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29)
- 2023(16014)
- 2022(13758)
- 2021(12821)
- 2020(10642)
- 2019(24303)
- 2018(23976)
- 2017(45367)
- 2016(24915)
- 2015(27774)
- 2014(27459)
- 2013(27382)
- 2012(25192)
- 2011(22892)
- 2010(22722)
- 2009(20649)
- 2008(19855)
- 2007(17442)
- 2006(15418)
- 2005(12894)
- 学科
- 济(96941)
- 经济(96825)
- 管理(67515)
- 业(66687)
- 企(50624)
- 企业(50624)
- 方法(42901)
- 数学(37342)
- 农(37319)
- 数学方法(36928)
- 中国(25139)
- 农业(25058)
- 学(24037)
- 业经(24008)
- 财(23180)
- 地方(22465)
- 环境(18071)
- 制(17550)
- 贸(17402)
- 贸易(17395)
- 易(16861)
- 和(15254)
- 理论(15075)
- 技术(14850)
- 务(13845)
- 财务(13785)
- 财务管理(13763)
- 划(13735)
- 银(13598)
- 发(13543)
- 机构
- 大学(352523)
- 学院(351573)
- 管理(136269)
- 济(134076)
- 经济(131009)
- 研究(122134)
- 理学(119144)
- 理学院(117707)
- 管理学(115426)
- 管理学院(114831)
- 中国(89180)
- 科学(81159)
- 京(75661)
- 农(73248)
- 所(62640)
- 业大(61754)
- 财(58101)
- 研究所(57885)
- 农业(57021)
- 中心(55678)
- 江(51320)
- 范(47674)
- 北京(47244)
- 师范(47075)
- 财经(47016)
- 院(44416)
- 经(42845)
- 州(41521)
- 经济学(39323)
- 省(38866)
- 基金
- 项目(252376)
- 科学(196056)
- 基金(181803)
- 研究(178141)
- 家(162424)
- 国家(161047)
- 科学基金(135884)
- 社会(111396)
- 社会科(105109)
- 社会科学(105080)
- 省(99504)
- 基金项目(97532)
- 自然(90796)
- 自然科(88550)
- 自然科学(88522)
- 自然科学基金(86927)
- 划(84387)
- 教育(80234)
- 资助(73410)
- 编号(72196)
- 成果(57146)
- 重点(56890)
- 发(54693)
- 部(54038)
- 创(52135)
- 课题(49425)
- 科研(48742)
- 创新(48655)
- 计划(48035)
- 国家社会(45667)
- 期刊
- 济(147868)
- 经济(147868)
- 研究(98619)
- 农(70229)
- 学报(67364)
- 中国(66801)
- 科学(59212)
- 大学(49762)
- 农业(47709)
- 学学(47216)
- 管理(46011)
- 财(42083)
- 教育(36944)
- 融(27707)
- 金融(27707)
- 技术(27602)
- 业经(27395)
- 业(23040)
- 经济研究(22309)
- 财经(21616)
- 版(20101)
- 问题(19783)
- 业大(19277)
- 科技(19027)
- 经(18459)
- 图书(18194)
- 资源(17650)
- 技术经济(15923)
- 理论(15869)
- 农业大学(15714)
共检索到504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晓勇 雷冬梅 罗淳
由于在社会形态上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传统特征。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标准化和现代化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迅速地取代了民族村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现代元素的介入,改变了人们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打破了民族村寨原有的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并开启了一个新的人与生态环境关系重新构建的过程。文章以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例,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勐腊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环境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在某些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土地利用方式、作物种类的单一化和高能耗、高污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采用,带来了区域环境污染风险...
关键词:
民族村寨 生产和生活方式 生态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模式 傣族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洁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两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为游客调查研究点,以国外游憩体验偏好量表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旨在适应中国本土化民族村寨游客游憩体验质量的测量量表,并对其加以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游客的游憩体验质量存在"享受自然风光、新朋友的结交、心理压力缓解、民族风情氛围、民族知识学习、身体锻炼放松"6个共同因子;并根据其定量评价结果,提供了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优化策略,以期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结构
关键词:
游憩体验 民族村寨 旅游产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丽坤
本文从空间的社会本体论出发,突破现有研究中常见的国家-市场、市场-社会或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分析,综合国家-市场-社会三者的动态关系,扎根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洪城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整体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旅游空间变迁的特征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景洪傣族旅游空间在分布模式、地理区位、文化符号、投资规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2)国家在旅游空间变迁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强,本土社会在逐渐后退,但这不能简化为权力与资本合谋入侵社会的单向过程。(3)国家面对市场时存在依靠市场发展经济和发展经济为了社会的双重目标张力;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全面参与的政府意志与部分原住民主动退出的个人意志之间的冲突;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从全面嵌入趋向解绑,但市场既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脱嵌于社会。由此本文提出:(1)对于财政资金匮乏的民族旅游地,市场资本在民族旅游空间中呈现出好恶交织的两面性,关键在于建立国家-市场-社会的动态平衡协商机制。(2)当前需积极调整市场-社会关系,预防本土社会从旅游空间中或主动,或被动的持续撤退,其中,原住民主动隐退的现象需得到足够关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斌 陶庆 杨士剑
本文通过整理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理所多年的内部资料,了解亚洲象(Elaphas maximus)和其他野生动物在周边村寨附近活动的情况;并使用“双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亚洲象活动分布及时间。由此对人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冲突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管理对策。
关键词:
尚勇 亚洲象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万鹏
傣族干栏式建筑的保护对弘扬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指出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建筑保护的难点,并从各个不同方面对传统竹楼与新式现代“洋房”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分析,最后提出其保护的五点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梅 周晶 费宇 惠卿 段昌群 付健梅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个维度共选取30项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该州发展能力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状态不断提升。(2)该州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演变历程为“中度失调(2009—2015年)—基本协调(2016—2019年)”。(3)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梅 周晶 费宇 惠卿 段昌群 付健梅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个维度共选取30项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该州发展能力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状态不断提升。(2)该州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演变历程为“中度失调(2009—2015年)—基本协调(2016—2019年)”。(3)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连慧 黄莉娟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探索银政农"多方联合、共享共建"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疏通了支农资金血液,强化了政策支持,支持当地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融资发展成效凸显,被评为全国试验区。实证分析表明,"多方联合、共享共建"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更利于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但长效开展此项工作以切实惠农支农,需进一步优化当地支农的政策、金融格局、保障体系及信息支撑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程贤敏,石人柄
一、西双版纳的领主制与人口再生产 (一) 西双版纳的领主制 西双版纳,古称动泐,明代才有西双版纳之称。据傣文《泐史》记载,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刀应勐将其辖区划分为12个提供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西双版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炆佳 钱俊希 朱竑
现代人体验异种民族文化风情的渴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节庆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正随着目的地的开发而逐渐被商品化。文章引入角色、认同等相关概念,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作为微观研究场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展现了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者在旅游场域中的角色认同与管理过程。研究表明,在民族节庆商品化过程中,"天天泼水节"的剧班成员自身具有"东道主(当地居民)"和"表演者"双重角色,表演者自身存在基于物质空间生产和基于展演内容的角色内冲突。同时,表演者与游客之间还存在"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晓云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少数民族村寨 生态旅游 旅游开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许斌 周智生
橡胶种植成为近年来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其文化景观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通过选取西双版纳全州作为大研究区和其所辖的基诺山区为田野调查点,点面结合,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地区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受全球化的影响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的橡胶林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机制。橡胶种植在给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以及现代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发展风险性增加、民族发展互补性减少、民族共生关系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橡胶文化景观 全球化 民族关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丽坤
旅游发展会对民族社区的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却鲜有研究将民族旅游的独特影响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影响中剥离出来、辨清机制。文章用西双版纳三个旅游发展阶段不同的典型傣寨构成"自然实验",对傣寨文化逐层逐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研究表明:(1)三傣寨物质文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绎,但精神文化内核都得以传承。(2)物质文化和部分制度文化的变迁主要源于整体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挤压。(3)在外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推力把某些民族文化特质推离传统的当代,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反而是把其拉回原形的拉力。(4)在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丽坤
文章将民族社区景观区分为景观文化资源和景观土地资源,拓展了旅游文化商品化讨论边界。研究以西双版纳近郊3个典型傣寨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法追踪傣楼景观商品化过程,运用观察、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过程-事件"分析,以提炼社会机制解释。研究显示:近郊傣楼景观面临两个相互抑制的商品化市场,其一为景观文化商品化的旅游市场,其二为景观土地商品化的旅游替代市场;傣楼景观进入哪一个市场主要由比较利益决定。主要结论:(1)旅游商品化研究应跳出旅游市场的局限,采用更为整体性的分析视角,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及博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乌蒙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威宁县彝族、回族村寨为例
民族村寨农户民宿投资行为影响机制研究——以四川省木梯羌寨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
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时空变迁——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边疆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旅游影响下海岛居民对生活方式变迁的感知差异——以鼓浪屿为例
全球化背景下滇南山地多民族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及其民族共生关系响应——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
从糯米到饭米:西双版纳傣族主食变迁之动因及影响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