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68)
2023(17192)
2022(14926)
2021(14141)
2020(11508)
2019(26514)
2018(26552)
2017(49893)
2016(27453)
2015(31100)
2014(31193)
2013(30927)
2012(29047)
2011(26372)
2010(26645)
2009(24605)
2008(24088)
2007(21652)
2006(19544)
2005(17456)
作者
(81040)
(67687)
(67157)
(63640)
(43042)
(32799)
(30539)
(26610)
(25961)
(24292)
(23294)
(22936)
(21650)
(21479)
(20654)
(20474)
(20200)
(19874)
(19548)
(19386)
(16989)
(16906)
(16482)
(15773)
(15246)
(15196)
(15139)
(15060)
(13770)
(13559)
学科
(115353)
经济(115154)
(78028)
管理(72297)
(55674)
企业(55674)
(52376)
方法(44544)
数学(36013)
数学方法(35542)
农业(34961)
中国(33905)
业经(30556)
地方(30489)
(25694)
(24308)
(22041)
理论(20113)
(19266)
贸易(19248)
(18893)
(18556)
(18205)
(17674)
银行(17620)
技术(17518)
环境(17429)
(16946)
(16742)
金融(16737)
机构
学院(391390)
大学(390195)
管理(151692)
(150993)
经济(147437)
研究(137338)
理学(130022)
理学院(128428)
管理学(126169)
管理学院(125444)
中国(104385)
科学(87390)
(85637)
(81025)
(70475)
(67928)
业大(63939)
研究所(63788)
(63393)
中心(63336)
农业(62116)
(56560)
师范(56005)
北京(53973)
财经(53073)
(49536)
(49214)
(48100)
(45306)
师范大学(44931)
基金
项目(261791)
科学(204282)
研究(193417)
基金(186456)
(162586)
国家(161057)
科学基金(137155)
社会(120613)
社会科(113119)
社会科学(113088)
(104267)
基金项目(99942)
自然(88223)
教育(87593)
(86538)
自然科(86084)
自然科学(86066)
自然科学基金(84508)
编号(81541)
资助(75520)
成果(66849)
(59243)
重点(58234)
(56825)
课题(55831)
(53362)
创新(49646)
科研(49214)
国家社会(48294)
大学(47972)
期刊
(182636)
经济(182636)
研究(117245)
中国(86182)
(80673)
学报(65872)
科学(61008)
农业(54628)
管理(53885)
大学(50028)
(49848)
教育(49652)
学学(46709)
(37315)
金融(37315)
业经(34578)
技术(34016)
(26437)
经济研究(25243)
财经(24935)
问题(24531)
图书(23606)
(21273)
(21226)
资源(19632)
科技(19579)
技术经济(18652)
理论(18337)
现代(18016)
业大(17963)
共检索到604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正波  王凡凡  
伴随着乡村政权的不断调整,乡镇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导致农村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农村社会面临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文章首先从制度环境、公共产品供需和乡村治理模式变化等角度,回顾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变化过程,理论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和问题。随后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梳理了村寨旅游开发背景下,农村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由合作逐渐走向对抗,最终被解散和重组的过程,发现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政治权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吸纳"是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基层政府应当引导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确定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辅助地位,加强与农村社会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军辉  李同昇  徐冬平  
民族文化补偿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创新为目的,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民族文化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居民认知则是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依据与村寨民族文化的关系将受访居民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信息,进而探究居民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完全遵从"核心—边缘"规律;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文化距离、利益关系、旅游干扰强度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何景明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是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笔者认为,旅游并非造成当地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东道主有融入全球化的"自我决定"权,而审慎地选择开发方式,以保护"地方感"应成为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其间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边远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但当旅游市场形成后,应规制政府与民争利,并及时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让位于社区主导。同时,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将地方性知识融入现代景区管理制度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计平  李敏敏  
在对贵州西江苗寨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认知度、游客景区内停留时间、旅游产品满意度及旅游产品期望等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平寨民俗风情寨、东引低碳田园度假区、羊排苗族神话村、南贵低碳农庄乐园、营上茶香文化综合服务区5大旅游功能分区,美食、银饰、蜡染和刺绣、雕刻及乐器5大系列旅游商品及多个旅游项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江苗寨加强低碳旅游宣传,打造低碳民族品牌,加快民族旅游产品转型与升级,推行低碳服务设施等对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茜  殷红梅  
旅游介入促使民族村寨从传统的居住地演变成居民生活与游客旅游的叠合空间,使得村寨的空间形态、内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发生改变。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与定性分析,对2014年和2017年贵州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核心村寨的社会文化时空变迁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快了西江苗寨民族社会文化的解构;相对于2014年,2017年社会文化空间变迁整体沿羊排村和东引村向外扩张,核心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传统生活方式日益淡化。最后提出,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居民增权感知能力以及保护环境等措施,能够有助于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促使村寨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舒小林  何亚兰  刘东强  闵浙思  
探索景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大数据,从供需匹配视角,运用扎根理论、内容分析与百度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游客对民族村寨型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感知。实证显示:在提升竞争力路径方面,品牌形象以省级区域品牌为主,游客对景区门票半价促销政策感知明显,对景区关注度不断上升,但景区宣传促销、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在产业体系完整性方面,旅游产业体系较完整,并形成闭合循环圈,但商品购物、智慧出行及标识信息感知不明显;在产品与服务质量路径方面,游客对产品与服务质量感知总体较好“,商业化”感知远高于“原生态”,内部交通服务“方便”,餐饮美食、商品购物感知较好。由此,提出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加大创新力度、制定可持续发展公约、补齐产业体系短板等路径优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玥   余志远  
旅游表演理论通过引入戏剧学语言,为解读游客体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逐渐为旅游学界所关注。文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地,借助表演理论分析乡村旅游者的表演风格问题。研究发现,伴随着各种现代性要素的增长,旅游者试图努力挣脱现代性所造成的精神世界坍塌,努力通过旅游活动重新审视本真的存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的表演风格呈现出漫不经心者、旁观者、他人角色扮演者、文化粉、情境演员、镜中人、怀旧者、流浪人和神职者9种类型;日常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并不能完全割裂看待,双方存在相互作用,穿梭于其中的旅游者需要实现心境上的跨越,从旅游伊始时的观看,到旅游结束时的自我照映,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角色的扮演亦会发生流动与改变。据此,文章构建旅游者表演风格模型,以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指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法尧  陈红玲  李如跃  吴建国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中原  王蓉  胡静  李亚娟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以西江千户苗寨、龙脊梯田、傣族园西南地区三大著名的民族旅游地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了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特征和差异,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这三大民族旅游地的形象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三大民族旅游地分别类属于三种不同的旅游体验类型,西江千户苗寨是民俗风情体验型的代表,龙脊梯田是典型的田园风光体验型,而傣族园则为综合型的代表;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均持相对积极的情感态度,整体满意度较高,且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的特色餐饮和民宿客栈的关注度均较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晓云  
文章以临桂东宅江村瑶寨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以瑶寨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优势、市场定位、产品策划、旅游形象设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军辉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军辉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军辉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庆   张建兰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引发空间生产主体的变化,促成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从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出发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旅游促“三交”,可以看到景区通过描述改造景区物质空间、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文化空间、彰显中华文化认同三方面的实践,呈现了各民族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场域内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事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春琳  
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及再次游览意向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基于对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游客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对该地区游客满意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千户苗寨游客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这源于其较满意的饮食环境、民族特色、风土气候、休闲娱乐和安全与管理。尽管近半数游客明确表示将会再次游览,但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和再次游览意愿,本文从政府、社区和游客三维视角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