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2)
- 2023(12595)
- 2022(10923)
- 2021(10159)
- 2020(8838)
- 2019(20038)
- 2018(19816)
- 2017(39112)
- 2016(21680)
- 2015(24451)
- 2014(24517)
- 2013(24252)
- 2012(22696)
- 2011(20425)
- 2010(20714)
- 2009(19649)
- 2008(20310)
- 2007(18540)
- 2006(16387)
- 2005(15133)
- 学科
- 济(83253)
- 经济(83122)
- 管理(75525)
- 业(73857)
- 企(64240)
- 企业(64240)
- 方法(37346)
- 财(37202)
- 数学(32779)
- 数学方法(32436)
- 务(26346)
- 财务(26304)
- 财务管理(26250)
- 企业财务(25121)
- 制(23942)
- 农(23521)
- 中国(21498)
- 业经(18604)
- 学(16605)
- 银(16274)
- 银行(16245)
- 贸(16217)
- 贸易(16208)
- 易(15789)
- 体(15715)
- 行(15266)
- 地方(15102)
- 农业(14918)
- 融(14532)
- 金融(14528)
- 机构
- 学院(308916)
- 大学(308225)
- 济(128992)
- 经济(126119)
- 管理(118725)
- 研究(102973)
- 理学(100872)
- 理学院(99808)
- 管理学(98275)
- 管理学院(97678)
- 中国(83149)
- 财(70191)
- 京(64057)
- 科学(60250)
- 所(52910)
- 财经(52909)
- 农(50018)
- 江(49472)
- 中心(48509)
- 经(47775)
- 研究所(47011)
- 业大(42695)
- 北京(40600)
- 经济学(39454)
- 农业(39035)
- 财经大学(38943)
- 州(38292)
- 范(37675)
- 师范(37305)
- 院(37004)
- 基金
- 项目(194147)
- 科学(153044)
- 研究(143264)
- 基金(141675)
- 家(122214)
- 国家(121184)
- 科学基金(104076)
- 社会(90574)
- 社会科(85866)
- 社会科学(85843)
- 省(75347)
- 基金项目(74685)
- 自然(67300)
- 教育(66087)
- 自然科(65655)
- 自然科学(65635)
- 自然科学基金(64496)
- 划(63592)
- 资助(58855)
- 编号(58832)
- 成果(49957)
- 部(44413)
- 重点(44007)
- 发(40925)
- 课题(40581)
- 创(40103)
- 制(40075)
- 性(38717)
- 教育部(38263)
- 创新(37588)
共检索到477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丁新娅
本文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特征对债务筹资影响的分析后发现,在我国民营金字塔股权结构上市公司中,当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时,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越高,集团控制上市公司以及非创始家族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分别显著高于非集团控制上市公司和创始家族上市公司,是否指定管理者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没有明显差别。
关键词:
民营上市公司 终极控制人 债务筹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冉茂盛 李文洲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且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这一现实背景,本文重点考察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对企业债务融资和大股东债务资金侵占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并以沪深A股家族上市公司2008-2011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验了政治关联及其与外部治理环境的交互效应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较大的家族企业,其得到债务融资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政治关联有助于债务资金的取得;从债务融资的动机看,家族企业的负债行为不是为发挥债务的治理效应,而是为控制更多的资源,以为其资金侵占提供便利;尽管来自制度层面的约束会抑制终极控制人资金侵占的行为,但政府行政干...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志远 毛淑珍 乐国林
本文在代理理论框架下,基于我国政府干预的制度背景,以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终极控制人与其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长期负债比例偏高。进一步区分不同行政级别的政府终极控制人进行回归,发现政府终极控制人的行政级别越低,企业长期债务比例越高。另外,通过对不同控股方式的样本公司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终极控制人通过复杂组织结构方式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人的不同产权性质及不同行政级别对上市公司长期债务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上述研究发现,为认识政府控制和干预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提供了更深入的证据,进而...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韩亮亮 李凯
以2005年中国26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资本结构决策中存在的终极股东代理问题。研究发现,终极股东的控制权、制衡度和现金流权与受控公司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受控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中,终极股东控制权比例和制衡度越高,股权融资给终极股东带来的控制权稀释风险越低,终极股东偏好股权融资;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比例越低,终级股东承担的债务破产风险越小,终极股东偏好债务融资。研究结论一方面支持资本结构具有公司治理效应,另一方面证实了终极股东在资本结构决策中确实存在主动规避治理效应的动机和行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武立东 张云 何力武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2002-2004年的面板数据,针对民营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集团治理现象,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集团治理的各因素对终极控制人行为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在集团治理条件下,随着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的增加,终极控制人采取具有侵占效应的行为的激励越强。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对这一影响起到调节作用,其中,股权结构中的内部股东集团比例增加会强化侵占效应的激励;董事会结构中外部董事比例的增加会抑制终极控制人的侵占效应行为。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在对民营上市公司集团治理结构加强监管的同时,正确认识外部董事的作用、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并完善内部机制能够取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程仲鸣
本文主要研究如下问题:第一大股东与终极控制人的所有权结构是否存在区别;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偏离程度;这种两权偏离在不同类型的终极控制人中是否存在差异;终极控制人的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胜
本文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股权特征出发,研究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和终极控制人性质及某些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盈余管理幅度与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在形态上呈U型关系;盈余管理幅度与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随着两权分离度的增大,终极控制人有动机和能力进行盈余管理,国有终极控制人具有更大的盈余管理动机;独立董事未能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盈余管理幅度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两权分离度决定了终极控制人侵害中小股东等外部人利益的动机和能力,是影响终极控制人实施盈余管理的最深层次原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汪涛 胡敏杰 吴君
本文对2004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权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为38.93%,现金流权为33.67%,两权偏离程度为5.16%,上市公司中44.7%的公司存在两权偏离的现象,其中私人企业的两权偏离现象更为显著。统计还表明2007年以后,两权偏离度的平均值逐年下降,但同时更多的上市公司存在两权偏离的现象。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 现金流权 控制权 上市公司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纪映红
一、终极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掏空"也叫隧道挖掘,是指终极控制人通过隐蔽的渠道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行为。在很多时候,"掏空"也被称作是终极控制人的利益转移。在金字塔持股条件下,终极控制人以较少的现金流量权取得了更多的控制权,使得其有能力和动机对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掠夺和侵占,同时对上市公司采取"掏空"行为,从而导致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乃平 田立新 陈娜
终极控制性股东不但影响公司表决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的格局,还可能影响着公司的融资决策行为选择。本文以2004~2011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1112个观测值实证检验终极控制性股东在表决权、现金流权、公司治理等方面所呈现的特征与公司融资决策行为选择偏好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所拥有的表决权与现金流权两者分离程度越高,其对负债的破产威胁效应和利益转移限制效应越不敏感,越偏向于通过高负债融资等手段以达到获取超控制权收益的目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高友才 刘孟晖
公司投融资策略是营运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事关公司流动资产的盈利性与安全性,而如何保持公司的流动资产水平和流动负债水平相匹配,是营运资本管理和内部财务控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在追索终极控制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基础上,对公司投融资策略进行了划分,并利用2009—2010年中国沪市和深市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人股权特征与公司投融资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随着终极控制人所有权与控制权比例的逐渐提高,公司投融资策略趋于保守;过度集中或分散的终极控制人所有权与控制权比例都会导致不匹配的投融资策略,适度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集中会使公司投融资策略达到匹配;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人能够抑制保守投...
关键词:
终极控制 股权特征 投融资策略 匹配策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潘克勤
笔者采用2003年~2008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实际控制人政治身份、财务年报恶意补丁出现几率及对债务融资契约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具备越高级别的政治身份,则上市公司发布恶意财务年报补丁的现象越少;上市公司发布了恶意财务年报补丁,则下年贷款规模明显下降,但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政治身份对上述负面影响有明显减弱,说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具有的政治关联增强了上市公司出于维护潜在竞争优势的自我约束治理,从而增强了债务诚信,促进了债务契约签订。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华红 王安亮
本文基于终极控制人框架,以资本结构为对象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特征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国有终极控制人,非国有终极控制人选择较高比例的负债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更加明显;终极控制人至上市公司之间控制链层级的增加将导致公司资本负债率的提高。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 现金流权 资本结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配
在传统的公司治理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控制性股东。控制性股东的存在在缓解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同时,又存在着控制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情形,从而导致了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终极控制性股东,终极控制性股东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在民营上市公司中,金字塔股权结构,是终极控制性股东用来强化控制权的一种常用方式。在该结构下,终极控制性股东利用两权分离通过影响公司财务决策侵占上市公司及小股东利益,从而加剧了终极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关键词:
民营上市公司 终极控制权 融资结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平 王小平
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实际控制人拥有境外居留权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拥有境外居留权提高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这种影响在非高新技术企业、更高控制权企业、实际控制人兼任董事长企业中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实际控制人拥有境外居留权通过增加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和企业违约风险两种途径来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此外,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缓解实际控制人拥有境外居留权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正向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