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14)
- 2023(10740)
- 2022(9133)
- 2021(8363)
- 2020(7265)
- 2019(16654)
- 2018(16228)
- 2017(31816)
- 2016(17534)
- 2015(19925)
- 2014(20037)
- 2013(19921)
- 2012(18371)
- 2011(16613)
- 2010(16737)
- 2009(15895)
- 2008(16357)
- 2007(14960)
- 2006(13037)
- 2005(12030)
- 学科
- 济(73083)
- 经济(72961)
- 管理(62502)
- 业(59228)
- 企(51866)
- 企业(51866)
- 方法(35007)
- 数学(30818)
- 数学方法(30590)
- 财(28338)
- 制(20380)
- 务(19489)
- 财务(19459)
- 财务管理(19419)
- 农(19128)
- 企业财务(18602)
- 中国(17536)
- 业经(16349)
- 体(14253)
- 学(13220)
- 贸(12982)
- 贸易(12977)
- 银(12647)
- 易(12627)
- 银行(12621)
- 农业(11991)
- 行(11873)
- 融(11808)
- 金融(11804)
- 体制(11802)
- 机构
- 大学(259105)
- 学院(257329)
- 济(109282)
- 经济(107053)
- 管理(100355)
- 理学(86403)
- 理学院(85500)
- 管理学(84286)
- 管理学院(83790)
- 研究(83159)
- 中国(65274)
- 财(56595)
- 京(53353)
- 科学(48338)
- 财经(44210)
- 所(42037)
- 农(41583)
- 经(40036)
- 江(39457)
- 中心(38867)
- 研究所(37573)
- 业大(36487)
- 经济学(34647)
- 北京(33391)
- 财经大学(32900)
- 农业(32591)
- 经济学院(31465)
- 范(30622)
- 州(30548)
- 师范(30306)
- 基金
- 项目(166721)
- 科学(131994)
- 基金(123179)
- 研究(121863)
- 家(106532)
- 国家(105678)
- 科学基金(91092)
- 社会(79551)
- 社会科(75445)
- 社会科学(75423)
- 基金项目(65395)
- 省(64280)
- 自然(58140)
- 自然科(56779)
- 自然科学(56762)
- 教育(56575)
- 自然科学基金(55800)
- 划(54128)
- 资助(50075)
- 编号(48674)
- 成果(40500)
- 部(38716)
- 重点(37714)
- 制(35920)
- 创(34875)
- 发(34362)
- 教育部(33691)
- 国家社会(33271)
- 课题(33267)
- 创新(32760)
- 期刊
- 济(119797)
- 经济(119797)
- 研究(75831)
- 中国(49686)
- 财(48912)
- 学报(39398)
- 农(37670)
- 管理(37413)
- 科学(35857)
- 大学(30339)
- 学学(28830)
- 融(26145)
- 金融(26145)
- 农业(24577)
- 财经(23072)
- 教育(22616)
- 技术(20997)
- 经(19660)
- 经济研究(19058)
- 业经(18540)
- 问题(16150)
- 财会(13882)
- 业(13685)
- 贸(13215)
- 版(12960)
- 技术经济(12822)
- 会计(12745)
- 理论(12709)
- 商业(11344)
- 统计(11273)
共检索到383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武立东 张云 何力武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2002-2004年的面板数据,针对民营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集团治理现象,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集团治理的各因素对终极控制人行为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在集团治理条件下,随着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的增加,终极控制人采取具有侵占效应的行为的激励越强。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对这一影响起到调节作用,其中,股权结构中的内部股东集团比例增加会强化侵占效应的激励;董事会结构中外部董事比例的增加会抑制终极控制人的侵占效应行为。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在对民营上市公司集团治理结构加强监管的同时,正确认识外部董事的作用、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并完善内部机制能够取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玲芳 朱晓明
本文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截至2003年底的数据,考查了董事会治理机制与所有权、控制权之间的交互影响,及董事会组成的不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董事会中控股股东所占比例是公司治理水平的一个表征,当董事会大部分席位由控股家族控制时,公司治理环境较差,以"侵占效应"为主,导致公司价值降低。本文最后还提出改善董事会治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董事会 侵占效应 企业价值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冉茂盛 李文洲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且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这一现实背景,本文重点考察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对企业债务融资和大股东债务资金侵占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并以沪深A股家族上市公司2008-2011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验了政治关联及其与外部治理环境的交互效应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较大的家族企业,其得到债务融资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政治关联有助于债务资金的取得;从债务融资的动机看,家族企业的负债行为不是为发挥债务的治理效应,而是为控制更多的资源,以为其资金侵占提供便利;尽管来自制度层面的约束会抑制终极控制人资金侵占的行为,但政府行政干...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滕晓梅 祝婧然 周倩倩
本文以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股权质押行为占比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为研究样本,从房地产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角度出发,对最终控制人股权质押行为产生的弱化激励效应和强化侵占效应进行初步验证,再以嵌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房地产行业中最终控制人的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的侵占效应明显,当质押比例较高时,这种对公司价值的侵占也会随之强化。而在私人控股的企业中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的侵占效应比国有控股企业更为明显。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肖成民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股权结构安排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具有利益侵占效应,即非流通股股东因无法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而追求高额现金股利。非流通股股东较低的初始投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其对高额现金股利的偏好。但相对来说,现金股利只是一种较弱的利益侵占方式,并且现金股利支付将增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难度,因此,证监会将现金股利支付作为再融资门槛的重要参数有其合理性。
关键词:
现金股利 利益侵占 再融资门槛 股利管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烨
利用2002~2003年我国A股市场数据,从上市公司至其最终控制人之间股权控制链的视角,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与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随着股权控制链的增长而趋于严重,这种情况在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也就是说,相对于国有控股股东,非国有最终控制人有更强的激励通过建立较长的控制链,达到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目的。其政策含义是,治理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应关注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及其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的控制权结构。
关键词:
最终控制人 股权控制链 资金侵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田中禾 孙权
基于新公司代理理论,本文在理论综述、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思想,研究了流动资产比率等不同指标与最终控制人基于财产侵占动机对资产存在方式的偏好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最终控制人为了方便其财产侵占行为,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即资产的存在方式具有偏好,流动资产更利于最终控制人实施其财产侵占行为;最终控制人财产侵占可能性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红 杨凌霄
金字塔股权结构广泛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之中,并以其复杂的结构降低公司透明度,隐藏终极股东身份,发挥放大控制权的杠杆效应,加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文以2008年至2010年我国大宗股权转让事件为样本研究金字塔结构与终极股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字塔形态特征和内部权力结构对终极股东利益侵占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对大股东的监管势在必行。
关键词:
金字塔股权结构 利益侵占 控制权私人收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纪映红
一、终极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掏空"也叫隧道挖掘,是指终极控制人通过隐蔽的渠道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行为。在很多时候,"掏空"也被称作是终极控制人的利益转移。在金字塔持股条件下,终极控制人以较少的现金流量权取得了更多的控制权,使得其有能力和动机对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掠夺和侵占,同时对上市公司采取"掏空"行为,从而导致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方召 符建华 尹龙
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对中小投资者利益进行侵占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采用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关联交易规模的角度实证检验了股权制衡因素和外部投资者法律保护对于控股股东侵占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制衡程度越高,控股股东的侵占水平会越低;但是法律保护和股权制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两者对于控股股东侵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如果同步提高的话,可能会削弱股权制衡对于控股股东侵占的限制作用。
关键词:
控股股东 股权制衡 法律保护 关联交易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吕长江 肖成民
本文以少数所有权控制结构(controlling minority structure)形成的最终控制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LSV模型的扩展,分析最终控制人在什么条件下会实施侵占少数股东利益的经济行为。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相对所有权和相对投资收益率是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与否以及利益侵占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模型的分析结论与已有公司治理经验研究的发现一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晖
家族企业中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是否更为严重?文章以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量化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更为严重,而股权制衡对抑制大股东侵占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丁新娅
本文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特征对债务筹资影响的分析后发现,在我国民营金字塔股权结构上市公司中,当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时,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越高,集团控制上市公司以及非创始家族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分别显著高于非集团控制上市公司和创始家族上市公司,是否指定管理者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没有明显差别。
关键词:
民营上市公司 终极控制人 债务筹资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满四
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常用的治理机制及治理效应的分析,我们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各种治理机制无论对净资产收益率还是财务综合绩效,都没有太大的解释力,但对托宾Q值却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即使是就托宾Q值而言,股东会议、独立董事规模、两职设置、高管人员薪酬等内部治理机制也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内部治理机制中的第一大股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民营上市公司 治理机制 治理效应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霞 王化成
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为控制性股东侵占外部人利益提供了动机和便利,这类公司存在更大的代理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机制是加强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通过拓展LLSV对债权人法律保护的评价体系,可以发现我国债权人法律保护正在逐步加强。以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状态衡量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高低,实证研究发现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公司有更低的银行负债增长率、更高的利息支付成本,说明随着债权人法律保护的加强,银行能够对控制性股东利用债务进行利益侵占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总体偏低的银行长期负债率和高代理成本公司偏高的负债存量,也反映了我国债权人法律保护当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