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01)
2023(3978)
2022(3017)
2021(3224)
2020(2314)
2019(5581)
2018(5454)
2017(8411)
2016(5781)
2015(6749)
2014(6962)
2013(6019)
2012(5585)
2011(5364)
2010(5757)
2009(4720)
2008(4568)
2007(4189)
2006(3898)
2005(3670)
作者
(13351)
(11041)
(10826)
(10635)
(6922)
(5315)
(5203)
(4464)
(4293)
(4024)
(3807)
(3587)
(3568)
(3531)
(3528)
(3473)
(3350)
(3332)
(3236)
(3150)
(3149)
(2813)
(2802)
(2736)
(2605)
(2544)
(2513)
(2434)
(2325)
(2317)
学科
教育(19458)
(11884)
经济(11879)
管理(10971)
中国(10684)
(9054)
理论(8550)
(7994)
企业(7994)
教学(7908)
(6129)
技术(5080)
方法(4300)
(4243)
(4144)
研究(4097)
发展(4032)
学法(4021)
教学法(4021)
(3910)
思想(3640)
政治(3546)
业经(3511)
(3504)
学理(3493)
学理论(3493)
思想政治(3325)
政治教育(3325)
治教(3325)
改革(3305)
机构
大学(78211)
学院(73228)
教育(28808)
研究(28127)
(22757)
师范(22685)
管理(21894)
(19562)
师范大学(18914)
经济(18822)
理学(18713)
理学院(18392)
管理学(17910)
(17859)
管理学院(17736)
科学(15449)
职业(13829)
(13331)
技术(13066)
中国(12879)
(12381)
北京(12159)
研究所(12151)
教育学(11349)
中心(11316)
(9936)
(9928)
(9843)
职业技术(9575)
技术学院(8590)
基金
项目(44853)
研究(43311)
科学(36891)
教育(29817)
基金(27985)
社会(24165)
(23128)
国家(22727)
社会科(22533)
社会科学(22530)
成果(21882)
编号(21848)
科学基金(18944)
(18472)
课题(18153)
(17813)
(16157)
基金项目(13599)
项目编号(13513)
规划(13288)
(11965)
(11947)
研究成果(11791)
(11688)
重点(11646)
教育部(11377)
(11323)
(10637)
(10615)
(10590)
期刊
教育(51225)
研究(33691)
中国(25029)
(20910)
经济(20910)
职业(12832)
技术(11815)
技术教育(8542)
职业技术(8542)
职业技术教育(8542)
学报(8164)
科学(8110)
大学(7779)
管理(7413)
(7260)
(6308)
论坛(6308)
(5835)
高等(5602)
图书(5530)
学学(5277)
成人(5168)
成人教育(5168)
(5096)
高等教育(4844)
发展(4286)
(4286)
职教(4250)
农业(4031)
财经(3996)
共检索到120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民族认同是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逻辑起点。这是由民族认同的主体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主体的同一性、民族认同的客体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客体的共通性、民族认同的目的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目的的一致性、民族认同的依据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依据的等同性所决定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选择主体对课程知识选择和认定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教育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家性,民族教育课程知识对体现民族性和国家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主体,除了民族主体之外,还应有国家主体。只有国家主体的存在,才能保证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目的、客体和对象、依据和标准,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国家层面的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8次。总体上来说,前7次课程改革过于注重传承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相对忽略。这次新课程改革,找到了实现这两种文化传承有机整合的途径和机制。在课程改革的文化观上,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课程改革的方法论上,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范涌峰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教育学科的反思与争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元教育学的发展更加激发了教育学者的学科自觉。基础教育学对于教育学学科尊严拾回、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当教育学学科体系中学前教育学、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发展日臻成熟,面向最具基础性地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研究群体最多的基础教育之“学”长期以来却是缺失的。从知识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政策逻辑来看,基础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理应有其“合法”地位。基于学科边界和基础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基础教育学是研究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和影响机制的学科,这也成为基础教育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内部划分、处理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依据。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追寻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探寻基础教育的“中国根基”与“世界话语”。为此,应构建具有文化基因和实践基因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学科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学的建设将为教育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从稚嫩走向成熟,需要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学科自觉以及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艾克拜尔·卡德尔  覃茜雯  李燕玲  
本研究基于中国引文数据库(CCD),对近20年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首先,从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两个要素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大多具有民族地区或民族教育的学术背景。其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发展可分为初始阶段(2001—2005年)、发展阶段(2006—2010年)和稳定阶段(2011—2020年)三个阶段,并指出国家政策对这三个阶段的推动作用。再次,区分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分析、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三种研究取向,目前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分析取向为主。然后,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核心文献主题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核心领域主要包括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地区课程、民族地区课程的类型研究、民族地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三个方面。最后,根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不足提出引入多种理论视角、加强经验研究、加入比较视角等发展思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蒋艺芝  
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整个社会的生命基底,让中国人的乡土记忆隽永而绵长。然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受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利益主导的冲击,区域乡村地区的发展处于落后的弱势地位,长时期呈现出低端输出和被动改造的状态。在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区域乡村社会的图景必然会发生改变。而在此基础之上,民族区域的文化传承教育又是促进和复兴乡村文化的基础,也是走向区域乡村文化兴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文章以湘南瑶族文化传承为研究点,来辐射在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式。此外,关注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区域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区域乡村学校教育的走向,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认同是重点与难点;认同逻辑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其主旨在于对人心进行导引,使不同族群的人对文化、民族、政治和国家产生认同。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认同逻辑与结构中,文化认同是逻辑起点,民族认同是主体自觉,政治认同是信任基石,国家认同是精神导向。教育在促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应价值分别在于建构治理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夯实治理的民族融合基础、优化治理的公共权力服务和凝聚治理的集体精神力量,建构从"乡土"到"天下"的治理逻辑链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马开剑  
"学科"是学术性的,而"术科"则代表了与学科相对应的另一种课程品性——实践与行动品性。"术科"理应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早地位,而"术科课程"则被忽视,甚至没有"术科"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建立"术科"概念,为此,就要创新课程理论、革新知识观与课程价值观。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阚维  
20世纪后期以来,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如春潮涌动,又伴随着大量争议,一路走来。与15年前相比,随着大国崛起和本土化教育经验被国外重新认识,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自信程度以及学校教育实践层面对课程改革的自觉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屏心静气,检视我国课程改革的种种经验、教训。在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回答:全球化大潮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应当如何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本土化探索?如何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建构,推动课堂教学实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成尚荣  彭钢  张晓东  
本文在考察了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走向之后 ,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三级课程管理中如何转变工作方式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出规范性的建议 ,明确了地方在国家课程的实施 ,地方课程的开发 ,学校课程的指导中的作用与地位 ,以及相应的指导思想、权利和职责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课程知识选择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转变过程,是课程知识选择视野从无主体向主体发生变化、课程知识选择主题、从无主体向主体问题发生变化、课程知识选择方法论从无主体向主体方法发生变化的过程。在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视野、主题和方法论上应介入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关注权力在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中的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荣泉  杨少波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新常态的视角入手,对传统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进行一系列审视后发现,"学科式"课程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唯量化"课程评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常态"的教师教育课程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新常态下,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能力的需求,教师教育课程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应采用整合与"最大价值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秉持"实践教育"取向来拓展教师教育课程。并且,要注意引入"多维化"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等策略,来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教育的功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子飞  
课程思政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基于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论基石、工作主体、内在逻辑的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存在如下困境: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够清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衔接不够紧密,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对课程思政缺少有效评价。据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构建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邓双喜  
作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主渠道的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与基础教育对接,全方位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保持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的进步性和实践性,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正确的方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学科逻辑还是工作逻辑,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要把职业教育课程建立成形式学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当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中心。本文以工作知识的心理表征研究结论为依据,认为工作逻辑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的合理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