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66)
- 2023(18320)
- 2022(15475)
- 2021(14232)
- 2020(11992)
- 2019(27306)
- 2018(26788)
- 2017(51509)
- 2016(28088)
- 2015(31250)
- 2014(30898)
- 2013(30091)
- 2012(27172)
- 2011(24192)
- 2010(23688)
- 2009(21274)
- 2008(20428)
- 2007(17571)
- 2006(15107)
- 2005(12981)
- 学科
- 济(108769)
- 经济(108646)
- 管理(78773)
- 业(75104)
- 企(61759)
- 企业(61759)
- 方法(52450)
- 数学(46038)
- 数学方法(45448)
- 农(30418)
- 中国(29533)
- 财(28653)
- 业经(25224)
- 学(23959)
- 贸(23183)
- 贸易(23174)
- 易(22612)
- 地方(21043)
- 农业(20390)
- 制(18531)
- 务(17846)
- 财务(17767)
- 财务管理(17729)
- 技术(17629)
- 理论(17436)
- 企业财务(16767)
- 环境(16589)
- 和(16388)
- 银(15481)
- 银行(15413)
- 机构
- 大学(388686)
- 学院(385886)
- 管理(152943)
- 济(152147)
- 经济(149070)
- 理学(134035)
- 理学院(132578)
- 管理学(129907)
- 管理学院(129232)
- 研究(128218)
- 中国(93701)
- 科学(82678)
- 京(81955)
- 农(69191)
- 财(67814)
- 所(63836)
- 业大(63507)
- 研究所(58928)
- 中心(58700)
- 财经(55393)
- 江(54777)
- 农业(54573)
- 经(50729)
- 北京(50586)
- 范(49608)
- 师范(48995)
- 院(46861)
- 经济学(46284)
- 州(44147)
- 经济学院(42054)
- 基金
- 项目(278344)
- 科学(217888)
- 基金(202979)
- 研究(196525)
- 家(179964)
- 国家(178527)
- 科学基金(152770)
- 社会(124523)
- 社会科(118129)
- 社会科学(118098)
- 省(108392)
- 基金项目(107850)
- 自然(101832)
- 自然科(99548)
- 自然科学(99520)
- 自然科学基金(97701)
- 划(91937)
- 教育(90332)
- 资助(83306)
- 编号(78629)
- 重点(62530)
- 成果(61655)
- 部(60528)
- 发(58552)
- 创(57934)
- 科研(54219)
- 创新(54144)
- 课题(53363)
- 国家社会(52044)
- 计划(52038)
- 期刊
- 济(155059)
- 经济(155059)
- 研究(106765)
- 学报(69559)
- 中国(68678)
- 农(62383)
- 科学(60374)
- 管理(54211)
- 大学(52266)
- 财(51121)
- 学学(49346)
- 农业(42776)
- 教育(39383)
- 技术(32793)
- 融(29546)
- 金融(29546)
- 业经(26470)
- 财经(26149)
- 经济研究(25760)
- 经(22395)
- 业(22324)
- 问题(21225)
- 图书(20604)
- 科技(19944)
- 版(19717)
- 业大(18561)
- 技术经济(17942)
- 理论(17537)
- 统计(17199)
- 贸(16830)
共检索到544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晔
通过成本—收益理论分析表明,政府增加民生支出可以增加犯罪的机会成本,减少从事非法活动的时间,降低犯罪率。基于1998年—2012年间中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结果也证实,民生支出与犯罪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民生支出的增加可以显著地降低犯罪率。这一发现表明:现阶段我国民生支出的弱化可能是犯罪率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因而,更多地关注民生状况,不断地提高民生支出水平,将是我国治理犯罪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犯罪率 民生支出 成本—收益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毛颖
中国日益严重的刑事犯罪是和谐社会建设道路上的一大挑战。究竟什么导致了中国刑事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在减少刑事犯罪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有力措施?本文试图从政府民生支出的角度对之加以解释。本文首先在文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然后利用中国(1995—2008)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进行验证;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发现:民生支出的增加对刑事犯罪率的攀升具有抑制作用;但随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民生支出对刑事犯罪率的抑制作用逐渐被削弱。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政府必须转变控制犯罪率的策略,从简单的通过国家机器维稳走向关注民生的道路。
关键词:
民生支出 财政分权 刑事犯罪率 和谐社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冬梅 李昕 刘春晓 孙伟增
21世纪以来,房价的快速上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利用2002—2016年中国2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房价与犯罪率的关系,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房价上涨对城市犯罪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的房价上涨将导致本城市刑事犯罪批捕率与起诉率分别上涨0.16%和0.099%,在使用工具变量后影响效果仍然存在且有所提升。第二,房价对犯罪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和时间异质性,在房价水平更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2008年以后,房价对犯罪率的影响更大;第三,房价上涨会显著加剧本地居民家庭的财富不平等,从而导致犯罪率水平的提升。第四,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房价上涨对城市犯罪率的刺激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全面理解房价上涨的社会影响以及相关住房市场政策的制定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殊琦 柳庆刚
本文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收入差距、失业率、城乡绝对收入水平对刑事犯罪率的影响,并且对执法警力支出可能产生的内生性影响进行稳健性讨论。分析得出收入差距与犯罪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失业率对犯罪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城乡绝对收入水平对犯罪率产生反向的影响。在减少收入分配不公的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降低犯罪率,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刑事犯罪率 失业率 社会福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刚 李树
在理论上,教育同时具有犯罪预防效应和犯罪扩张效应,因此,教育对犯罪率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犯罪率的影响也并非是单调的。文章以中国2000~2008年的地区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总体的教育扩张显著降低了中国的犯罪率,这主要受益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且其犯罪预防效应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递增;但大学教育不仅未能降低中国的犯罪率,反而还显著促增了诈骗一类的高技能型犯罪。
关键词:
教育 犯罪 劳动力市场 过度教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刚 李树 陈屹立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单位2000和2005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大规模人口流动是导致中国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即便在考虑了人口流动的内生性后,这个发现依然稳健;人口流动性每提高1%大约将导致犯罪率上升3.6%,就样本区间内而言,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大约能够解释犯罪率增幅的20%;此外,人口流动对犯罪的上述影响主要由省际人口流动引起,省内人口流动对犯罪率提高的影响尚缺乏证据支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建军 刘立佳 徐吟川
文章基于全国227个城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等多种计量方法检验了低保救助制度对犯罪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低保享受人数每增加1%,犯罪率将会减少0.065%,且运用检察院批捕率作为犯罪率的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稳健。(2)东部地区低保救助制度对犯罪率的影响显著低于其他地区。贫困城市中低保救助制度减少犯罪率的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城市中低保救助制度对犯罪率的影响与其他城市没有显著区别。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完善低保救助制度能够提升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水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贾济东 雷志春 饶映雪
本文采用中国199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信息化对中国犯罪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既改变了传统犯罪的结构、形式和方法,又催生了大量新型网络犯罪,造成中国的犯罪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犯罪率的增加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伴生性,故不能完全消除犯罪,只能控制影响犯罪发生的要素。
关键词:
信息化 犯罪率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春良 易君健
本文在扩展的犯罪经济学模型中推导了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利用1988~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收入差距与刑事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展开计量分析。在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及其他相关社会经济变量之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收入差距每上升1%将导致刑事犯罪率显著上升0.37%,绝对收入差距每上升1%,刑事犯罪率将显著上升0.38%,该结论在一系列敏感性分析中保持稳健。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刑事犯罪 固定效应模型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颖熙
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研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考察1987—2006年间各地区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并利用29个省份,三大区域面板数据测算不同省份最优财政支出规模。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规模 最优支出规模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石庆玲 郭峰
高房价和高犯罪率是困扰中国城市的两大顽疾。本文在标准的犯罪经济学模型中探讨了城市房价对城市犯罪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99—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房价上涨和犯罪率上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学检验。实证结果发现在有效解决有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城市房价上涨1%,,将导致城市刑事逮捕率上升0.3%,,刑事起诉率上升0.252%,。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关键词:
房价 犯罪率 工具变量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申 何冰
文章探讨了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对犯罪活动的影响及其发生作用的机制。研究基于中国产品层面的关税数据,构建差异性的地区贸易保护指标,衡量各地区贸易自由化程度,进而利用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贸易自由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及潜在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显著推升了犯罪率水平,且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入的省份,犯罪率提升程度越高,地区效应显著;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增加外来人口流入等渠道推升了犯罪活动。因而,中国在进一步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和由此产生的额外社会成本,更加注重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最小化贸易自由化可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人口流动 犯罪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艳军 王瑜
文章利用1999—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社会福利对犯罪率的影响。采用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指标重新测度了社会福利。回归结果表明:社会福利开支显著地降低了犯罪率。社会福利人均支出每提高10%将使犯罪率下降1.1%~1.32%。影响犯罪率的其他因素,失业率、教育水平、人口密度、人均GDP和收入差距的作用均不明确。
关键词:
社会福利 犯罪率 系统广义矩估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艳军 王瑜
文章利用1999—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社会福利对犯罪率的影响。采用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指标重新测度了社会福利。回归结果表明:社会福利开支显著地降低了犯罪率。社会福利人均支出每提高10%将使犯罪率下降1.1%1.32%。影响犯罪率的其他因素,失业率、教育水平、人口密度、人均GDP和收入差距的作用均不明确。
关键词:
社会福利 犯罪率 系统广义矩估计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梁甄桥 李志 丁从明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有企业下岗改革是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成本。基于1990—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识别。研究发现,下岗职工人数越多的省份,其后经历了更高的犯罪水平。在考虑了可能存在的衡量偏误和遗漏变量问题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既为国有企业改革历史补充了实证注脚,也为当下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见解——改革在为大多数人创造经济福利的同时,也应为“改革受损者群体”建立保障机制,以缓解
关键词:
国有企业下岗改革 失业 犯罪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200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来自29个省份面板数据的经验:1992~2004
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与犯罪治理成本——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效应分析——基于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FDI溢出、门槛效应与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基于全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人均财政性农业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中国28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数字化水平对农业绿色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消费信贷与居民收入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差异性研究——基于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
空气污染是否会影响犯罪率:基于断点回归方法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