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78)
2023(14893)
2022(12395)
2021(11686)
2020(9718)
2019(21740)
2018(21116)
2017(40449)
2016(21338)
2015(23731)
2014(23024)
2013(22182)
2012(20125)
2011(17823)
2010(17472)
2009(16109)
2008(15354)
2007(13353)
2006(11570)
2005(10027)
作者
(58101)
(48599)
(48436)
(45961)
(30690)
(23189)
(21932)
(18909)
(18645)
(16991)
(16535)
(16501)
(15470)
(15072)
(15035)
(14963)
(14450)
(14340)
(14021)
(14002)
(11728)
(11718)
(11711)
(11287)
(10947)
(10732)
(10679)
(10497)
(9689)
(9574)
学科
(80431)
经济(80227)
管理(65761)
(59356)
(51466)
企业(51466)
方法(37317)
数学(31328)
数学方法(30872)
(24896)
(23138)
中国(22348)
业经(20505)
(19978)
(16524)
(15309)
财务(15238)
财务管理(15197)
农业(14697)
理论(14636)
企业财务(14463)
(14210)
(14153)
(13901)
贸易(13895)
地方(13705)
(13553)
环境(13080)
(12654)
银行(12622)
机构
大学(293011)
学院(291324)
(117328)
经济(114967)
管理(113791)
理学(99054)
理学院(97976)
管理学(96194)
研究(95898)
管理学院(95654)
中国(71231)
(60124)
(57415)
科学(57403)
(46275)
(45809)
财经(45431)
中心(44959)
业大(43052)
(42783)
研究所(41574)
(41424)
(38033)
师范(37563)
北京(36741)
经济学(36556)
农业(36273)
(35769)
财经大学(34157)
(33252)
基金
项目(205975)
科学(164388)
基金(152210)
研究(151304)
(132973)
国家(131838)
科学基金(114321)
社会(99733)
社会科(93699)
社会科学(93670)
基金项目(80157)
(79553)
自然(73355)
自然科(71671)
自然科学(71648)
教育(70812)
自然科学基金(70363)
(67759)
编号(60396)
资助(60096)
成果(48782)
重点(47003)
(46525)
(43755)
(43434)
(42912)
国家社会(41749)
课题(41609)
创新(40915)
教育部(40677)
期刊
(126592)
经济(126592)
研究(83761)
中国(57830)
(46354)
学报(46279)
科学(43299)
管理(42908)
(42473)
大学(36911)
学学(34831)
教育(32830)
农业(28781)
技术(24952)
(24634)
金融(24634)
财经(22938)
业经(21174)
经济研究(20362)
(19743)
问题(16432)
(15095)
(14243)
科技(13421)
理论(12928)
技术经济(12470)
现代(12458)
财会(12413)
(12219)
图书(11982)
共检索到422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丁元竹  
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理论创新之一,也是对以往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理论的新发展。其核心功能是激发社会活力和维持社会秩序,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提升民生品质和释放社会治理效能,并在维护民生利益格局中不断演进。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的愿景是建立和完善涉及民生的各项体制机制,全面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汤霓  石伟平  
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实现载体。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系统考量课程目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供给、课程实施五个核心要素。体系的顺利运行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从国际上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制度、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制度、"能力累积式"的培训包制度、灵活的注册培训机构认证制度、结构化的现代学徒制这五个基本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方可   吕林倥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是其基本立场、价值归宿和实践路径的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生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两个大局”,面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致力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坚持立足本国,胸怀天下,深刻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维护人类利益的文化正义观、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文化价值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责任观。坚持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天下情怀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世界文化格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项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保障制度先后经历了框架塑造、要素拓展和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构成了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主线脉络和演进历程,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实践旨向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框架塑造阶段,主要以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为切入点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架构,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惠及范围的全民性;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要素拓展阶段,着重以提升社会生产力为切入点夯实民生基础,丰富拓展民生保障制度的要素系统,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实现途径的共建性;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以共建共享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民生水平,系统推进民生保障制度的统筹融合,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效能发挥的持续性与普惠性相统一。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冉育彭  
习近平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丰富,核心要义体现在以理想信念坚固青年的精神之钙、以肯定青年的价值和地位作为青年工作的出发点、以提升青年的能力和本领作为青年工作的宗旨、以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作为青年工作的目标和归宿等4个方面。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丰富的理论逻辑和生动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王丽萍  祝林林  
中国道路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中国道路并不是坚持其他道路,而是坚持以持续发展为第一要义的道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的道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底色的道路、以中国特色为显著特征的道路、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的道路。坚持中国道路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从而赓续发展中国道路与续写中国道路的辉煌成就,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方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祺  梁大伟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分别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为前提、以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一凡   付坚强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一凡   付坚强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一凡   付坚强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祺  梁大伟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分别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为前提、以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何文炯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社会保障功能的理解更加全面,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如今,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方国柱  祁春节  贺钰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实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内涵不仅包括宏观上数量、质量、结构和生态的保证,更包含微观上居民对能量和营养充足且健康膳食的可得性和可持续性。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治理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产区和主销区等多个主体,容易造成因“搭便车”“规避责任”“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集体行动困境问题。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分权式治理模式存在制度泛化和监督不足问题,缺乏多方利益驱动和激励机制,未能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因此,需要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个方面完善治理机制,通过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和行为,促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自发秩序”的有机协同,从而全方位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慧玲  金向鑫  李金耀  
新中国区域财税治理历经70余年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财税政策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释析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建立、发展、完善、创新的变迁过程和扶持型、倾斜型、建设型、创新型的演进路径,厘清央地财政关系、强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税费法律制度的内容取向和协调性、渐进性、连续性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域共同体、府际关系、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利益格局的动力机制;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关系视角,提出了强化“财权适度”、规范“精准定位”和明确“效能政府”等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总体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