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48)
2023(14650)
2022(12625)
2021(11765)
2020(9897)
2019(22556)
2018(22238)
2017(41773)
2016(23837)
2015(26960)
2014(27109)
2013(25994)
2012(23764)
2011(21408)
2010(21247)
2009(18938)
2008(18203)
2007(15927)
2006(13619)
2005(11738)
作者
(70481)
(58360)
(57992)
(55294)
(37010)
(28251)
(26417)
(23256)
(22365)
(20793)
(19942)
(19697)
(18659)
(18365)
(18238)
(18104)
(17942)
(17404)
(16675)
(16628)
(15003)
(14369)
(14207)
(13319)
(13260)
(13167)
(13006)
(12732)
(11917)
(11862)
学科
(81657)
经济(81553)
管理(63433)
(58356)
(47411)
企业(47411)
方法(38106)
数学(33064)
数学方法(32633)
(23936)
中国(23255)
(21501)
(21214)
业经(18758)
地方(17049)
理论(16488)
(16044)
农业(15953)
(15953)
贸易(15949)
(15458)
教育(15053)
技术(14415)
(13637)
环境(13502)
(13183)
财务(13112)
财务管理(13092)
(12893)
银行(12818)
机构
学院(328400)
大学(325941)
管理(123981)
(117751)
经济(114909)
研究(111575)
理学(108121)
理学院(106804)
管理学(104592)
管理学院(104035)
中国(78422)
科学(75175)
(69989)
(64275)
(58273)
业大(56484)
研究所(53956)
(52348)
农业(51129)
中心(49925)
(48010)
(45997)
师范(45353)
北京(43840)
财经(42517)
技术(41318)
(40505)
(39234)
(38692)
师范大学(36321)
基金
项目(233490)
科学(179804)
研究(167265)
基金(163913)
(146312)
国家(145005)
科学基金(121605)
社会(100295)
社会科(94640)
社会科学(94613)
(94454)
基金项目(87814)
自然(81736)
(80110)
自然科(79777)
自然科学(79748)
教育(79619)
自然科学基金(78288)
编号(69873)
资助(66887)
成果(56621)
重点(53061)
课题(49957)
(49927)
(49466)
(48824)
创新(45344)
科研(45202)
计划(44844)
大学(43312)
期刊
(124443)
经济(124443)
研究(91399)
中国(65084)
学报(63313)
(57627)
科学(53104)
教育(50493)
大学(45982)
学学(43230)
管理(42865)
农业(39893)
(38108)
技术(29446)
(23240)
金融(23240)
业经(21863)
(20593)
经济研究(19798)
财经(19694)
图书(17880)
科技(17632)
业大(17437)
(17429)
(16753)
问题(16303)
职业(15158)
理论(14588)
农业大学(14153)
林业(13954)
共检索到466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苏德  张良  
学校课程是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发展与行为生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对某民族院校课程体系与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状况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分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发展状况方面,认知与行为的总体发展状况较好,但行为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低于认知水平。在民族院校课程体系发展现状方面,学科课程存在"重认知轻行为"的现象,活动课程存在"课程地位未被完全重视"的现象,隐性课程存在"去生活化"的现象。为促进民族院校课程体系发展与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水平的提高,学科课程要突破对象范畴狭窄化的弊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与行为的均衡发展;活动课程需关照课程内容的全教育属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课程开展常态化;隐性课程要规避开设方式的理论宣教性,提高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过程的主体参与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杨慧民  
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院校班集体内多民族学生齐聚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校中的生动缩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院校班集体建设存在多维契合性,使班集体成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民族院校班集体具有结构的互嵌性、文化的多彩性、价值的趋同性、共同体教育的贯穿性和育化的辐射性等特征,其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活动、文化、制度等。当下,应从建立“互嵌式”的班级结构和情景场域,构建共建共享的班级治理格局,科学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动态把握建设节奏等方面入手寻求班集体建设推进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鑫  
德性知识论中关于理智德性的论述,为分析如何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问题,在知识论层面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解释。理智德性本质上讨论了主体作为认知者,在确认信念、知识及其他重要概念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品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个信念,在当下是有德性的、也是恰当的。学校课程知识体系是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教育目的的主要媒介,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实现学生个体理智德性的发展。学校课程知识体系以符号的形式呈现、论述、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以彰显理智德性为目的。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获得作为“知识能力”的理智德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路径,培养学生获得作为“思想品格”的理智德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价值追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胡红杏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雪  段超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任梓荣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成明   崔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结晶成果,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构,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指出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两面”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学术的集体智慧和担当,提供了共同体书写的“中国范本”,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深化教育和实践丰富理论体系层面得以落地,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历史经验参照和理论指导价值,也对人们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本质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共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锦均  
民族高等院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民族教育、培育高素质民族人才的重要摇篮,更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民族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月刚   杨诗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阵地和优势场域,对于促进各族师生在空间、文化、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深度互动交融作用深远。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公民化的关键通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场所。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对浸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四个自信”和增进“五个认同”价值共识,促进各族青年学子从思维、情感和实践解答好时代和社会“应用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在党建引领、聚焦主线、理论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与“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阵地作用和传导作用,聚焦主线统筹加强顶层设计与项目牵引、完善组织管理与把关考核、促进资源整合与实践创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学校与社会相互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目标,真正释放学生社团效能,引导各族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和主动实践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月刚   杨诗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阵地和优势场域,对于促进各族师生在空间、文化、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深度互动交融作用深远。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公民化的关键通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场所。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对浸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四个自信”和增进“五个认同”价值共识,促进各族青年学子从思维、情感和实践解答好时代和社会“应用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在党建引领、聚焦主线、理论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与“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阵地作用和传导作用,聚焦主线统筹加强顶层设计与项目牵引、完善组织管理与把关考核、促进资源整合与实践创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学校与社会相互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目标,真正释放学生社团效能,引导各族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和主动实践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志勇   李家莹   马琪乐  
民族院校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识课程则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本研究聚焦6所国家民委直属民族院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通识课程现状进行剖析,并总结实践经验及存在困境。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具有占比大、类别设置多样、内容选择异中有同等特点,但也存在分布比例失衡、班额偏大、实施方式参差不一等问题。建议增设通识课程类别与模块,调整课程比例与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民族院校协同合作。本研究可为探究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路向,同时也可为民族院校促进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