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7)
2023(12303)
2022(10529)
2021(9600)
2020(7834)
2019(17832)
2018(17674)
2017(33543)
2016(18659)
2015(20844)
2014(20970)
2013(20737)
2012(19929)
2011(18122)
2010(18677)
2009(17847)
2008(18117)
2007(17025)
2006(15507)
2005(14696)
作者
(55380)
(46592)
(46186)
(44085)
(29813)
(22485)
(21089)
(17921)
(17588)
(16979)
(15920)
(15600)
(15178)
(15106)
(14909)
(14302)
(13728)
(13510)
(13464)
(13439)
(11959)
(11475)
(11359)
(10752)
(10525)
(10470)
(10436)
(10417)
(9387)
(9208)
学科
(83445)
经济(83331)
管理(60671)
(58249)
(46636)
企业(46636)
方法(27556)
中国(27160)
(25736)
(24271)
数学(22772)
地方(22727)
数学方法(22483)
(21025)
业经(19957)
农业(17168)
(16722)
(16334)
财务(16292)
财务管理(16257)
(16072)
金融(16065)
(15854)
银行(15824)
企业财务(15684)
(15218)
(14199)
(13446)
贸易(13430)
环境(13078)
机构
大学(278692)
学院(277384)
(115517)
经济(113012)
研究(99483)
管理(99094)
理学(82774)
理学院(81721)
管理学(80343)
管理学院(79811)
中国(77147)
(60348)
(59774)
科学(58488)
(51659)
研究所(45719)
财经(45319)
(45021)
(44988)
中心(44346)
(40709)
北京(38951)
(38833)
师范(38443)
业大(36800)
(36212)
经济学(36077)
(35297)
农业(34666)
财经大学(33160)
基金
项目(168926)
科学(133337)
研究(126362)
基金(122002)
(105477)
国家(104504)
科学基金(89113)
社会(81519)
社会科(77088)
社会科学(77072)
(65594)
基金项目(63567)
教育(58355)
(55421)
自然(54973)
自然科(53671)
自然科学(53660)
自然科学基金(52705)
编号(51031)
资助(49830)
成果(44765)
(40584)
重点(38373)
(37906)
课题(36820)
(35383)
(34664)
国家社会(33809)
(33375)
发展(32930)
期刊
(145449)
经济(145449)
研究(92858)
中国(67172)
(49193)
(44268)
学报(43948)
管理(41058)
科学(40284)
教育(35366)
大学(34097)
学学(31850)
(31803)
金融(31803)
农业(29235)
财经(25079)
技术(23636)
业经(22736)
经济研究(22051)
(21630)
问题(18955)
(15644)
(14837)
国际(14498)
(13910)
世界(13720)
技术经济(13656)
图书(12783)
现代(12770)
(12263)
共检索到454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乾宇  侯祖戎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不仅有助于民族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更是该地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关键。但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的错位 ,同时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补偿机制的缺失 ,使得民族欠发达地区个人和地方政府既无能力 ,又无动力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对此 ,作者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成虎  
从刘易斯经典的"二元结构"人口流动模型到托达罗的三部门人口流动模型,对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的研究都是在工业化迅速扩张、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很大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依靠城市很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主要从农业内部空间的扩张着手,形成通过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尹梦霞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是推进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表明,该地区的非农产业还很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认为,沿海发达地区“民工荒”的出现以及SA8000标准的推行将迫使我国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我国其它区域转移,而四川民族地区将是其落户的极佳区域。因此,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吸引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四川民族地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开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曾使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就业,从而缓解了农民就业的压力。这种特有的就业机会的创造,堪称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但由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基数比较大,目前,仍剩余劳动力1.5亿,据估算未来10年,每年还将以1000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尹良春  李世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骆友生  
1979年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显现出来。随着城乡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双元  
保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悖论出发,通过对现代农业发展困境的分析,认为设计一套符合新型农民培育的制度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现阶段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主要形式,而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点和切入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传义  
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和劳动力市场客观孕育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探讨如何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地位、作用和发展条件,克服市场发育中的弱点和障碍,促进新的就业机制的形成,以适应城乡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保金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借鉴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来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珂  金梦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综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发达国家在转移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伴随的问题和政府干预情况,以期对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