响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A股上市民营公司的数据,在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民营企业生产率变动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金融化对民营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现阶段民营企业金融化显著提升了生产率,金融化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大企业规模等渠道,促进民营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加之目前民营企业金融化水平不高,故过度金融化所带来的反向影响机制并没有出现。另外,融资成本成为民营企业生产率提升的束缚,民营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并没有成为推动生产率提升的动力。
关键词:
民营企业 金融化 生产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军 杨秋萍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聪 林桂军 王巍
在经济下行阶段,金融业市场化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出口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使用市场化指数和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业市场化对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1)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化对民营企业的出口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而金融业竞争对出口作用不显著;(2)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化可以显著促进"双高企业"(生产和经营生产环节融资依赖度均高的民营企业)的出口参与度和出口强度,而金融业竞争的作用基本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向,改善信贷资金配置可以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出口。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熊琪 张永艳 何晓斌
民营企业广泛吸纳社会就业,但民营企业的一些雇佣行为饱受诟病,主要体现在拖欠工资、劳动强度过高,以及缺乏基本福利保障等。实际上,不同的民营企业在雇佣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别。民营企业家是企业决策机制的中心,他们的社会身份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雇佣行为,但是,现有研究很少从民营企业家社会身份出发解释这种差异。本文利用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民营企业家社会身份(包括政治身份、政党身份和商业身份)对其雇佣行为(雇佣规模、员工薪酬水平和基本福利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拥有社会身份的民营企业家,其企业的员工数量和员工薪酬水平更高;拥有政党身份和商业身份的民营企业家,其企业的基本福利水平更高;拥有或未拥有政治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