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56)
2023(5273)
2022(4103)
2021(3783)
2020(2895)
2019(6424)
2018(6077)
2017(10510)
2016(6033)
2015(6847)
2014(6723)
2013(6215)
2012(5584)
2011(4968)
2010(5073)
2009(4514)
2008(4470)
2007(4414)
2006(3788)
2005(3042)
作者
(15572)
(13063)
(12741)
(12295)
(7903)
(6066)
(5769)
(4920)
(4883)
(4838)
(4402)
(4272)
(4068)
(4037)
(4013)
(3979)
(3875)
(3793)
(3738)
(3707)
(3245)
(3220)
(3201)
(3034)
(2999)
(2967)
(2906)
(2863)
(2633)
(2601)
学科
(18161)
经济(18153)
管理(16338)
(12369)
(10217)
企业(10217)
中国(7897)
(7764)
业经(6616)
地方(6179)
教育(5692)
农业(5280)
理论(5155)
(4983)
教学(4296)
方法(4271)
(3919)
(3887)
环境(3832)
(3702)
学校(3468)
技术(3459)
(3419)
(3172)
财务(3156)
财务管理(3152)
建设(3116)
发展(3040)
(3024)
(3017)
机构
学院(77255)
大学(70585)
研究(24988)
管理(24538)
(24128)
经济(23339)
理学(20090)
理学院(19842)
管理学(19425)
管理学院(19284)
中国(17860)
(15480)
科学(15172)
职业(13585)
技术(13384)
(13305)
(12568)
(12192)
师范(12094)
(11926)
(11815)
中心(11797)
(11217)
业大(10549)
研究所(10474)
教育(9877)
北京(9856)
(9792)
职业技术(9573)
技术学院(9555)
基金
项目(49753)
研究(43114)
科学(37984)
基金(30806)
(26525)
国家(26173)
社会(24569)
社会科(22893)
社会科学(22888)
(22249)
教育(22184)
科学基金(21539)
编号(20808)
(18337)
成果(17521)
课题(16135)
基金项目(15854)
(14656)
(12338)
项目编号(12324)
重点(12164)
自然(11663)
(11634)
规划(11394)
自然科(11270)
自然科学(11263)
资助(11235)
自然科学基金(11034)
(10907)
(10384)
期刊
(33790)
经济(33790)
研究(23510)
中国(22569)
教育(22432)
(12363)
(10653)
学报(10634)
技术(10188)
管理(9630)
职业(9424)
科学(9045)
农业(8660)
大学(8435)
学学(7452)
业经(6881)
(5993)
金融(5993)
技术教育(5863)
职业技术(5863)
职业技术教育(5863)
图书(5830)
(5248)
论坛(5248)
书馆(4627)
图书馆(4627)
经济研究(4572)
(4458)
财经(4339)
问题(4043)
共检索到124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桂还官尚  陈鹏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薛金林  戴青华  姚雪霞  
对高等农业院校新工科建设进行研究是破解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建设困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及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关键。厘清现代农业发展与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析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建设现状,提出高等农业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高等农业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具体路径: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育教学适量提升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师生服务"三农"意识。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蔡映辉  丁飞己  
从能力培养转向全面发展意味着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以"思维+""技能+"与"精神+"为特色,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智力发展与精神发展相协调的综合发展。基于全面发展的新工科通识课程是连接传统通识课程与工科专业课程的桥梁,是促进工程教育课程融合的抓手,能够实现现有工程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传统工科教育提质增效的应然选择,是应对新工科建设个性挑战、泛在挑战与目标挑战的重要突破口。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亚群  向亚雯  
加强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民族院校办学使命的重要路径。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的变革具有三重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立足民族文化之根,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其实施特点包括实行通专结合的培养制度,采用分布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重视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实行大班授课,发展在线教学,彰显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其改革举措推动了民族学等相关学科建设,提升了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受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方式等因素影响,民族院校通识教育也存在课程模式单一、轻隐性课程等问题。调整通识教育教育发展策略,需树立全面的通识教育发展观,改革课程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拓展育人路径,促进教育交流和经验借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香  闫文平  
加快新工科建设是高职工程教育适应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对接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针对当前我国高职"新工科"建设中存在的学科壁垒、专业藩篱、普职隔断以及校企隔阂等问题,应加快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接"产业链",调整优化高职工科专业结构;围绕"岗位链",打造高职"新工科"课程体系;紧扣未来卓越人才标准,创新高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三个融合",重塑高职工程教育生态系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付含菲  杨红荃  
随着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的正式公布,推动落实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进一步加快。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机构,同样承担着推动高职工程教育改革的使命。文章以高校"新工科"建设为切入点,从理论、实践、功能价值三方面系统阐述了"新工科"建设与高职产教融合的内在耦合性,并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面临的学科壁垒、制度僵化、资源劣势等现实困境,提出基于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高职"新工科"建设优化路径,以期为高职工程教育改革加大助力,同时不断推动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金生  马欣  
新时代民族院校新型智库建设应主动对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需求。在功能价值定位上,重点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以及促进民族院校与民族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五个方面。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近年来民族院校新型智库虽有所发展,但和国家期盼仍然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智库成果产出率低、专业化定位不够明晰、特色品牌智库缺乏、深入协同合作不足和智库运行保障机制滞后。多方借鉴一流高校智库的经验做法,继续完善顶层组织架构,聚焦专业化研究定位,壮大基础研究规模,加强智库间的协同合作,特别是健全智库的运行保障机制,是推动民族院校新型智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红荃  李萌仕  
以"双一流"视角审视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对于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双一流"的目标和理念建设高职院校,有助于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信任感、经济支撑度和国际影响力。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加强院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双师"素质,全面推进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和高职院校的一流专业建设,以期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冼梨娜  
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追求,分析了高职院校卓越教师培养中存在的政策制度不完善,欠缺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占比偏低;教师实践机会较少;教师职业精神有待提高四个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应从政府层面制定倾斜政策;开拓"双师型"教师人才的来源;挑选在职教师,强化技能培训;引导高职师范生树立身份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四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实施路径,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雷世平  乐乐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高职院校"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亦是确保劳动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劳育"的路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林胜男  邹海燕  张欢  
实验教学平台是地方高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深入剖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针对硬件建设落后、平台有效利用率较低、人员管理机制待完善等问题,提出服务地方、产学结合的实验平台建设定位;立足学校特色,打造高水平实验平台;加大投入,建立实验平台保障机制。这些措施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了有效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郑玥  瞿才新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等困境,建议以产教深度融合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线,从“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利益内循环运行模式,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协同重构结构化课程体系,完善产教融合育人过程“”校企协同深化‘双师双能’建设,共建产业教授工作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培   汤灿  
零碳社区在低碳社区建设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是对基层社区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理念的一场变革,核心是实现“产碳”和“消碳”之间的平衡,形成新的低碳社区生态系统,论文在总结以零碳项目建设为代表的零碳典型案例、以企业为代表的零碳典型案例基础上,阐述了推进社区建设的实施路径在于:树立零碳社区建设理念,明确零碳社区建设的逻辑架构;建立社区“碳汇”核算方法和综合评价体系,发布详细的零碳社区建设方案;规划不同领域的零碳应用场景,鼓励零碳场景的建设与应用。零碳社区建设行动对实现居民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以及推动地区能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居民生活低碳化、城市生态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培   汤灿  
零碳社区在低碳社区建设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是对基层社区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理念的一场变革,核心是实现“产碳”和“消碳”之间的平衡,形成新的低碳社区生态系统,论文在总结以零碳项目建设为代表的零碳典型案例、以企业为代表的零碳典型案例基础上,阐述了推进社区建设的实施路径在于:树立零碳社区建设理念,明确零碳社区建设的逻辑架构;建立社区“碳汇”核算方法和综合评价体系,发布详细的零碳社区建设方案;规划不同领域的零碳应用场景,鼓励零碳场景的建设与应用。零碳社区建设行动对实现居民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以及推动地区能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居民生活低碳化、城市生态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统建  
新工科视域下的林业院校正面临着一场持续、全面而深入的教育治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了当前国内林业院校本科教育遭遇的现实困境;根据新工科提倡的专业建设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林业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总体思路。借鉴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理念提出"新林科"概念,从专业结构交叉融合、课程新体系构造和实验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