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5)
- 2023(14630)
- 2022(12308)
- 2021(11451)
- 2020(9601)
- 2019(22097)
- 2018(21466)
- 2017(41255)
- 2016(21858)
- 2015(24751)
- 2014(24706)
- 2013(24133)
- 2012(22358)
- 2011(20019)
- 2010(19723)
- 2009(18401)
- 2008(18295)
- 2007(16454)
- 2006(13991)
- 2005(11863)
- 学科
- 济(94739)
- 经济(94557)
- 业(62522)
- 管理(60716)
- 企(50252)
- 企业(50252)
- 方法(45559)
- 数学(38705)
- 数学方法(38206)
- 农(34791)
- 财(25321)
- 中国(24819)
- 业经(24456)
- 农业(23292)
- 地方(20790)
- 制(17761)
- 学(17200)
- 理论(16122)
- 务(15722)
- 财务(15673)
- 财务管理(15638)
- 和(15559)
- 贸(15317)
- 贸易(15312)
- 企业财务(14900)
- 易(14857)
- 银(12995)
- 融(12993)
- 金融(12988)
- 银行(12967)
- 机构
- 学院(315275)
- 大学(313005)
- 济(127506)
- 经济(124834)
- 管理(123207)
- 理学(107379)
- 理学院(106211)
- 管理学(104241)
- 管理学院(103638)
- 研究(100271)
- 中国(74840)
- 京(63692)
- 科学(61241)
- 财(58434)
- 农(54212)
- 所(48967)
- 中心(48471)
- 财经(47113)
- 业大(46763)
- 江(46200)
- 研究所(44578)
- 经(42770)
- 范(42622)
- 师范(42227)
- 农业(41560)
- 经济学(39777)
- 北京(39061)
- 州(36908)
- 经济学院(36072)
- 院(35591)
- 基金
- 项目(217269)
- 科学(171783)
- 研究(160506)
- 基金(158199)
- 家(136972)
- 国家(135721)
- 科学基金(117209)
- 社会(104741)
- 社会科(98292)
- 社会科学(98263)
- 省(85741)
- 基金项目(84141)
- 教育(74733)
- 自然(74079)
- 自然科(72400)
- 自然科学(72380)
- 划(71570)
- 自然科学基金(71089)
- 编号(66147)
- 资助(63094)
- 成果(53718)
- 重点(48749)
- 部(48572)
- 发(47141)
- 创(45338)
- 课题(44718)
- 国家社会(43240)
- 创新(42150)
- 教育部(42142)
- 科研(41733)
- 期刊
- 济(139607)
- 经济(139607)
- 研究(86803)
- 中国(57442)
- 农(53812)
- 学报(48918)
- 财(46754)
- 科学(45374)
- 管理(42045)
- 大学(38154)
- 学学(36182)
- 农业(35924)
- 教育(33151)
- 技术(27436)
- 融(26793)
- 金融(26793)
- 业经(25981)
- 财经(23394)
- 经济研究(21265)
- 经(20142)
- 问题(18938)
- 版(17185)
- 业(16793)
- 统计(15705)
- 技术经济(15073)
- 策(14372)
- 商业(14097)
- 图书(14011)
- 科技(13693)
- 资源(13651)
共检索到448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 王振杰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族杂居 文化资本 文化振兴 乡村治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振杰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艳梅
明确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指向、价值耦合是提出实践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与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主体及要素特殊性联结的关键耦合点。特征耦合决定价值耦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动力系统的核心和终极旨趣在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我价值、实践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从人的专业教育、文化自觉、育人理念、内涵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熊晴 朱德全
职业教育承载多维价值,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目的、以"反贫"与阻止"返贫"为价值功能和以"扎根乡土"为价值实践的教育逻辑,并通过人存在的五种状态直接或间接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表现出五重向度的价值耦合。因此,要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联动体系,以教育扶智、技术赋能、载体创新、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解胜利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的新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文化治理 耦合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潘军
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农村虽属于不同的系统,但是它们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规律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这两对关系、四个逻辑向度来考量。从历史逻辑考量,赋能的演变是扶贫到振兴的传承;从现实逻辑考量,赋能的路径是供需适配;从理论逻辑考量,赋能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溢出;从实践逻辑考量,赋能的突破口是提升人口素质。同时,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包括人力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和理念赋能等四个方面的实践进路,在四个赋能实践进路中,又分别对应着人才供需耦合协调关系、技术对接耦合协调关系、文化渗透耦合协调关系和理念传导耦合协调关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超 陈芷怡
乡村文化既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素,也是引领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然而,传统的文化兴村模式依赖的单一化路径往往容易陷入文化融入的在地化困境,强调优势互补的复合型路径也因缺乏可持续的动力而在实践中受到质疑。本文基于对乡村在地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以苏北马庄村的文化兴村史为考察对象,探究乡村在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研究认为,文化兴村是在地文化资本的培育创新与价值转化过程,隐含着在地文化从“对象”到“工具”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前后衔接的逻辑:一是结构聚合逻辑,即松散的在地文化通过结构性嵌入与整合来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打造乡村文化空间、重塑乡村文化秩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二是功能共振逻辑,即以在地文化资本为纽带,深度连接与赋能乡村人才、产业、组织、生态等治理要素,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从文化资本视角在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建立理论联结,提炼根植于中国文化兴村实践中的共同缔造模式,为构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龙斌 王海鑫
统筹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两大目标,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内在统一、彼此包含和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二者通过理念耦合、目标耦合、资源耦合、路径耦合、技术耦合,实现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基于这一耦合机理,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同发展,应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发展生态农业,以绿色转型为主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品质提升为主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以促进市场交易为主线发展乡村碳汇产业,以“生态+”为主线构建乡村全产业链条。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婉华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是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方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的过程中,应明确二者耦合的主体逻辑、运行逻辑、情感逻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以鼓励各方共同参与为路径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格局,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现代化乡村建设征程。在此基础上,还应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农村农业,打造乡土人才队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期刊] 求索
[作者]
卫志民 吴茜
在消除绝对贫困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耦合成为当下三农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战略耦合表明了两者之间的逻辑连贯、功能耦合以及彼此之间的递进接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战略耦合可以采取角色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两者之间战略耦合的角色主体分别是国家、政府、乡村,三者通过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治理逻辑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战略耦合中,需要推进国家政治角色、政府执行角色、乡村治理角色之间的互动,防止制度环境、行动过程和行动绩效上的可能梗阻。价值转变、组织变革、规则重组是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角色理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茂波 谭君航
共同的终极价值、一致的经济诉求、归一的文化透视是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价值基础。基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类型功能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接,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类型化办学与乡村产业生态发展对接,职业教育技能属性的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接的耦合逻辑,文章提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路径:落实涉农职业教育依据乡村振兴需求提质增优,涉农企业作为育人主体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乡村振兴人才政策扎根乡土。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类型发展 耦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彬 徐旭初 徐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因产业基础更弱、问题更多,致使其产业振兴的难度更大。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产业振兴对于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选取甘肃省临洮县作为代表性个案,并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其产业振兴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创新性提出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实现逻辑的关键在于跨边界发展网络的构建,即通过主体融合、内外融合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走以组织化为支撑、以市场化为核心、以数字化为杠杆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静 郭二艳 朱玉芳
[目的]伴随旅游业效益逐步提升,其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为探究两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文章以华中地区及区域内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04—2019年旅游业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的耦合关联水平。[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2004—2019年,华中地区旅游业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由0.0001和0.0339提升至0.9433和0.9381;(2)除2004年,华中地区旅游业与乡村振兴为低度耦合外,2005—2019年均为高度耦合,说明两系统存在良性互动;(3)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业额、国内旅游人数与乡村振兴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7201、0.7110、0.70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村用电量与旅游业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7591、0.7560、0.7559、0.7229。[结论]华中地区旅游业与乡村振兴间有较强的耦合关联关系,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应当接续探索其高水平耦合关联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旅游业 乡村振兴 耦合关联 华中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